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口述錄音,唐德剛整理初稿
我的父親張作霖大元帥,是中國近代史上自孫文、袁世凱、黎元洪以後的二十餘位,有正統地位的國家元首之一。只是先大元帥卻以元首之尊而慘烈殉國。中外史家對他的事功與生活的記述原是汗牛充棟的。可是關於他早年的生活,則由於文獻無征而傳聞異辭。目前坊間的出版品,因此也有很多記載,出諸臆測;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現在良已年近九十,很想乘賤軀硬朗、記憶猶新之時,略作澄清。庶幾當代史家有人證可憑。後世讀者也有信史可讀。謹先從我張家的源流說起。
張氏源流
我張氏這一支原本姓李,世居遜清直隸省(國民政府成立後改稱河北省)大城縣,歷代務農,後舉家遷往山東。清季道光年間(一八二零~一八五零)復自山東移居關外,落戶於奉天省(國民政府改稱遼寧省)的海城縣。先曾祖誕生後因姑丈張家缺嗣,被過繼以延張氏香火,乃改姓張氏。先曾祖因此也就是我們遼寧海城張氏的始祖了。
先祖諱有財,原配邵氏,只育一女。繼配王氏則生子三人。長名作泰,是我的大伯父,早夭。二伯父名作孚。我父名作霖字雨亭,行三。
我家既是來自直魯而定居關外的,先曾先祖一直都有著好武的傳統。這也是受區域環境和時代的影響,因為這三個區域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民風強悍的地方。居民為北方之強,重然諾、講俠氣,好武功而輕生死。前人所謂「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它也是荊柯、聶政的故鄉。可見其好勇鬥狠的民風是自古而然的。斯民斯土,因而一到時亂年荒、王綱解紐,地方政府失去控制的年代,則強豪遍野、爭雄鬥力,就在所難免了。我家在清末道光年間移居關外時,也就正趕上這個時代。在內憂外患相激相盪之中,東北既是我國的邊疆,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外患了。現在且把清末的外患排排隊,查考一下我父祖輩的時代背景。
日俄交侵的時代背景
中國近代史上的外患應當是從「鴉片戰爭」(一八三九~一八四二)開始的。這時候也正是我家遠祖從山東移民關外的時代。鴉片戰後不久,便引發了太平天國起義(一八五零~一八六四),實在也是「鴉片戰爭」這宗外禍的併發症。不過這兩次戰禍都發生在南方,與東北的治安關係不大。可是在「英法聯軍」(亦稱「第二次鴉片戰爭」,一八五八~一八六零)之役,情況就不一樣了。
英法聯軍於咸豐九年(一八五九)佔領了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帝逃往熱河避難,終於承德的「避暑山莊」。這場戰爭原是中國與英法兩國作戰的,可是當北京失守,舉國騷然的時候,沙俄卻乘機入侵。為時不過數月,俄軍便兵不血刃地把我整個東北佔領了,並且一占數年,拒不撤兵。
東北既被異族佔領,清朝的地方政府自亦隨之解體,然東北版圖遼闊,帝俄佔領軍畢竟有限。地方治安無法維持,境內乃強豪並起,一以抗俄,一以自衛,終則互爭雄長,彼此械鬥,奉天地方也就秩序大亂了——這可說是清季東北所遭受的第一次大災難。先祖有財公便出生於海城,成長於這個動亂的環境里。
在俄人奪取了東海濱省逐漸撤離奉天之後,時已一蹶不振的滿清政府,始漸圖恢複主權。然俄軍雖撤、俄患未除。地方亂勢已成,政府統治力量也就十分薄弱了。我老帥雨亭公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中,於光緒元年(一八七五)生於海城。可是他年方弱冠,東北又因「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四~一八九五)之爆發而再次秩序大亂。斯時清軍一敗塗地,日軍入侵南滿,中國地方政府失去控制,以致遍地散兵流勇,闔閭騷然。
甲午瘡痍未復,義和拳運動又爆發於京畿而引起「八國聯軍」之入寇(一九零零~一九零一);俄人再度乘虛入據東北,滿清地方政權三度解體,奉天頓成群雄割據之局。斯時先父已崛起畎畝,統率強豪百數十人據守一方,為群雄之一。一九零一年農曆四月十七日,正當舉國擾攘,先父槍在肩,刀出鞘,外抗強俄,內敵群雄之時,良適生於奉天省台安縣桑林子之詹窩鋪,為老帥之長子。斯時北京正為八國聯軍所佔領,慈禧、光緒兩宮西狩;喪權辱國之「辛丑和約」正待簽字之時。舉國哀嚎、生民塗炭。余適生於此時,幸與不幸,也真是一言難盡了。
良墮地不過四年,我東北故鄉,又罹浩劫。蓋「甲午」戰後,日人囊括朝鮮,虎視東北。日俄兩寇乃形成南北對峙之局。一九零四年「日俄戰爭」終於爆發。兩強大軍數十萬,置我國家主權於不顧,鏖戰於我東北疆域之內,而我清政府竟腆顏宣佈「中立」。日俄兩軍血肉溺煳固無待言,而我無辜百姓,骨肉流離,屍填溝壑,尤百倍於日俄兩寇,真言之痛心。
就在這夷狄交侵、兵禍鏈接、王綱解紐、群雄紛起的國家和時代背景之中,我海城張氏父子終被捲入這一不尋常的歷史漩渦,由防寇自衛而爭雄里閭,而出長方面,而逐鹿中原,而主政中樞。雖然這一循序漸進的政治史實都是人為因素所促成,而冥冥中豈無若干歷史的規律範疇之哉?也是古人常說的:雖為人事,豈非天意耶?
