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南朝的文化

南朝的文化,在文學、史學、哲學、宗教以及藝術、科學等方面都具有特色,總的講勝過北朝,對後代影響較為深遠。

文學

東晉詩風以玄言為主,淡泊寡味。劉宋以後,描寫山水景物的詩盛行起來,謝靈運可為代表。齊謝朓則在山水自然景物描寫中傾注人生情感,宋鮑照的詩具有較豐富的社會內容。南朝的樂府民歌清新生動,抒情小賦精巧細緻,思想內容和社會意義雖有所不足,但往往情思橫溢,蕩氣迴腸。五言詩的體裁南朝時已趨成熟,開始向七言發展。詩人多精鍊字句,整齊對偶,呈現出向律詩體裁過渡的趨勢。周顒、王融、沈約等在佛經梵吹唱誦的影響下,創為「四聲」「八病」之說,進一步講求聲律,形成「永明體」。結集各體文學作品的總集《文選》和一種體裁的總集《玉台新詠》,都出現於南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系統的文學批評著作《文心雕龍》和《詩品》出於南朝文人劉勰、鍾嶸之手,說明南朝文化發達,文學作品的規律已成為當時人特別提出來研究的對象了。傳世的南朝時期詩文,其作者及篇目數目,皆遠多於北方。

史學

史學在南朝受到重視。宋初設立儒、玄、文、史四學,何承天主持史學,置有生徒。著作郎負責修國史,下有佐郎,分司資料收集及撰寫。正史編纂於南朝者,有《後漢書》《宋書》《南齊書》,梁陳二史也基本上成於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梁劉孝標註《世說新語》,以注的體裁薈萃史料,亦屬南朝首創。南朝僑姓和江南大族的家譜族譜見於著錄者甚多,說明南朝譜牒之學較北朝為盛。地方歷史的著作,見於著錄者亦南多於北,反映東晉南朝社會經濟比較發達,文人學士也較多。南朝史學著作的一個特點,是較有思想深度,每試圖從宏觀考察說明歷史發展之所以然。宋裴子野《宋略》、陳何之元《梁典》皆仿干寶《晉紀》之例設總論,論一代治亂興衰,探求經驗教訓。沈約《宋書》諸志多溯及前代。梁武帝敕命編《通史》,書雖不傳,用意當亦在觀歷史之會通。范曄撰《後漢書》,自命精意深旨存在於序或論中,藉以「正一代得失」。沈約《宋書》和蕭子顯《南齊書》取法於范曄,其中史官議論往往切中要害,表現出對歷史現象的洞察能力。所謂南人之學「清通簡要,得其英華」,也許這就是在史學方面的體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