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綠林、赤眉大起義

綠林軍

反對王莽政權的農民起義,首先發生在北方邊郡地區。王莽為了出擊匈奴而進行的徵發,在邊郡比在內地更為嚴重。邊境數十萬駐軍,不但仰給邊民供應,而且還大肆騷擾,邊民不堪其苦,鋌而走險,聚眾反抗。始建國三年(公元11),邊民棄城郭流亡,隨處暴動,并州、平州一帶更為猛烈。天鳳二年(公元15),五原、代郡民舉行暴動,數千人為群,轉入旁郡。

接著,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也相繼出現了農民暴動。天鳳四年,臨淮人瓜田儀在會稽長洲(今江蘇蘇州西南)起義,出沒於湖海之間。同年呂母在海曲(今山東日照)起義,殺縣令,入海堅持戰鬥。此起彼伏的暴動,預示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即將來臨。

天鳳年間,荊州一帶遇到連年的大饑荒,農民相率到野澤中掘荸薺為食。他們人數越聚越多,形成一支武裝力量,推新市(今湖北京山境)人王匡、王鳳為首領,不時攻擊附近的鄉聚。他們隱蔽在綠林山中(今湖北京山北),因而被稱作綠林軍。幾月後,綠林軍發展到七八千人。但是那時他們還沒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只盼望年成好轉,能夠返回田間。

地皇二年(公元21),王莽的荊州牧發兵進攻綠林軍,綠林軍出山迎擊獲勝,部眾增至數萬人。地皇三年,綠林山中疾疫流行,綠林軍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領,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新市兵攻隨縣時,平林人陳牧、廖湛率眾響應,於是綠林軍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漢宗室劉玄這時也投身於平林兵中。

南陽大地主劉縯、劉秀兄弟也是漢宗室,他們以「復高祖之業」相號召,聯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並且把宗族、賓客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軍隊,稱為舂陵軍,參加反對王莽的行列。舂陵軍與王莽軍接戰不利,乃與向北折回的下江兵約定「合縱」。這時綠林軍連敗莽軍,發展到十多萬人。綠林軍領袖為了擴大影響,於宛城南面的淯水上擁立劉玄做皇帝,恢複漢的國號,年號更始(公元23)。劉玄在宗室中是沒落的一員,參加起義雖早,卻無兵權。綠林軍領袖擁劉玄為帝,這是他們受到劉漢正統思想影響的表現;但是立劉玄而不立野心勃勃的劉縯,又是綠林軍領袖疏遠劉縯、劉秀的結果。

綠林建號以後,王莽發州郡兵四十二萬,由王邑、王尋率領,阻擊綠林軍。六月,王莽軍前鋒十多萬人,圍綠林軍於昆陽(今河南葉縣)。綠林軍八九千人,由王鳳、王常率領,堅守昆陽,劉秀則突圍徵集援兵。那時昆陽城外圍兵數十重,列營百數,圍兵挖掘地道,又用撞車攻城,積弩亂髮,矢下如雨。劉秀等十三騎突出圍城,發郾、定陵營兵數千人援昆陽,王邑、王尋一戰失敗,王尋被殺。城中守軍乘勢出擊,里外合勢,莽兵大潰,士卒相踐踏,奔走百餘里。綠林軍在這一戰役中奪獲軍實輜重車甲珍寶,不可勝數。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昆陽戰後,海內聞風響應,起兵誅殺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更始詔命。顯然,這次戰役對於綠林軍入關和王莽覆滅,起了決定作用。

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立了功績,劉縯又奪得宛城,勢力逐漸凌駕農民軍,因此新市、平林諸將勸更始帝把劉縯殺了。接著,綠林軍分兵兩路進擊王莽。一路由王匡率領,攻克洛陽。更始帝在洛陽派遣劉秀到黃河以北去發展勢力,劉秀北上後,逐步脫離了農民軍的控制。另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領,西入武關。析縣人鄧曄起兵攻下武關,迎入綠林軍,合兵直取長安,關中震動。這時長安發生暴動,王莽被殺,長安被綠林軍迅速攻克。更始二年初,更始帝遷都長安。

