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唐末農民起義和唐朝的滅亡

階級矛盾的激化

唐朝後期正值土地制度發生劇變的階段,土地兼并空前嚴重,大土地所有制惡性發展,貧富不均成為階級矛盾趨向極度尖銳化的總根源。

強藩巨鎮遍布各地,藩鎮戰爭連年不絕,不但在戰火中生靈塗炭,廬舍為墟,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也由於大量養兵而增加了人民的負擔。節度使對本轄區的人民則施以「繁刑暴賦」,肆意壓榨。

土地和財富的集中使地主階級趨向奢靡腐化,從皇帝到各級官吏的荒淫縱侈更屬驚人。唐懿宗不但親迎佛骨,大造浮圖、寶帳和幡蓋,而且為其女同昌公主的婚事大肆鋪張。宰相路岩的親吏邊咸,其家財據說可供全國兩年的軍費開支。

唐王朝為增加財政收入,壟斷食鹽貿易,嚴禁私人販運,違者治罪,對武裝反抗的私鹽販處以死刑。但由於鹽價過高,私運有利,實際上武裝販鹽的商人大有人在,他們具有同官軍進行武裝鬥爭的經驗。唐朝後期鹽價逐漸提高達幾十倍,廣大群眾困於高價,有的只好「淡食」。

農民在土地兼并、賦稅繁重的情況下無以為生,紛紛背井離鄉,轉化成逃戶。統治者把逃戶的課役分攤給鄰伍負擔,這種辦法叫作「攤逃」。進行「攤逃」的結果大大加重了未逃戶的負擔,迫使他們也先後成為逃戶。這種情況雖然在唐朝前期就已經存在,但到中葉以後日益嚴重。逃戶的增加為農民的武裝鬥爭準備了群眾基礎,所以,唐朝末年出現了「所在群盜,半是逃戶」的狀況。

唐文宗時應賢良方正科的劉蕡,在對策中指出了「官亂人貧,盜賊並起,土崩之勢,憂在旦夕」的嚴重局面。唐僖宗時翰林學士劉允章在《直諫書》中進一步羅列了農民的「八苦」,描繪了他們「凍無衣,飢無食」的悲慘遭遇,說明廣大勞動人民再也無法照舊生活下去了。

「八苦」

劉允章在《直諫書》中說:「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債征奪,二苦也。賦稅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斂,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凍無衣,飢無食,七苦也。病不得醫,死不得葬,八苦也。」

裘甫起義和龐勛起義

東南一帶素來階級矛盾就比較尖銳,早在安史之亂行將結束之際,就爆發過浙東袁晁起義和宣歙方清、陳庄起義。唐朝後期,中央的財政主要依靠搜刮東南各道,當地農民遭受的苦難特別深重。於是,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終於爆發了裘甫領導的浙東農民起義。

裘甫發動起義後連續攻克象山、剡縣(今浙江嵊州)等地,農民紛紛參加起義,義軍很快就擴充到三萬人。裘甫遂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建元「羅平」,鑄印曰「天平」。義軍向各地積極進軍,先後克唐興(今浙江天台)、焚上虞、入餘姚,然後東下慈溪,南克奉化,攻佔寧海,並重新分兵圍攻象山。

唐朝的浙東觀察使鄭祗德連吃敗仗,朝廷知道他本性「懦怯」,乃改派王式前往鎮壓起義。消息傳來,義軍內部就如何應敵的問題發生了爭議,裘甫猶豫不決,未能制定任何作戰方略,因而錯過了時機。王式率唐軍趕到後,義軍立即陷於被動,連遭創敗。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夏,裘甫被圍困於剡縣城內,與唐軍展開了最後的決戰。義軍主動出擊,三日內凡八十三戰,婦女亦組成女軍登城參戰。裘甫知寡不敵眾,不宜久守孤城,遂乘夜出城突圍,不幸中伏犧牲,起義失敗。

唐朝與南詔雖有經濟、文化交流,但有時亦難免發生戰爭。為了加強南方邊備,統治者曾調徐州士卒三千人戍守嶺南,分其中八百人駐守桂州(今廣西桂林)。至咸通九年,戍卒因不滿超期戍邊,遂擁立糧料判官龐勛為都將,擅自卷旗北歸。他們回到徐州城下,因懼怕自投羅網,欲脅迫朝廷任命龐勛為節度使。唐朝徐泗觀察使崔彥曾於是先發制人,主動派兵出戰,正式開啟戰端。

龐勛避開敵人主力,南向攻克宿州,不久又攻佔彭城(徐州治所),俘虜了崔彥曾。在作戰過程中,農民紛紛加入這支軍隊,使之很快就壯大到萬人以上,兵變於是發展成為起義。此後義軍攻泗州(今江蘇泗洪東南)、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克滁州、和州,向北攻沂州(今山東臨沂)、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區),取得了一系列勝利。這時,龐勛「自謂無敵於天下」,滋長著驕傲情緒,而且始終念念不忘向朝廷邀求節鉞,對統治者存有幻想,往往坐失良機。這些因素使義軍逐漸由主動變為被動,連吃敗仗。在形勢日趨不利的時候,又發生了宿州守將張玄稔叛變降敵的事件。不久,唐大將康承訓佔領了徐州,並分兵西追龐勛。咸通十年九月,龐勛在撤往蘄州途中被唐軍追上,戰敗犧牲,起義被撲滅。

