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 佛教的傳播與發展

在這個動亂的時代里,佛教獲得巨大的發展。歷盡苦難的人民對於現實世界感到無能為力,佛教乘虛而入,引導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佛天保佑與來生福報上。統治者也需要從佛教教義里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因而積極提倡佛教。石勒、石虎尊崇來自西域、善於法術的大和尚佛圖澄,據說曾立寺八百餘所。石虎「苦役晉人」,不少人民削髮為僧,在寺院的庇護下逃避勞役。漢代以來不準漢人為僧,石虎說我是「戎」人,理當尊奉「戎神(即佛)」,下令不論華夷貴賤,都可以出家。佛圖澄收了許多徒弟,其中有不少名僧,特別是釋道安。道安是冀州常山(今河北石家莊元氏西北)人,俗姓衛,先後在黃河南北、襄陽、長安宣揚佛法,獲得東晉、前秦統治者的尊崇。他在整理和翻譯佛經,編製佛經目錄,制定儀軌、戒律,特別在宣傳佛法方面,對於當時佛教的興盛起了很大的作用。和道安同時稍後,原籍天竺的鳩摩羅什是個博學多聞、通曉漢語的僧人。那時羅什在龜茲,379年道安由襄陽到長安,勸苻堅迎羅什東來。382年苻堅命大將呂光西征,要求呂光平龜茲後,迎接羅什到長安。但呂光還軍,前秦業已大亂,呂光隨即割據涼州,羅什也留居涼州十七年。直到401年,後秦姚興才把羅什迎至長安。姚興十分尊敬羅什,待以國師之禮,在他主持下譯出佛教經論近三百卷。當時僧人群聚長安,參加譯經的數以千計。前、後秦時,長安是北方的佛教中心,關中佛學達到十六國時期的最高峰。佛圖澄的法術,釋道安的傳教,鳩摩羅什的譯經,為佛教奠定了大發展的基礎。前涼自張軌以來一向信仰佛教,早就有譯出的佛經流傳內地。北涼沮渠蒙遜尊崇中天竺僧人曇無懺,他也深通漢語,在姑臧譯出佛教經論多種。當時涼州繼長安之後成為北方譯經中心,涼州所屬的高昌郡也是個譯經場所,沮渠蒙遜從弟沮渠京聲曾到于闐求經,東還到高昌譯出其中一部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