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社會生產

農業

商代農業生產已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甲骨文大量記載了商人的農事活動,幾乎包括與農業有關的各個方面。甲骨卜辭中有大量「受年」「受黍年」「受稻年」等類辭句。卜辭的田字作囲、㘟等,即為田間的阡陌和溝洫之形。由卜辭可知,商代的主要農作物有禾、黍、稻、麥等。耕作的方法採用合力耕種及「焚田」(即火耕),並已使用糞肥肥田。商王除親自視察田作外,還常命臣下監督農耕。當時農業已能提供較多剩餘產品,卜辭中常見在收割後把糧食放入廩中貯藏的記載。

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工具有木、石、骨蚌,亦有青銅農具。耕具有耒、耜。耒為木製有歧頭的木杈,用作翻地;耜為木製無分歧的工具,用作插地起土。耨具有辰。收割工具有鐮、銍,卜辭有字,從〔𥝩刂 〕從刀,象以刀割𥝩之形。

商代農作物的再生產品有酒、醴、鬯。酒為黍或稻所釀,醴為稻所釀,鬯為黑黍及香草所釀。商代出土的酒器種類繁多,《尚書·酒誥》記載,人民嗜酒,田逸,以致亡國,可見嗜酒風氣之盛。釀酒業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商代農業生產的發達程度。

園藝和蠶桑業亦有發展。卜辭中有圃字,即苗圃;有囿字,即苑囿。果樹有杏、栗等。卜辭中又有蠶、桑、絲、帛等字,商代遺址中還出土有玉蠶及銅針、陶紡輪等物。在出土的青銅器上有用絲織物包紮過的痕迹,從出土的玉人像上也可看到其衣服上的花紋。可見商代的蠶桑業及絲織業已較發達。

畜牧業和漁獵

商代畜收業也很發達,後世所稱的「六畜」,都已全備。卜辭中的「為」字,象以手牽象之形,所謂「商人服象」。卜辭中又有牢𥥵、𡧁、圂等字,即飼養牛羊馬豬的欄圈。商人愛馬,卜辭中的驪、騽、駁、𩧧、〔馬呇〕、

商代的黃河下游中原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並有廣大的森林、草原、沼澤、湖泊,故作為農業、畜牧業補充的漁獵也很發達。卜辭中有「王魚」「獲魚」的記載,商代遺址中也出土過許多魚類、蚌類的遺骸。捕魚的方法主要有網罟、鉤釣、矢射等。卜辭中又有「王田」「王狩」「獲鹿」「獲麋」「獲虎」「獲兕」及「獲象」的記載。狩獵方法主要有犬逐、車攻、矢射、布網設陷甚至焚山等,獵獲野獸的種類和數量相當驚人。商王一次田獵獲鹿可多達三百四十八頭,獲麋最多的是四百五十一頭,足見其規模之大。

手工業

商代的手工業分工較細,有鑄銅、制陶、制骨、琢玉、漆器等門類,各種手工業都已有了顯著發展和突出成就,而其中最能反映時代特點和工藝技術水平的是青銅鑄造業。

商代是青銅器的全盛時代,其品種繁多,主要類別有禮器、兵器、生產工具及車馬器,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器。禮器中數量最多的是酒器,有爵、角、斝、觚、觶、尊、盉、卣、彝、觥、壺、罍、瓿、禁、勺等;另有食器鼎、鬲、甗、𣪕等;樂器鐃、鼓、鉦、鈴等;兵器戈、矛、鉞、矢鏃等;工具刀、斧、錛、鑿、針、錐等。

商代青銅器的製作為范鑄。商代遺址中已發現鑄銅作坊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范、坩堝塊、木炭、小件銅器的銅錠、銅渣等。熔銅的工具除有草拌泥制的坩堝外,還有外敷草泥的缸或大口尊。通過對青銅器中銅、錫、鉛合金成分的研究,可知其與《考工記》所載之「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鐘鼎之齊」大體相近。商代晚期的後母戊方鼎重達875千克,鼎身和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後再在其上澆鑄而成。從銅工作坊規模之宏大、煉銅技術之高超、器物製作之精美、種類之繁多、花紋之複雜、制范技術之純熟,都可看出商代生產技術及青銅鑄造的水平。

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還有鐵刃銅鉞,現已於河北藁城及北京平谷兩處商遺址中各發現一件。經檢驗,其刃部是利用天然隕鐵鍛打而成的,證明商代已知道用鐵。此外商代遺址中還曾出土金塊及小片金片,可知當時已有黃金並有熟練的冶金技術。

