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宋齊梁的政治

劉裕,彭城郡人,僑居京口。蕭道成和蕭衍是蘭陵郡人,僑居武進,都出身於僑人中的低級士族。他們建立軍功後,主要依靠僑人及土著中出身寒門的謀士與武將,分別以軍事重鎮京口、淮陰、襄陽為根據,形成政治軍事勢力。然後乘前朝皇帝或昏庸暴虐,或年幼無能,進入首都建康,以禪讓方式奪取了政權。

加強皇權

宋武帝劉裕從東晉「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勢汲取教訓,努力加強皇權,以鞏固統治。晉宋以來,皇室多與高門聯姻,外戚易有權勢。所以劉裕臨終遺誡:「後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煩臨朝。」宋齊梁朝較有作為的皇帝,大都繼承了劉裕的傳統。南朝一百七十年間,沒有出現母后聽政,因而也杜絕了外戚專權。南朝世家大族雖然社會上、經濟上的優越地位未變,實際政治權力主要已不掌握在他們手裡。

南朝的中央官制,基本沿襲東晉,又有其特點。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長官位高望重,而實權不大,但往往仍由宗室諸王任尚書令和中書令。吏部尚書及所屬的吏部郎,掌握官職的任命,在南朝還一直受重視。宋孝武帝置兩名吏部尚書,以分其權。但宋齊兩代皇帝主要倚靠中書通事舍人(四名)處理政務。通事意為呈遞文書,凡臣下陳奏和皇帝詔令,都通過他們,實際上成為最接近也最能左右最高決策者皇帝的人。劉宋時,江夏王劉義恭任錄尚書事,而尚書省無論大小事,都由中書通事舍人戴法興專斷,義恭畏服而已。齊時中書通事舍人茹法亮威權甚盛,位至三公、出身琅邪王氏的王儉只得慨嘆:「我雖有大位,權寄豈及茹公!」齊武帝曾說:「學士輩不堪經國,唯大讀書耳。經國一劉系宗(宋齊兩代都任中書通事舍人)足矣!沈約王融數百人,於事何用?」齊明帝時,詔命專出舍人之手,天下文簿版籍的副本,也歸他們掌管,儼然兼中書省與尚書省的長官於一身。「寧拒至尊敕,不可違舍人命」,成為當時朝廷官僚中的信條。梁武帝時,仍選拔有才幹者任中書通事舍人,或以他官兼領此職。但他主要依靠的不在寒庶,而是明習吏事的低級士族,如范雲、徐勉任吏部尚書,周舍、朱異任中書通事舍人。宋齊以來,中央的軍事統帥權和武器的控制權,也由中領軍、中護軍轉移到寒人操縱的外監與制局監手中。有時制局監也由中書舍人兼任。但南朝中央朝廷所能支配的兵力,遠不如地方兵力強大。

地方官制如都督、刺史、太守等,亦同東晉。刺史多帶將軍開府,而州與府各置僚屬。州之佐吏別駕,治中等治民,府之佐吏長史、司馬等治兵。但軍府的佐吏地位一般較州僚屬為高,府官長史常兼首郡太守或代行州事。郡太守如帶將軍,軍府佐吏亦高於郡佐。皇子年幼為方鎮,則行事、長史以至出身寒庶、地位低下的典簽(典掌機要的官)主持一州事務。劉裕在地方行政方面鞏固皇權、抑壓世家大族的措施,是只命皇子或宗室諸王擔任重要方鎮。齊梁亦遵此慣例。如揚、南徐、江、荊、雍等軍事、經濟、政治要害諸州的刺史、都督,宋齊梁三朝幾乎都是劉蕭兩姓,與東晉王、庾等大族雄踞上游、控制京畿的局面迥不相同。一般州的刺史與郡的太守,有時任命地方土著豪強擔任。府州機構中官員人數,常由州府長官決定。州郡俸秩供給,往往隨土所出,無有定準。郡縣長吏任期六年,後減為三年。

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

南朝中央與地方勢力之間亦即建康與上游諸州之間的矛盾,由東晉皇室與大族之間轉化成皇室內部的矛盾。宋孝武帝時,南郡王劉義宣、臧質從荊州起兵。明帝時,晉安王子勛、鄧琬從江州起兵,當時袁覬在雍州,臨海王劉子頊在荊州,都與江州聯盟,以三州為中心,東揚、湘、益、廣等州也都響應,形成「普天同叛」的局面。蒼梧王時,桂陽王劉休范亦從江州起兵。南朝時,異姓舉兵反對建康朝廷的,不是來自任何高門士族,蕭道成、蕭衍之外,齊時有王敬則、陳顯達、裴叔業、崔慧景,都是寒庶或晚渡北人出身的武將。在政治和軍事上,世家大族已經沒有實力,所以南朝皇帝的防閑猜忌,也轉向了在中央或地方掌握權勢的宗室諸王。宋文帝由於疑忌而加害諸王,幾個兄弟都未倖免。孝武帝時,對諸王車服器用樂舞制度作了苛嚴限制,達二十四條之多。還規定王國境內各官對諸王只稱下官,不得稱臣,罷官以後對諸王不再致敬,以防止諸王與其臣屬的關係過於親密。劉宋六十年中,皇族被殺者一百餘人,南齊宗室也多被皇帝誅剪,宋齊兩朝皇室內部的矛盾鬥爭異常激烈。

