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文化思想

禮樂

西周禮制繼承商代而有所變革。周初,力求扭轉商末流行的奢靡風氣,曾反覆告誡禁止酗酒。從成王時的《尚書·酒誥》,到康王時的大盂鼎銘文,都講到必須遵奉周文王的告誡,不得縱酒。反映到青銅製造的禮器上,商朝常見的許多酒器,西周時逐漸歸於消失。

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吉禮指對先祖與各種神祇的祭祀;凶禮指喪葬,還包括對天災人禍的哀弔;軍禮指戰爭,以及田獵、築城等動員大量人力的活動;賓禮指諸侯對王朝的朝見、諸侯間的聘問和會盟等;嘉禮指婚、冠、饗燕、慶賀、賓射等。所有禮制都和法律一樣,體現出貴賤等級的區分。

樂在西周很受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例如師嫠簋「命汝司乃祖考舊官小輔(鎛)𥄳鼓鍾」,即相當《周禮》的鎛師和鍾師。

周代有的樂舞起源很早,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曾在武工凱旋告於周廟時表演。這一樂舞的歌詞還保存在《詩》中,即《周頌》的《武》《酌》《桓》《賚》等篇。

宗教

周人的宗教觀念,與商代有較大的不同。商代那種尚鬼的神秘色彩,到西周已經淡薄。周代的祭祀對象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地祇有社稷、五祀、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則指祖先而言。

人殉現象在西周不像商代那樣普遍。由於沒有發現相當於殷墟西北岡、武官村規模的大墓,當時人殉數量尚難判定。用人作為祭祀的犧牲,在西周時期亦史無明文記載。

宗教思想的變化也表現在青銅禮器的紋飾上。商代流行的帶神秘意味的花紋,只在周初延續了一個時期。到西周中期,大多數禮器的紋飾都圖案化了,除裝飾作用外,很少再有宗教或神話的意義。

祝宗卜史

周初封周公長子伯禽於魯,曾分以祝、宗、卜、史宗教事務的官員。當時這種人的地位較高,如太史可稱為公。後來他們的重要性逐漸降低,以至在社會中不再有顯赫的身份。

祝管理禱祝,宗管理祭祀,卜職司卜筮,史職司文書記事。由於他們的專業需要特殊訓練,常在家族中世襲。例如陝西扶風庄白一號窖藏青銅器銘文所見史牆一家,從商末到西周中期代代都任史職,說明其職業的封閉性。

殷商時期使用甲骨的卜法繼續流行。已發現的周人甲骨最早有周文王時代的,其形制與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相近,足見商周卜法間有一定的聯繫。西周甲骨也有上刻卜辭的,曾在山西洪洞坊堆、陝西長安(今屬西安)豐鎬遺址、北京昌平白浮等地發現,而以陝西周原所出最多。

這一時期使用蓍草的筮法與卜法並用。筮書就是《周易》。當時常先筮後卜,特別在占問國家大事時更要如此。在周人心目中,卜法比筮法更為重要,所問的事越重要,越要採用卜法。這叫作「筮輕龜重」或「筮短龜長」。

學校

西周已有較發展的教育制度。在國人鄉里中設立的學校,稱為庠(一說稱序),教授知識技藝。貴族子弟的教育更為完備,專設有小學、大學。貴族子弟滿八歲入小學,到十五歲成童時入大學。《周禮》有師氏、保氏兩官,從他們的職掌看,教育的內容包括德行、技藝和儀容等方面。技藝兼及文武,有禮、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文字)、數(算術),稱為六藝。

典籍

西周時期文獻流傳至今的為數不多,《尚書》中出於西周的,有《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康王之誥》《呂刑》《費誓》等篇,內容的時代自武王到穆王,而以成王時佔大多數。這十幾篇記述了周初史事和政治情況,有重要歷史價值。

