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唐朝的科學技術和文化

科學與技術

唐代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為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科技領域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醫藥學及印刷術等方面。

天文與數學

僧一行,本名張遂,是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他青年時代就精通曆象和陰陽五行之學。唐玄宗召他到長安主持改定曆法。當時,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已經製成木黃道游儀的模型,一行主張改用銅鑄,並與令瓚繼續進行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最後於開元十二年(724)製成銅黃道游儀。次年,一行又與梁令瓚奉玄宗之命,共同研製成銅鑄的水運渾儀,用以計時。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儀的製成,對觀察天象起了很大的作用。開元十三年,一行還用自己製成的「復矩圖」,令南宮說率人到今河南若干地點測量北極高度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影長度,測出地球子午線1°的長度約合十二萬三千七百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具有重大的意義。一行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現恆星位置變動的天文學家。他臨死前編成《大衍曆》的草稿,後經張說等整理成書,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曆書。該歷在編寫的過程中使用的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公式,在數學上都是傑出的貢獻。

此外,李淳風等注釋《算經十書》及十書中最後一部王孝通所撰《輯古算術》,也都是數學方面的重要成就。

地理學

唐初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是《括地誌》。唐太宗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延攬學士蕭德言、顧胤、蔣亞卿及謝偃等,根據《貞觀十三年大簿》的資料編撰成該書,於貞觀十六年(642)奏上。《括地誌》全面敘述了唐初政區的建置沿革,並介紹了各地的山嶽、河流、風俗、物產及人物故事等。該書共五百五十卷,另有《序略》五卷,內容豐富,惜今天已無完帙,清代以來的輯佚本僅數卷而已。

唐德宗時的賈耽是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在貞元十七年(801)繪成《海內華夷圖》,並撰成《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其中尤以《海內華夷圖》貢獻最大,圖長三丈三尺,寬三丈,以一寸為百里,古地名標以黑字,唐代地名題以紅字。可惜原圖已失,但12世紀時根據它編繪的《華夷圖》刻石至今仍保存於西安市碑林。賈耽的其他重要地理著述還有《皇華四達記》十卷、《貞元十道錄》四卷等。

唐朝另一部重要的地理學著作是唐憲宗朝宰相李吉甫在元和八年(813)撰成的《元和郡縣圖志》。該書四十卷,目錄兩卷,在所介紹四十七鎮的每鎮之前,都附以地圖。全書記錄了當時各地的物產、貢物、戶口、州縣沿革和山川險易等情況。原書僅存三十四卷,圖已佚,是現存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方總志,對後世方誌的編撰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杜佑所著《通典》的《州郡典》共十四卷,在方誌發展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唐末人樊綽所著《蠻書》十卷,詳細記載了洱海一帶的民族、風俗、山川、道路,是輿志中較早的著作,為研究古代雲南地理及南詔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醫藥學

孫思邈是唐初醫學和藥物學家。他於高宗永徽三年(652)撰成《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故名其書為《千金要方》。該書廣收博採自古代至唐初的重要方劑,對診治之訣、針灸之法、導引養生之術均有周詳的論述。後來,孫思邈覺得《千金要方》仍有闕遺,又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以輔之。這兩部書在中國藥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人尊稱孫思邈為「藥王」。此外,顯慶四年(659)唐廷頒行的《新修本草》,為世界上第一部官修的藥典。這是唐高宗時期醫藥工作者集體作出的重要貢獻。

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出現是唐代重大技術成就之一。雕版印書始於何時,其說不一,至遲在中唐、晚唐時已經逐漸興起。1966年在韓國發現了木刻《陀羅尼經》印本,刻於704~751年間。成都市望江樓附近的唐墓也出土了龍池坊卞家印賣的《陀羅尼經》,這是國內現存的最早印本。此外,咸通九年(868)王玠印造的《金剛經》,卷首有版面,正文刻字精美,足見刻印技術已較成熟。唐僖宗時成都書肆有印製的各種書籍出售,而且不少地方都在印刷曆書。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為五代以後大量印書創造了條件。

宗教和哲學

道教與佛教

道教和佛教在中國早已盛行,唐朝統治者深知宗教對鞏固封建統治能起一定的作用,經常利用道、佛二教麻痹人民的思想。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道教與佛教往往發生矛盾和鬥爭。唐代,有的統治者崇此抑彼,有的統治者崇彼抑此,對宗教衝突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時他們也調和道佛之爭,並且加以利用。