與北魏的戰爭

宋文帝元嘉年間和梁武帝統治前期天監、普通年間,南朝政治比較穩定,經濟比較繁榮。這兩個時期,南朝具有對北方進行戰爭的較強實力。當時廣大北方統一於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它在南朝人心目中,已不是劉、石那樣「亂華」的外族,而更具有對立的封建政權性質。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魏奪得滑台(今河南滑縣)。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又克洛陽、虎牢(今河南滎陽西),佔領司、兗、豫州。元嘉七年(430),宋北與赫連夏結盟,向北魏進兵。魏以兵少撤退,一度宋獲得河南四鎮滑台、洛陽、虎牢、碻磝(今山東茌平南),沿河置守。半年余以後,又先後失四鎮。二十七年,宋軍大舉北進,江夏王劉義恭駐彭城(今江蘇徐州)為總指揮。宋軍奪取碻磝,圍攻滑台與虎牢之後撤退。柳元景從襄陽向北進軍,到潼關後也退回。魏太武帝拓跋燾率大軍南攻,經過彭城,南下至瓜步(今江蘇南京六合區),聲言將要渡江,建康震動。魏軍留住了十八天,二十八年正月北撤。魏軍殺傷掠奪,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備遭殘破。魏軍士馬也死傷過半。二十九年,宋軍又攻佔碻磝、虎牢,無功而還。宋明帝泰始三年(467)至五年,曾響應晉安王子勛起兵反對明帝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兗州刺史畢眾敬、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先後投降北魏,從此南朝失去四州與豫州的淮西之地。

梁天監三年(504),魏取梁司州。四年,又取梁漢中地帶,並有乘勢奪蜀之議。十月,梁臨川王蕭宏統軍北伐,「器械精新,軍容甚盛,北人以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但由於蕭宏怯懦,指揮無方,竟於次年九月大敗而回。六年,梁軍進攻北魏,在鍾離(今安徽鳳陽)獲得大勝。十年,梁將馬仙琕又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大捷。齊末南朝失去壽春,梁武帝力圖收復,築浮山堰堰淮水以攻壽春,服役的人「死者相枕」。因淮水暴漲,堰成後數月全部崩壞,緣淮城戍村落十餘萬口漂流入海。大通元年(527),陳慶之在渦陽(今安徽蒙城)大敗魏軍。中大通元年(529),陳慶之乘北魏階級矛盾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之機,率軍送魏宗室元顥入洛陽,由於孤軍深入,後援不繼,為魏軍所敗而歸。當時南北雙方都不處於絕對優勢或劣勢,因而多次交戰終無決定性結果。

侯景之亂與南朝的衰敗

侯景之亂是對梁朝後期腐朽統治的沉重一擊,南朝從此衰落不振。侯景出身懷朔鎮兵,隨爾朱榮鎮壓六鎮起義。後歸高歡,官至河南道行台。高歡死後,因與其子高澄不和,投降西魏,被高澄擊敗。太清元年(547),又擁十三州請降於梁。梁武帝以為侯景歸附合他夜夢中原牧守皆以地來降之兆,不顧朝臣反對,接受侯景,封為河南王、使持節督河南河北諸軍事、大行台。武帝晚年迷信佛教,政治腐敗,「政散民流」,「人人厭苦,家家思亂」。二年,侯景自壽春南下,只有兵八千人,馬數百匹,就渡過長江,包圍台城一百三十餘日。侯景免北人奴隸為良民,編入軍中,人人感恩,為之致死。梁諸道援軍之數十萬人集建康。但將帥各有打算,相互猜忌,彼此觀望,不能通力合作抗擊侯景。三年,侯景終於攻破台城,梁武帝被囚,病餓憂憤而死。傀儡簡文帝蕭綱繼位,不久被侯景殺害。大寶二年(551),侯景自立為帝,國號漢。他西進攻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承聖元年(552)為蕭繹將王僧辯和自廣州北上的陳霸先所敗,被殺。侯景攻佔建康三年,稱帝一百二十天。建康和三吳富庶之區無事日久,遭戰亂後人口凋敝,城邑殘破。公侯富人在會稽者多南渡嶺南,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擊。

侯景敗亡後,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稱帝於蜀。蕭繹也稱帝,定都江陵,是為元帝。元帝攻滅蕭紀,而西魏乘機奪取了益州。他又和侄兒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內訌,攻殺蕭譽,蕭詧乞援於西魏。承聖三年,魏軍攻下江陵,殺元帝,俘「衣冠士族」男女數萬口,驅入長安為奴婢。這是對南朝門閥士族又一次大打擊。西魏立蕭詧於江陵,是為後梁,實際仍西魏傀儡,而襄陽入於西魏。侯景亂後,蕭氏諸王兄弟叔侄自相屠殺,使南朝進一步大傷元氣,上游失去屏障,西境急遽收縮,陳朝初年形成「文軌所同,千里而近,人戶著籍,不盈三萬」的衰敗局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