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 經濟概況

遼朝國內各民族從事不同的生產職業,契丹人、奚人、漢人、渤海人等各族在此期間交流了生產經驗,在一些領域取得了成就。

漁獵

契丹族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間,以漁獵為基本的生產方法。捕魚有鉤魚法。冬春之間,河湖冰凍,鑿冰眼用繩鉤捕捉。狩獵以騎射為主,因季節而不同。春季捕鵝、鴨、雁。四、五月打麋鹿,八、九月打虎豹。又有「呼鹿」法,獵人吹角模仿鹿鳴,引誘鹿來以捕射。契丹人飼養獵鷹作助手,捕捉各種飛禽。東北地區號為海東青的鷹,最為有名。契丹人還馴養豹,在出獵時隨行捕獸。遼朝建國後,居住在潢河流域的契丹人,繼續從事漁獵。遼朝皇帝和隨行官員,四季也在捺缽進行漁獵活動。

畜牧

契丹人以畜牧為業,隨水草游牧。遼朝統治下的北方各民族也經營畜牧。畜牧業在遼朝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畜牧有馬、駝、牛、羊等牲畜,而以馬、羊為主。馬是射獵放牧所必需,也是交通和作戰的必要工具。羊提供皮毛和肉食,是牧區衣食的來源。遼朝國家經營的畜牧,設有專門的機構管理。遼聖宗時,改變部落奴役制度,北方各族向遼朝進貢牲畜,由駐在官員就地統領畜牧。私人佔有畜牲,也有很大的數量。佔有牲畜的多少,是契丹族人區分貧富的標誌。

農業

遼朝農業主要在南京道、西京道漢人地區和東京道的渤海人住地。遼太宗以後,部分契丹人和奚人也從事農業耕作。遼太宗曾將一些契丹氏族遷到海勒水(今海拉爾河)一帶開墾農田。遼聖宗以後,頭下州縣從事農耕的部分漢人農民淪為契丹和奚人的佃戶。遼道宗時,屯田積穀,農業有較大的發展。遼朝的農作物,漢人、渤海人地區以麥、粟、稻為主,契丹和奚人地區,多種穄米。

手工業

契丹奴隸制時期,手工業即是重要的生產部門。漢人和渤海人地區的手工業也很發達。遼朝各民族相互交流生產技術,手工業的許多部門出現具有特色的成就。鐵器是漁獵和作戰所必需。室韋、渤海的冶鐵技術傳入契丹,經過各族人民的共同創造,生產出著名的鑌鐵。金銀礦的開採和金銀器的製造,也是遼朝的主要成就。用金銀製作的各種馬具、飲食用具、服飾和佛教器物,都達到相當高的工藝水平。遼朝的馬鞍,被宋人稱為「天下第一」。漢族的制瓷技術傳入契丹,遼朝瓷器生產頗為發達,質地、色彩和形制都具有特色,雞冠壺、長頸瓶、袋形壺等是遼瓷中最有代表性的產品。漢人和渤海人的絲織業在遼朝得到傳播,上京和中京都有專門的機構,從事多種絲織品的生產。印刷和造紙也得到發展。遼興宗時雕印大藏經,約近一千冊,高麗僧人稱讚它「紙薄字密」,「帙簡部輕」,說明遼朝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都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宋朝雖禁止火藥製造技術出口,但至晚在遼道宗時,遼朝已掌握此項技術,在南京「日閱火炮」,說明遼已能製造火藥武器;此外,遼還在榷場私買硫磺、焰硝等火藥原料。

商業

遼朝的五京是各地區的政治中心,也是商業貿易的中心。遼太祖建上京城,南城稱漢城,漢人在此聚居,有商肆貿易。南門之東有回鶻營,是回鶻商販的住地。中京城街道闊百餘步,街東西有廊舍約三百間,居民在廊下貿易。城中坊間,有牧民停置車、駝的場所。東京外城是漢城,有南北兩市交易,南京原是漢人的城市,依舊制在城北設商市。陸海百貨都在北市買賣。西京是軍事重鎮,商業貿易不如南京繁盛。四時捺缽的皇帝和官員駐在地有臨時的市場,商民驅車隨從貨賣。契丹居地在遼代陸續出現了一些州城,也有商業經營。上京以西的祖州城內即有市肆。遼朝統治下的東北和西北諸部落,通過貢賜或以物相易,進行物產交換。

遼朝與周鄰諸國的貿易,也不斷發展。五代時,遼與梁、唐、晉等都有貿易往來,與南方的吳越、南唐也通過航海,使臣往來,交換商品。宋朝和遼朝先後在邊地州軍設置榷場,在官員控制下進行商品交換,徵收商稅。私人之間的走私貿易也使大量商品輸入遼朝。遼朝賣給宋朝的商品主要是羊、馬、珍珠和鑌鐵刀。自宋朝輸入的商品有茶葉、藥材、絲麻織品、漆器、瓷器、銅錢、香料以及印本書籍。遼朝與西夏、吐蕃、高昌和中亞等國經由使臣往來和貢獻賞賜,交換畜產和手工業品。私人商販也有違禁的貿易。遼與高麗的貿易發達。遼聖宗之後,兩國關係穩定,商品貢賜每年不斷,並在邊地設有榷場。日本的僧人和商客也來到遼朝交易貨物。遼朝初期的商業交易仍用布或銀作為交換手段,遼景宗、聖宗以後,遼朝自鑄的銅錢與宋錢兼行,廣泛流通。

交通

契丹在唐代受營州都督統轄,與河北的交通極為不便。遼朝建國後,並未大力修建交通設施。契丹居地至南京、西京主要是騎馬或駕牛車。有榆關路、松亭路、古北口路和石門關路四條通道。榆關至居庸關可以行車,松亭及古北口兩路,多是崎嶇山道,只能騎馬,西北各族往來和軍需供應,則用馬、駝。古北口路有驛館,由民戶供給,稱「供億戶」。各地驛傳,多隨時徵調營運,並無固定的制度。海路交通主要通過渤海地區。南京東面的薊州地方,有蕭後運糧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