宋 南宋政治

宋政權南遷 南宋初抗金鬥爭

金軍從開封撤退之前,冊立了原北宋宰相張邦昌為楚帝,企圖建立一個完全聽命於女真貴族的傀儡政權,統治黃河以南地區。金軍撤退後,宋廷舊臣不再擁戴張邦昌,張邦昌只好避位。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元年(1127),是為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即位之初,起用當時深孚眾望的抗戰派李綱為相。這時河北、河東地區都有忠義民兵抗擊入侵的金軍。李綱要把這些力量加以組織、領導和使用,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便推薦宗澤任東京留守,張所任河北西路招撫使,王𤫉為河東經制使,傅亮任經制副使,並提出改革軍制、整頓軍紀、募兵買馬等一系列建策,部署收復河東和河北失地。但趙構、黃潛善、汪伯彥等人,卻只想用割讓土地和繳納歲幣的辦法,以求金人不再進軍,決不敢作以武力進行抵抗的打算,因而對李綱的謀劃百般阻撓和破壞。李綱任相僅七十五天,即被罷免,張所等抗戰派也相繼被罷免。上書言事、力主抗金的太學生陳東和進士歐陽澈也被殺害。

女真貴族的燒殺擄掠,在北方強制推行奴隸制等行徑,激起北方人民的武裝反抗。河東地區的人民用紅巾作標誌,組織武裝,到處襲擊金軍。澤州(今山西晉城)和潞州(今山西長治)一帶的忠義民軍,曾猛攻金軍大寨,金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幾乎被俘。女真貴族痛恨紅巾軍,逐捕最急,每每妄殺平民以泄憤,而紅巾軍卻愈益壯大。河北慶源府(今河北趙縣)五馬山(在今河北贊皇)上,有官員趙邦傑和馬擴領導一支抗金隊伍,他們擁立自稱信王趙榛的人作號召,人數達十萬以上,各地的許多抗金武裝聞風響應。河北西路招撫司都統制王彥,率軍渡河,攻佔了新鄉縣城,後被金軍打敗,王彥率部轉移到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他的部屬都在面部刺上「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以表示與金軍鬥爭到底的決心,這支軍隊從此便以「八字軍」著稱。兩河忠義民兵紛紛接受王彥的領導,隊伍擴大到十萬以上,屢次打敗金軍。此外,如幽燕地區的劉立芸、楊浩和智和禪師、劉里忙等人也分別組織抗金隊伍。張榮領導的梁山泊水軍,陝西邵興(後改名邵隆)和邵翼組織的義兵,也都各自為戰,奮勇抗金。

趙構和黃潛善、汪伯彥對北方人民的抗金鬥爭,實際上採取敵視態度。他們將「行在」遷往揚州,以求苟安享樂。只有留守開封的宗澤,把那些歸附在他的旗幟下的各地農民起義軍加以組合,並和黃河以北的忠義民兵取得密切聯繫,整頓防禦,以加強作戰實力。建炎元年冬和二年春,宗澤率軍擊退金軍的大舉進攻。但是,他收復失地的計畫一直得不到趙構的批准,幾次籲請趙構返回東京,也未被採納,積憤成疾,與世長辭。接任東京留守的杜充,一反宗澤所為。北方人民抗金武裝也遭受挫折,先後為金軍擊破。

建炎二年秋至三年春,金軍又發動攻勢,前鋒直指揚州,趙構倉皇逃往江南。抵達杭州不久,苗傅和劉正彥發動政變,逼迫趙構退位。呂頤浩和張浚聯絡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起兵「勤王」,政變宣告失敗。東京留守杜充放棄開封,率軍退往江南的建康府(今江蘇南京)。當年冬,金將完顏宗弼率大軍渡江,佔領建康府,杜充投降,趙構又自杭州出奔,漂泊於海上。金軍追至明州(今浙江寧波),沿途遭受南宋軍民的不斷襲擊,遂於建炎四年春在大肆擄掠後北撤。韓世忠在黃天盪一帶攔截金軍,相持四十天之後,金軍以火攻破韓世忠軍,才得回到建康。岳飛率部克複了建康府,金軍退至長江以北。紹興元年(1131),張榮的梁山泊水軍在泰州(今屬江蘇)縮頭湖擊敗金將完顏昌,俘獲完顏昌之婿蒲察鶻拔魯。金軍又被迫放棄淮東。

金朝在建炎四年九月冊立劉豫為「大齊皇帝」,建立傀儡政權,與南宋對峙,並集結重兵,攻打川陝。同月,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命都統制劉錫率五路軍馬,與金完顏宗輔(訛里朵)、完顏宗弼、完顏婁室所部在富平(今屬陝西)舉行大規模會戰,宋軍潰敗,陝西五路大部喪失。都統吳玠率軍扼守大散關附近的和尚原(今陝西寶雞附近),屏蔽西川。紹興元年十月,完顏宗弼大軍猛攻和尚原,吳玠率軍頑強抵禦,重創金軍,完顏宗弼身中兩箭,金軍遭受自滅遼破宋以來的首次慘敗。三年正月,金軍攻下金州(今陝西安康)。吳玠領兵至饒風關(今陝西石泉西)抵敵,戰敗。四年二月至三月,吳玠軍又在仙人關(今甘肅徽縣南),再次大破完顏宗弼的重兵。金軍退守鳳翔,暫時不敢窺伺四川。

