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手工業

隨著夏代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生產部門的分工,燒制陶器,琢磨石器,製作骨器、蚌器,冶鑄青銅器和製作木器等各種手工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和分工。

在燒制陶器方面,當時不僅廣泛使用了快輪製造技術,而且在燒造方法上,又多採用陶器出窯前的施水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色或黑色,且又質地堅硬。陶器表面除多施用籃紋、方格紋與繩紋等裝飾外,還有精美而細緻的指甲紋、羽毛紋、劃紋、圓圈紋和鏤刻等裝飾。器形品種如炊器、飲器、食器和盛儲器等達三十多種。特別是有些造型美觀、製作精湛、胎質細膩、薄如蛋殼、器表漆黑髮亮的磨光黑陶器,只有具備燒陶豐富經驗和高超技術的人才能燒制出來,故制陶業大概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在石器製造方面,以鑽孔石鏟與石刀為主。各種石器磨製精緻,幾乎沒有鑽孔損毀或重鑽的現象,表明製作石器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少數靠近山區的遺址中,有較多的石器成品出土。而在遠離山區的地方半成品和打下來的石片則不多見。說明這些地方出土的石器都是由製造石器的地方交換而來,還說明當時石器的專門加工和交換已經出現。

在文獻中,有夏代冶鑄青銅器記載。如「禹鑄九鼎」和夏後啟命人在昆吾鑄鼎,出土的鑄造銅器的遺存可以為證。如在臨汝縣(今汝州)煤山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中,出土了煉銅坩堝殘塊,其中最大的一塊長5.3厘米、寬4.1厘米、厚2厘米,上面保存有六層冶銅痕迹。鄭州牛寨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也出土過一塊煉銅坩堝殘塊,殘塊上還粘附有銅渣與銅銹,經化驗是屬於銅錫合金的青銅遺存。特別是1980年在登封王城崗的發掘中,出土了一件青銅殘片,殘寬約6.5厘米,殘高約5.7厘米,壁厚約0.2厘米,經化驗是包含有錫、鉛、銅合金的青銅。其器型有可能是青銅鬶,有些學者認為,夏代已經鑄造銅器,並進入了青銅時代。

此外,製造木器、玉器、骨器和蚌器,以及紡織和釀酒等,在夏代都可能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生產部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