《逸周書》也有一些篇屬於西周。例如《克殷》《世俘》《商誓》《度邑》《作雒》《祭公》《芮良夫》等篇,都是關於西周的重要史料。

有重大文學價值的《詩經》,包括有很多西周時期的作品。有的是采自民間的民歌,如《豳風·七月》之類;有的則用於朝廷廟堂,收入《雅》《頌》。一些篇有準確作者,例如《大雅·烝民》為周宣王時尹吉甫作。這些詩歌或反映當時社會狀況,或描寫歷史事迹,或對朝政進行頌揚及諷刺。

《周易》本為占筮用書,其經文主要成於西周時期。卦辭、爻辭中有些內容與周人歷史有關,如康侯用錫馬蕃庶等。由於占筮必須由卦象推類,逐漸被賦予抽象的意義。有的卦、爻辭,如《泰·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即使從字面上也可看出其哲學意味。

天道觀

從西周文獻和金文看,周人的天道觀較之商代有相當大的發展。西周統治者強調天命和德的觀念,認為文王有德,故受天之大命,武王有德,故能克商。德的內涵包括敬天、孝祖、保民,既有宗教意義,也有倫理性質。《尚書》所載周公的許多言辭,都反覆闡述天命與德的聯繫,告誡王和貴族官吏要效法先王,不要失德,否則天命即將失墜,商朝的覆亡是為鑒戒。穆王時大臣祭公謀父繼承了他的先祖周公的見解。據《逸周書·祭公》,他曾以同樣的天命與德的觀點勸誡穆王及其他朝臣,類似思想在某些金文中也有所表現。

這種天道觀到西周晚年遭到動搖。由於當時社會動亂,災禍頻仍,人們對天和祖先的神聖產生了懷疑。這個時代創作的一些詩篇,充滿了對「浩浩昊天」怨恨不滿的情緒,一時形成思潮,為懷疑以至否定神權的進步思想提供了基礎。有樸素唯物主義性質的陰陽五行說開始形成體系。周幽王時臣伯陽父以陰陽之氣解釋地震,史伯也曾提出五行雜和作為比喻,就表明了這樣的趨勢。

科學技術

自然科學知識在西周時期有不少增長。比如在天文曆法方面,《詩經》若干章里出現有星宿名稱,而且以其在天空的位置來確定季節和農作。傳統的二十八宿體系,很可能在這時已經構成。周人非常注意月相,稱月的有光部分為霸(魄)。周人記年月日常提到「初吉」(另有「既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與商代不同。有學者認為這是依月相把一月分劃作四個段落。《詩·十月之交》還詳記了周幽王六年(前776)的一次日食的月日干支,並涉及其前半個月的一次月食。

地理知識也有發展。如《尚書·洛誥》記載成王時建洛邑曾繪有地圖;康王時宜侯夨簋金文提到王觀看「武王、成王伐商圖」和「東國圖」,可知不僅有一般地圖,還有軍事歷史地圖存在。

《詩經》有許多草木蟲魚名稱,分類繁細,表明人們對動植物的認識漸趨進步。

青銅器的冶鑄繼承了商代的傳統。西周青銅器龐大者如周初的龍紋五耳鼎(陝西淳化史家塬出土)高一百二十二厘米,晚期的胡簋高五十九厘米,在同類器物中都很突出。

商代曾經出現的嵌鑄隕鐵的青銅器,西周也有實例。在河南浚縣辛村發現一鉞、一戈,屬西周早期,都有隕鐵製成的刃部,鐵刃的基部都特製成一定形狀,以確保固定在青銅部分裡面。這說明當時對隕鐵的性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詩經》不少篇描述了西周蠶桑生產的情況。當時絲織品在考古工作中已有發現,並證明《周禮》及金文所謂黹即刺繡的存在。陝西寶雞茹家莊的西周中期墓葬發現絲織品上有刺繡,帶有鮮明的紅、黃顏色,據研究,色彩系用硃砂、石黃塗畫而成。

(李學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