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 東西交通

當時常有僧人西行求經,留下東西交通最可靠的記錄。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法顯。399年他從長安出發,經歷十分艱苦的行程,越過蔥嶺,渡過印度河,抵達北天竺,又從海道回國,幾經危難,412年才到達劉宋所屬的青州長廣郡(今山東青島北)。他所著的《佛國記》記載國內西域各族和今印度、巴基斯坦的歷史傳說和地理,是研究東西交通的要籍。

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建立於此地的政權除後涼外,都自認為是涼州地方政權。他們接待來自國內外的使節、僧人、商旅,並繼續管理國內西域各族事務。前涼於327年將原由戊己校尉管理的高昌屯田區改為高昌郡;後涼呂光派其子呂覆為西域大都護,鎮守高昌;西涼李暠也命兒子為西夷校尉,管理西域。北涼沮渠蒙遜、牧犍父子受拓跋魏任命為「西域羌戎諸軍事、涼州牧」,受劉宋任命為「西夷校尉、涼州牧」,蒙遜滅西涼後,曾接見鄯善國王,並受西域各國的貢獻。通過河西走廊和西域,通往天竺、波斯、大秦等國的通道在這個動亂時期仍然通行。當時除出玉門經鄯善,沿南山北坡西行的南道和出玉門經伊吾、高昌、龜茲西行的北道外,有時因為戰亂,繞過河西走廊由西平(今青海西寧)入吐谷渾境,通過柴達木盆地至鄯善,也是一條道路,此路又是西域經益州和江南交往的通道。經由這些道路,西域和內地、中國和西方各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繼續進行,中國的絲和紡織物以及蠶桑絲織技術這時傳到高昌、焉耆、龜茲等地,並有可能傳到波斯、大秦。隨著佛教東來,西方雕塑藝術傳入,世界著稱的藝術寶庫——敦煌石窟,就是在這時開鑿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