進入長安的綠林軍紀律嚴明,府庫宮室一無所動,長安市裡不改於舊。綠林軍瓦解了一批關中的豪強武裝,迅速平定三輔。但是不久以後,更始帝自己首先沉醉在宮廷生活中,地主儒生大肆活動,起義軍內部離心離德的現象便逐漸出現了。

赤眉軍

比綠林軍發動起義稍後,琅邪人樊崇等在莒縣起義。樊崇作戰勇敢,青、徐各地起義領袖逄安、徐宣、謝祿、楊音等都率部歸附他。他們在泰山、北海一帶進行鬥爭,擊敗田況所部莽軍。參加這支起義軍的都是為飢餓所迫的農民,他們同綠林軍一樣,起初並無攻城徇地的意圖。他們因襲漢朝鄉官、小吏稱號,把各級首領分別稱為三老、從事、卒史,彼此之間以巨人相呼。他們沒有文書、旌旗、部曲、號令,口頭相約:「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為了作戰時與敵人相區別,他們把眉毛塗紅,因而獲得赤眉軍的稱號。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率軍十多萬,進攻這一支起義軍。王匡、廉丹的軍隊殘害百姓,十分橫暴,百姓作歌道:「寧逢赤眉,不逢太師(王匡),太師尚可,更始(廉丹)殺我。」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擊敗莽軍,殺廉丹,勢力大為擴展。當劉玄進入洛陽時,赤眉軍也在中原活動,樊崇等二十多人還接受了劉玄的列侯封號。劉玄排斥赤眉,樊崇等人乃脫離劉玄,轉戰於今河南一帶。

赤眉軍雖然連戰獲勝,但是部眾思歸。赤眉領袖認為部眾回鄉必散,於是率領他們西攻長安。公元25年,赤眉軍進至華陰,有眾三十萬。赤眉領袖在巫師慫恿下,在軍中找到一個沒落的西漢宗室、十五歲的牛吏劉盆子做皇帝。接著,赤眉軍進攻長安,推翻了劉玄的統治。

農民起義失敗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赤眉入關時,劉秀也派兵向關中進發。在此之前,當劉秀於更始元年(公元23)冬渡河北上時,黃河以北有銅馬、大彤、高湖、重連、鐵脛、大槍、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部農民軍。他們各領部曲,或以山川土地為名,或以軍容強盛為號,據說有數百萬人。除了農民軍以外,各地豪強地主武裝和王莽的殘餘勢力也還不少。豪強地主在邯鄲立詐稱成帝之子的卜者王郎為帝,聲勢最大。劉秀依靠信都(治今河北冀州)太守任光、昌成(今河北冀州西北)人劉植、宋子(今河北趙縣東北)人耿純等地主武裝的支持,又得到上谷(治今河北懷來東南)太守耿況、漁陽(治今北京密雲西南)太守彭寵的援助,擊敗了王郎。更始帝派人立劉秀為蕭王,並令他罷兵去長安。劉秀羽翼已成,拒不受命,留在河北坐觀關中的變化。他逐個吞滅了銅馬、高湖、重連等部農民軍,關中一帶把他稱作「銅馬帝」。

公元25年,當赤眉軍迫近長安時,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不久,劉秀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同年九月,赤眉軍入長安。長安附近的豪強地主隱匿糧食,武裝抵制赤眉軍。赤眉軍糧盡不支,西走隴阪,尋找出路。赤眉軍在那裡受到割據勢力隗囂的阻擋和風雪的襲擊,折返長安,引眾東歸。這時,劉秀的軍隊已經扼守殽函地區,截斷了赤眉軍東歸道路。赤眉軍奮勇力戰,但終因糧儘力絀,於建武三年(公元27)春失敗。

漢光武帝劉秀繼續鎮壓河北農民軍余部,並削平各地的割據勢力,於建武五年統一了北方的主要地區。建武九年他平定了割據天水的隗囂,建武十二年平定了割據蜀地的公孫述,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