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文化藝術

夏代在承襲前人積累的知識的基礎上,天文曆法有了新的發展與提高。如《左傳》所引《夏書》中的「辰不集於房」,就是記錄當時發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又如《竹書紀年》中記載夏桀時「夜中星隕如雨」,也是世界上最早流星雨的記錄。當時已經使用傳統的干支紀日法。如在夏王朝後期的諸王中,胤甲(厪)、孔甲和履癸(桀)等都是用日干為名。夏代的曆法,依據北斗星的旋轉確定月份,並把斗柄的正月定為歲首,比較正確地反映了天象。孔子說「行夏之時」,《大戴禮記》保存的《夏小正》等,就是流傳下來的「夏時」。

夏代的文字在目前的發掘材料中尚不多見。只是在部分陶器或陶片上,發現有刻劃的陶文記號。在偃師二里頭和偃師商城的發掘中,都還沒有發現甲骨文,所以目前尚無可靠材料證明夏代就有甲骨文。

夏代的有些陶器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胎薄似「蛋殼」的磨光黑陶器,不但造型秀麗、製作精湛和器表黑亮,而且在器表還刻有精細美觀的劃紋與鏤孔。禹縣(今河南禹州)瓦店遺址出土的一件紅陶盉,盉蓋有展翅的鳳,鳳頭昂起、雙目前視、羽毛密集、刻劃精細而逼真。登封程窯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出土的一件黑陶殘瓮,在瓮的磨光肩部,用小圓狀物飾印出類似獸面紋的圖案裝飾。登封王城崗出土的一件殘陶瓮,在黑亮的肩部,用朱紅繪製出很醒目的成排圓點,有人認為是太陽紋,均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近年來在河南禹縣(今禹州)閻寨和山西翼城陶寺的龍山文化遺址中,都發現有製作精緻、作折角形的石磬,折角處有懸掛的圓孔。樂器的出現,說明夏代文化藝術已進至較高水平。

(安金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