陶器是商代社會的主要生活用具,制陶是商代重要的手工業部門。陶器的種類有灰色、紅色的泥質陶和夾砂陶,還有更高級的硬陶、白陶和原始瓷器。器型有炊器鼎、鬲、甗,食器簋、豆、盂,酒器盉、觚、爵等,儲盛器罐、盆、瓮、缸、大口尊等,其中最能代表商代制陶工藝水平的是白陶和釉陶(原始瓷器)。白陶以瓷土、高嶺土為原料,經1000℃高溫燒成,胎質純凈潔白,表面有雕刻精美的花紋。釉陶以瓷土為原料,器表敷釉呈青綠色,經1200℃高溫燒成,胎骨細膩緻密,無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是敷釉技術的最早發明,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骨器在商代使用範圍很廣,種類包括生產工具鏟、錐、刀、針和魚鉤,兵器鏃及生活用具簪、梳、匕、叉等。牙器有雕刻的梳、筒、杯,象牙杯上刻有精細的花紋並鑲嵌有綠松石。骨器作坊遺址中還發現大量的骨料及半成品,其原料多為牛、馬、羊、豬骨及鹿角甚至人骨,並發現制骨用的青銅刀、鋸、鑿、礪石等。製成一件骨牙器,大致需經過選材、鋸材、加工成形、打磨及雕刻、鑲嵌等工序。骨簪的頂端還刻有不同形狀的鳥頭。玉器均為軟玉,產量很大。顏色有綠、褐、白等。種類主要有禮器琮、璧、圭、璋、璜、琥及其他用於禮儀的尊、 、磬、矛、戈等,實用器有杯、盤、臼、杵、梳,工藝裝飾品有頭飾、玉環、玉珠,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佩玉、玉人、玉象、玉虎、玉鳥、玉龍、玉鳳、玉魚、玉蟬、玉蠶等。商代玉器切割整齊、琢磨光潤,動物姿態生動活潑,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效果。漆器易腐朽,故現今所見商代漆器僅為一些殘片及顏料痕迹,但從中亦能了解其顏色、花紋等情況,證明當時的漆器工藝已具相當水平。

建築

殷墟已發現宮殿基址五十多座,一般建築在夯土台基上,柱下用礫石作基礎,有的柱礎間還墊有銅片,房架用木柱支撐,牆用版築。最大的基址南北約長85米,東西約寬14.5米;最小的僅長2.3米,寬1.85米。基址方向多面向南北,亦有面向東西的。很多基址排列成行,遙相呼應,開創了後世廳堂建築之獨特風格。卜辭中所記宮室有大室、小室、東室、南室、祠室、血室、皿宮、公宮、東寢等。由於年代遠久,這些宮室的營建已不可考,但從卜辭有關字形構造,如:「亞」「墉」「京」「高」等,還能知其形狀。商代的建築遺址中尚未發現磚瓦,建築結構仍為「茅茨土階」。但僅從基址的規模,即知商代建築之宏偉,建築技術水平之高超。

除宮殿外,還有較為簡單的單室房屋及半地下式房屋,有些遺址中還發現有建築用的土坯。商人已知在土坯間用草拌泥粘砌,它可看成中國建築技術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

商業和交通

商代的交換由於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而日漸增多,部分商人「肇牽車牛遠服賈」。商代遺址中出土有海貝、海蚌、鯨魚骨、大龜骨等海產物品,其來源除贈送、進貢及徵集外,也有商人長途販運而來的。除以物易物的交換外,當時已開始使用貨幣。商代貨幣的主要形態是玉和貝,殷墟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的貝,最多的達千枚。除天然貝外,還有石貝、骨貝、蚌貝、玉貝及銅貝等仿製貝。卜辭中有「賜多女有貝一朋」,金文中亦有「王賞戍嗣子貝廿朋」的記載,證明貝在當時已用作貨幣,並以「朋」為計算單位,以十枚貝為一朋。

交通工具主要是陸路的車和水路的船。卜辭中有車字和舟字。商代遺址中發現車馬坑多座,出土的馬車有二馬一車和四馬一車,車為木製,有銅車飾,單轅、一輈、一輿、一軸、兩輪。車用于田獵、作戰等。商代的舟,尚無實物證據,但知其用於渡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