聰慧而強悍的老帥童年
我父老帥幼年在群雄角逐之中的脫穎而出,雖只是他個人的故事,但是這也是一篇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的標準史例。在我國過去兩千年的史籍里,這類故事真可說是「史不絕書」。且看從秦末的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韓信、彭越等「逐鹿中原」到歷朝開國的名君名將,直到清末湘淮二軍(如鮑超、劉銘傳)的崛起和民初各省的督軍省長的成長,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故事,幾乎都出於同一模式。但是在群雄競賽的過程之中,他們個人的機運、智慧、能力與性格,也是決定他們優勝劣敗的基本因素。
先大元帥早年的脫穎而出,也是受這些主觀和客觀的因素所支配的。在群雄競賽中,他是有其超人的智慧、不平凡的膽識和強悍的個性的。
老帥在孩提時代,據說就聰慧過人。我幼年便聽過一位父執姜大爺講過有關我父幼年的故事。先祖當年雖極其窮困,他還是把他的獨生子送入私塾,啟蒙讀書。據說我父於八九歲啟蒙讀書時,塾師擬教他「禍」「福」二字。但是塾師首先只寫個「禍」字,要他想想「禍字的反面是什麼」,父親那時只是個幼小的鄉下孩子,在教師的詢問之下,他竟能脫口而出,說「禍的反面是福字」。他這一回答,據姜大爺說,教師竟為之大驚失色。他想不到這麼小小的孩子,竟有這麼高的悟性,真是「異於群兒」——這只是老帥幼年聰穎故事之一。
在一般情況下,聰明而用功的孩子,多半都是循規蹈矩的「佳子弟」,不會爭雄鬥狠、鬧事打架的。可是我父卻是個例外。姜大爺還有另外一個故事。有一次,塾師在私塾門後發現了一根一端用生鐵包裹的齊眉夾棍。這種夾棍是村農械鬥時所用的武器。這種厲害的武器,怎麼會跑到他的課堂內來呢?教師不免要查問一下。不意他這個聰明的小學生竟坦承是他取來放在門後面的。教師看著這個八九歲的小傢伙,不免覺得奇怪了,因而問他,你把這根厲害的武器放在身邊,意欲何為呢?這小傢伙的回答是完全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他說,「我看你打學生打得很厲害,你要打我的話,我就用這夾棍打回去……」
好傢夥!教師不禁張目結舌。心想這個小東西,這樣小小的年紀,竟如此驃悍!
報父仇的青年殺人犯
我父親這種與生俱來的驃悍性格,事實也是當年我東北地區英雄好漢所共有的特性。前節已言之,直魯地區原多的是慷慨悲歌的粗線條人物。這種粗線條人物一旦移民邊疆,就更要加上邊疆開發者所特有的粗獷了。這種現象不特在中國的東北邊疆是這樣,當年美國開發中西部邊疆的「牧童」(Cowboy)們,亦復如此。今日吾人所看美國「西部片」電影中,邊疆牧童的粗線條形象,和當年中國東北草莽英雄的行為就頗有相似之處。
這種年輕的邊疆牧童,原即好勇鬥狠。再加上天高皇帝遠,夷狄橫行,官府崩潰的社會條件,他們就益發可以橫行無忌了。我老帥幼年便在這種環境之中,為報父仇而變成了殺人兇犯。原因是先祖有財公也是這樣的一位粗線條人物。一次他目睹鄉中無賴王某以賭博欺騙一少年。王索賭債,少年無以償,我爺勸王某「算了」。不意竟與王某發生毆鬥而受傷,後竟因傷致死。這時我父與二伯父都還是不足二十的弱冠青年。在父親冤死而投訴無門的情況之下,他二人就決定尋仇報復了。後來他二人在鄰人郝大爺處借了一頭毛驢,乃於黑夜騎驢持械直奔仇家,逾牆而入。本擬徑闖上房,刺殺王某,誰知驚動了住在前廂房的一位老嫗。她警覺大呼有賊,一屋皆覺。我父一時情急,未加思考,乃以手中所持的散彈槍,一槍將驚叫老嫗擊斃。二人見已闖下人命乃拔門而出,匆忙逃竄。我父躍上驢背,快驢加鞭,追者不及,乃被逃脫。二伯父則因逃避不及,為追者所捕獲。在那個殺人者死的年代,二伯父究非主犯,被送入官府,判了十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