中國的道教奉李耳為教主,唐朝皇室亦為李姓,故從唐初起統治者就規定道教地位居於佛教之先。唐朝大多數皇帝均崇奉道教,唐玄宗尤為突出,在他執政時道教勢力達到了最高峰,全國道觀總計一千六百八十七所。當時道教有清經法派和正一派,各有不少經戒符籙傳世。重要的道教人物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及張果等。有的道士重丹鼎,善金丹黃白朮,唐朝不少皇帝即因服金丹而喪生,搞丹鼎的道士亦往往因騙術敗露而遭貶逐。有的道士講求符籙、辟穀、導引之術,往往以這些方術受到統治者的寵遇。

佛教的政治地位雖然不如道教,但就其流傳影響及寺院的經濟實力而言,實際上都超過了道教。在武周時期佛教備受寵遇,甚至一度凌駕於道教之上。隋唐時期佛教進一步發展的基本條件是:⑴佛教的經、律、論在過去已有不少翻譯,大體完備,有了充分的資料。⑵在理論上佛教已從玄學附庸的地位走向獨立,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⑶政治需要促使佛教進一步發展,如適應門閥世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等級特權的削弱,各派均論證成佛的可能性,並給以肯定的結論。智顗創天宗台也是適應了統一全國的政治需要。⑷經過長期發展,佛教已漸趨中國化,得到改造,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宗派。隋唐佛教各宗的形成,是佛教高度發展和高度中國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南北朝時佛教已經有一些流派,隋唐時期形成了正式的宗派。當時最主要的有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和禪宗,其中尤以慧能和神秀所倡導的禪宗的中國化程度最高,流行最廣。

隨著佛教的大盛,寺院經濟惡性膨脹起來,僧侶地主廣占良田,大蓄奴婢,在社會上鬧錢荒的時候,佛寺中以銅鑄像,而且為各階層逃避課役的人提供了藏身之地。這就必然觸動唐王朝的財政利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崇信道教的唐武宗在道士趙歸真等人的鼓動下,於會昌年間(841~846)下令打擊佛教。在這次「廢佛」中共拆除大、中寺院四千六百餘所,小廟宇(招提、蘭若)四萬餘所;勒令僧尼二十六萬餘人還俗,沒收奴婢十五萬人,均充兩稅戶;沒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疑頃為畝之訛)。經過這次打擊,佛教與寺院經濟暫時有所削弱。

哲學思想

唐代主要的唯心主義思想家有韓愈和李翱,主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有柳宗元和劉禹錫。

韓愈主要的哲學論著有《原道》《原性》等名篇。他尊崇儒學,反對佛、道,尤其排佛最為激烈。韓愈認為僧侶不事生產,徒費社會財富,是產生貧窮和盜賊的根源,主張僧尼還俗,焚燒佛經,廢毀寺院為民居。他曾因諫唐憲宗迎佛骨而被貶逐嶺南。在理論上,他覺得宗教宣傳無君無父,違背儒家傳統的綱常名教,因而大力提倡中國固有的政治思想仁義之道。韓愈認為儒家的道統自堯、舜傳到孔、孟,後來就中斷了,聲稱要以繼承道統為己任,恢複儒家的獨尊地位,以貶抑佛、道。不過他不是以唯物主義作批判的武器,而是以儒家的唯心主義批判佛教的唯心主義。在宇宙觀方面,韓愈認為天可以對人間進行賞罰;在人性論方面,他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標準,把性劃分為上、中、下三品,而且認為每個人的性是與生俱來的。這些都是唯心主義觀點。

李翱主要的哲學論著是《復性書》。他也是佛教的反對者,但同樣宣揚唯心主義思想。李翱繼承與發揮孟子的性善論,認為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符合封建道德標準的,只是由於有喜怒哀樂等情慾,性才不能得到發揚,所以情是性之累。為了排除這種干擾,就要按照儒家格物致知、制禮作樂、治國平天下等理論進行修養,這樣做就可以「復性」。這種關於人性的學說,完全是唯心主義的。

韓愈和李翱都強調儒家的倫理道德,也都是唯心主義思想家,他們的理論在唐代後期興起,是宋明理學的先聲。韓愈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是程、朱學派思想的萌芽,李翱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是陸、王學派思想的前導。

針對各種唯心主義思想,唐代先後產生了一些唯物主義思想家。唐初反對唯心主義的思想家有傅奕和呂才。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