黃巢、王仙芝領導的農民戰爭

咸通十四年(873)懿宗去世,太子李儼即位,是為僖宗,改名儇。僖宗終日打獵游嬉,朝政日非。黃河中游天災嚴重,廣大農民賣妻鬻子,無以為生。農民反抗遍於各地,大起義爆發的條件終於成熟。

王仙芝和黃巢是唐末農民戰爭的發動者和領導者。兩人原來都販私鹽,一貫與官軍為敵,具有武裝鬥爭的經驗。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濮州(今山東-城北)人王仙芝與尚讓、尚君長等首先在長垣發動起義,發布檄文指責唐政權「吏貪沓,賦重,賞罰不平」。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義軍先後攻克濮州、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黃巢亦於同年以數千人起義,響應王仙芝。兩支義軍會合在一起壯大了聲勢,困於重斂的農民爭先恐後歸附者凡數萬人。

三年,義軍攻克汝州(今河南臨汝),俘刺史王鐐,東都大震。以後進軍鄭州,因感敵人軍力強大,乃改用避實就虛的戰略,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南方進軍,主要在長江中游以北及淮河上游以南戰鬥,攻克不少州縣。由於在圍攻蘄州的戰役中,王仙芝曾發生動搖,有降唐意,黃巢遂與他分兵作戰。大致此後仙芝仍轉戰於南方,黃巢則北上打回沂州等地。四年,王仙芝第二次發生動搖,雖降敵之舉未成功,但士氣大為削弱。五年,王仙芝在黃梅戰死,尚讓率餘眾北上與黃巢會合,眾推黃巢為「衝天大將軍」,建元「王霸」。從此,黃巢就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同年,義軍進攻受阻,遂再次揮軍南下,渡過長江後向東挺進,由浙趨閩,最後於乾符六年攻佔了廣州。在嶺南經過兩個月的休整,黃巢於冬季開始率大軍北伐,目標是攻取兩京,推翻唐政權。黃巢自號「義軍都統」,露表指斥唐廷「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銓貢失才」,並宣告「禁刺史殖財產,縣令犯贓者族」。所指皆當時極弊。義軍北伐後,在荊門(今屬湖北)為劉巨容所挫,乃轉而東進,在信州(今江西上饒)之役擊殺唐將領張璘,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不久,黃巢自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長江東岸)渡長江北上,接著,攻克了洛陽。義軍沿途不剽財貨,紀律嚴明,入洛陽城後「閭里晏然」。不久,黃巢又乘勝西進,破潼關天險,攻佔長安。唐僖宗狼狽逃往成都。黃巢入城的時候,尚讓對群眾宣布:「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廣明元年十二月十三(881年1月16日),黃巢在含元殿即位,國號「大齊」,改元「金統」。農民政權在長安正式建立後,立即鎮壓隱藏在城內的公卿、貴族和百官;沒收富豪之家財產,號為「淘物」。唐官四品以下的酌情留用,三品以上者全部罷免。

當時,關中尚有殘留的數萬禁兵,鳳翔節度使鄭畋把這些殘軍組織起來,並傳檄諸道,號召藩鎮出兵鎮壓起義。於是雙方在關中展開了反覆的拉鋸戰,戰爭呈相持狀態。後來,發生了對大齊不利的幾件事:長安城中糧食嚴重不足;大齊的同州(今陝西大荔)守將朱溫叛變,投降了敵將王重榮;唐朝乞援於沙陀族李克用,李親率一萬七千人自雁門(今山西代縣)南下支援唐軍。隨著力量對比朝不利於大齊的方向發展,義軍在中和三年(883)春大敗於梁田陂(今陝西華縣西南)。黃巢知久留關中已不可能,遂於四月放棄長安東撤。

義軍撤出關中時猶有眾十五萬,途經蔡州(今河南汝南)時,迫使唐朝守將秦宗權戰敗投降。夏秋之交,黃巢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這次戰役持續達三百日之久,最後唐朝調朱溫、李克用增援,義軍連遭挫敗,黃巢終於在中和四年夏退軍北撤。圍陳之役耗盡了義軍的力量,黃巢犯了屯兵于堅城之下的錯誤。李克用與忠武軍監軍田從異在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發動進攻,義軍損失萬餘人,尚讓降敵。黃巢渡汴河北去,最後與親故數十人退至狼虎谷(今山東萊蕪西南),壯烈犧牲。歷時九年余的農民戰爭至此結束。

唐末農民戰爭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犯了一系列錯誤,導致悲劇性的結局。但這次大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唐政權,並且首次提出了「平均」財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地主經濟,在中國古代農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唐朝走向滅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