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 政治制度的一些變化

樞密使

唐中葉以後,宦官專權,神策軍兩護軍中尉與兩樞密使號稱「四貴」,往往侵奪相權,威逼皇帝。唐亡前夕,朱溫誅戮宦官,開始用朝臣充任樞密使。後梁初,曾改為崇政院使,後唐恢複舊名。以後,除後晉曾短期廢置外,歷朝相沿設置。樞密使通常由皇帝最親信的臣僚充當,又大多為武將,皇帝經常與其商議軍國大事,有時由樞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鎮。其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居宰相之位,但樞密使的權勢凌駕於宰相之上(宰相有時也兼任樞密使)。由於戰事頻繁,因此,軍事機要成為樞密院的主要職司。宋代中書和樞密對掌文武二柄,就在五代開端。當時,其他政權大抵也都置有樞密使或相當於樞密使的官職。

三司使

唐初,財務主要由戶部下轄的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分管。中唐以後,戶部、度支、鹽鐵三司分管租稅、財務收支和鹽鐵專賣、物資轉運事務,常由非戶部的官員分別以判、知或使的名義分管。唐昭宗在位時,以宰相崔胤兼領三司使,才開始出現三司使的官名。後唐曾設置租庸使,管轄三司,又曾命大臣一人判三司事,最後正式設置三司使和副使的專職,掌管中央財務。地方財政也聽從三司指揮。以後歷朝相承不廢,北宋前期三司理財的體制也是沿襲五代的。

削弱節度使權力

五代十國的建國者多是唐末的節度使,他們能建立政權是因為手中擁有強大兵力。因此在建國以後,為了鞏固統治,他們都設法削弱地方實力。長期稱雄的河北諸鎮在後梁、後唐之際被制服以致被消滅,就是因為自後梁始,禁軍開始強化。禁軍除了用以捍衛京師和皇宮外,還被派駐各地,藉以牽制和削弱藩鎮的實力。朝廷還頻繁調動節度使,更換其駐地,以防止他們長期佔據一方,形成割據勢力。後唐以後,節度使往往兼其他職務,有的因此不能親臨鎮所。一些地廣兵強的藩鎮,也由於地域被一再分割,勢力大為削弱。藩帥在本轄區內任命刺史、縣令的權力,逐漸被收歸中央;對他們舉薦、使用幕僚,也有不少限制。後蜀還曾罷除重臣的節度使兼職。當然,這些措施並沒有在各地全部實行,君弱臣強的局面未能根本改觀,驕兵逐帥、帥強叛上的情況依然存在。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公開說:「今世天子,兵強馬壯則為之耳。」但就節度使本身而言,通過以上的削藩措施,它的實力已比唐代減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