紹興四年五月至七月,岳飛出師反擊偽齊,連克郢州(今湖北鍾祥)、隨州(今湖北隨州)和襄陽府(今湖北襄陽),並於襄陽府附近擊敗偽齊悍將李成的反撲。岳飛派遣部將王貴和張憲進兵鄧州(今河南鄧州),擊敗金、齊聯軍幾萬人,又攻佔唐州(今河南唐河)和信陽軍(今河南信陽)。屯兵鄂州(今湖北武昌)。岳飛按照預定計畫勝利地收復襄陽六郡,這是南宋建立政權以來第一次收復大片失地。

紹興四年九月,金、齊聯軍自泗州(今江蘇盱眙)和楚州(今江蘇淮安)兩地渡淮,大舉南侵。十月,金軍一支前鋒在揚州大儀鎮(今江蘇揚州西北)遭遇韓世忠軍伏擊。金與偽齊聯軍進攻廬州城(今安徽合肥),岳飛奉命領軍救援,在廬州城下又破敵軍。

經過抗金將士四五年的艱苦奮戰,南宋的統治才得以穩定下來。紹興六年,宰相兼都督張浚部署韓世忠進攻淮陽軍(今江蘇邳州西),不克。岳飛率軍連破鎮汝軍、虢州(今河南盧氏)、商州(今陝西商洛商州區)和順州(今河南嵩縣西南),兵臨蔡州(今河南汝南)。偽齊向金朝求援,遭到回絕,不惜孤注一擲,分兵進犯兩淮。偽齊軍在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等地分別遭到楊沂中等軍攔擊,大敗而逃。岳飛軍又在唐、鄧等州擊破金與偽齊聯軍的分路進攻,再次兵臨蔡州,打退了敵人的追兵。

紹興七年,宋廷罷免畏敵怯戰的淮西軍主將劉光世,但由於處置失策,副都統制酈瓊裹脅大部分淮西軍叛變、投降偽齊,一時朝野震驚。宰相張浚引咎辭職。趙構遂取消岳飛的北伐計畫。金完顏昌等人得勢,廢除劉豫的偽齊政權,向趙構誘降。紹興八年三月,趙構任用秦檜為相,決意求和。趙構和秦檜進行極其屈辱的乞和活動,招致廣大人民和很多士大夫的強烈反對,群情激憤。李綱、張浚、韓世忠、岳飛等人紛紛反對「議和」,樞密院編修官胡銓上奏,要求斬秦檜之流,以謝天下。趙構罷免主張抗戰的官員,放逐胡銓,起用主和派,控制輿論,接受稱臣納貢的和議條件,派秦檜代表自己跪受金朝詔書。金朝將陝西、河南歸還宋朝。

完顏宗弼在金朝政治鬥爭中得勢,殺完顏昌等人,於紹興十年撕毀和約,分兵四路,大舉南侵,迅速奪取陝西、河南之地,進逼兩淮。趙構被迫命令各軍抵抗。新任東京副留守劉錡率領王彥舊部八字軍進駐順昌府(今安徽阜陽),以少擊眾,大敗完顏宗弼的金軍主力。完顏宗弼退守汴京,宋軍分路出擊。韓世忠軍奪據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等地。陝西吳璘、楊政、郭浩等軍屢敗金兵,後因田晟在涇州(今甘肅涇川北)戰敗,宋軍退守川口要隘。金軍也因傷亡較多,退守鳳翔府,不再出戰。岳飛早先已制定了「連接河朔」的戰略方針,積極與北方忠義民兵保持密切聯繫。他派梁興、趙雲、董榮等人深入黃河以北地區,組織游擊軍,廣泛出擊,襲擾金軍,親率主力北上,連克蔡州(今河南汝南)、潁昌府(今河南許昌)、淮寧府(今河南淮陽)、鄭州(今屬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東)等地,宋將張俊擁兵自重,玩敵怯戰,到達宿州(今安徽宿州)、亳州(今安徽亳州)後,旋即退師,使岳飛處於孤軍深入、兵力分散的境地。金帥完顏宗弼乘機大舉反撲。郾城之戰,岳飛軍以少擊眾,迎頭痛擊,大敗金朝主力騎兵。接著,王貴、岳雲等又在潁昌大敗金兵,形勢對宋朝極為有利。岳飛上書趙構,要求各路宋軍乘勝進軍,收復失地。黃河以北的廣大人民也聞風響應,不少州縣已為忠義軍所攻佔。趙構和秦檜卻急令各路大軍停止進擊,撤回原來駐地,岳飛被迫班師,金朝重占河南之地。韓世忠、劉錡等軍也紛紛從前線撤回。剛開到前線的楊沂中軍也在宿州潰敗。

紹興十一年春,金軍攻打淮西。在柘皋鎮(今安徽巢湖北)被楊沂中、劉錡、王德等軍擊敗,宋軍收復廬州。金軍回兵攻下濠州(今安徽鳳陽),又分別打敗韓世忠、張俊、楊沂中等援軍,岳飛的援軍趕來,金軍退回淮北。九月,吳璘等軍隨後攻取秦州(今甘肅天水)、隴州(今陝西隴縣)等地,並在剡家灣等戰役中屢獲勝捷。儘管如此,也未能改變宋廷妥協苟安的決策。

趙構和秦檜採用陰謀手段,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柄,並且設置冤獄,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力主抗金的岳飛和戰將張憲、岳雲,迫令抗戰派韓世忠等人退閑。

當年十一月,以趙構和秦檜為首的投降派和金朝議定屈辱的和約,其主要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