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南朝少數民族的融合

南朝的政治控制與經濟開發向南深入,擴展到中國南部廣大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接觸聯繫日益頻繁。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聯合反抗南朝政府,在聯繫與鬥爭過程中,加快了南方各族的融合。

南方少數民族主要有蠻、傒、俚、僚、爨()等。蠻族人數最多,佔地最廣,遍及荊、湘、雍、郢、司、豫、南豫、江等州。蠻人分為兩大支。一大支是以虎為圖騰的廩君蠻。他們由南郡向東移動,到漢水下游,北接淮汝,南極江漢。其中最有名的是由西陽郡(治所在今湖北黃岡)的五條水得名的五水蠻。另一大支是以狗為圖騰的槃瓠蠻,發祥於辰州,由長沙武陵一帶北上到荊雍。武陵有五條溪,因此也稱為五溪蠻。蠻族生產米穀布絹,與漢人相似。部落解體,社會以戶為單位,已進入封建制階段。不少蠻族酋帥擁有大量部曲。南朝政府設立左郡左縣,羈縻統治。這類郡縣數目漸增,反映漢族與少數民族接觸融合的範圍日益擴大。南朝政府一般只從蠻族收納米穀,不征徭役,所以漢民避徭役者往往逃入蠻中。地方官有時橫徵暴斂,加重對蠻人的剝削壓迫,不斷引起反抗。南朝一百七十年中,史書記載的蠻族大小起事有四十餘起。在荊、雍、豫三州設立的南蠻、寧蠻、安蠻校尉,就是統帥軍隊鎮壓蠻族的武將。政府往往將被征服的蠻族遷出所居舊地,或謫為兵戶,或役如奴隸。

傒人分布於江湘兩州南部和廣州北部,以強悍善戰著稱。他們可能源於以狗為圖騰的五溪蠻,因此稱傒,常被誣衊為傒狗。傒人漢化較早,如東晉陶侃、南齊胡諧之,已和漢族沒有區別。

俚人,亦稱里人或俚僚,分布於交、廣、越諸州,在漢族社會經濟文化影響下,已進入封建社會。他們受南朝政府的剝削,與漢族不完全相同,如始興俚人必須以銀納稅。俚人地區物產富饒,有白銀、珍珠、翡翠、犀象等。梁末及陳時所轄地域縮小,對這個地區的開發益加重視,往往署當地酋豪為長官,「以收其利」。同時置西江、南江兩都護在軍事上經濟上加以控制。俚人不甘忍受剝削,南朝時起義見於記載者有十八次。

僚人,為南蠻別支。在4世紀中葉自南而北進入巴蜀地區,分布於梁、益兩州,僚人與漢人雜居的成為郡縣編戶;居深山者受世襲的「頭王」統治,處於奴隸制階段。生產以農業為主,南朝朝廷剝削沉重。宋以來僚人屢次起兵反抗。南齊時,益州害怕僚人進攻,州城北門「常閉不開」。梁武帝時,梁、益二州「歲歲伐僚,以自裨潤,公私頗藉為利」。被俘的僚人,大都淪為奴隸。

爨人主要分布在寧州(今雲南地區)。東晉至梁,朝廷任命的寧州刺史見於記載者,約三十人,然大都遙領,未能到任。地方統治實權,掌握在擔任郡守縣令的土著首領手裡。而大姓爨氏世代為寧州最高統治者,或任刺史,或死後追贈刺史稱號。後代因此稱寧州當地民族為爨人。爨人分東西兩部:東部以朱提郡(今雲南昭通)為中心;西部以建寧郡(今雲南陸良)、興右郡(今雲南文山)為中心。爨人地區「戶口殷眾,金寶富饒」,隋唐以後中央朝廷才逐步實現有效統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