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編 唐德剛論張學良 敬悼張學良將軍「舊」詩一束

距今十年前,不才承張學良將軍寵召,曾在台北北投張府,不時飲宴,並承垂詢有關「口述自傳」之諸多史學問題,蓋耄年少帥頗有意為盛年往事,略作紀錄也。長者健談,而筆者亦善聽,相濡甚樂。不意斯時台北政要,亦正為張公籌備九秩嵩慶,並藉機昭告世界:當年西安事變之餘波,至此已正式結束矣。該項慶典,發起者九十人,漢公欲余列名其中,而不才自知久居異國、人地生疏,力辭不得,終於遵囑附驥,並戲撰打油詩十數首,作秀才人情,為將軍壽。張公批覽詩稿後,私告我說,此種作品暫時不宜公開,將來可於所撰文稿中,漸次披露之,並囑余另草一短篇散文,「見報應景就好了」。乃遵囑改詩為文,並為台北《聯合報》社長劉昌平兄取去,刊之報端,以應景隨喜,此詩稿遂未再用。其後張公為盛名所累,兩岸爭喧,而清靜無塵之治史環境,遂一去不復返矣。

歲月不居,哲人遽萎,昨承《明報月刊》諸執事,專電為少帥之喪組稿,及於下走,緬懷遺澤,感慨何如?事忙人老,無以為應,忽憶及破笈之中,尚余有此舊詩稿,或可刊出,以為紀念。只是原為華封三祝之詞,而十年之後,竟化為匍匐一當之獻,空(左土右龍)懸劍,不勝其無常凄惻之情雲耳!

一、生辰

將軍生於一九零一年,正八國聯軍侵華時也。

東省昔年尊二帥,南疆今日壽千觴,

生逢八國侵中國,長愛紅裝伴武裝。

二、少年時自況詩

後兩句為張氏二十八歲時,軍次保定所撰之自況聯,時曾傳誦海內。

爭誇總角有英名,驪句聯輝掩甲兵,

兩字聽人呼不肖,半生誤我是聰明。

三、破吳佩孚軍於秦皇島

一九二四年二次直奉之戰時,破吳軍,盡俘其眾,吳泛海僅以身免。

浮海驚逃上將舟,秦皇降卒不勝收,

貽書洛帥休惶愧,內戰從來兩下流。

四、青樓傳捷報

破直捷報傳誦青樓。

報捷千軍鼓角噪,捲簾十里笑聲喧,

紅裳翠袖爭傳語,主帥原來美少年。

五、焚卷

一九二五年郭松齡倒戈身滅後,得部將通敵函數十封,盡焚之未嘗啟閱也。三國官渡之戰時,曹操亦嘗有類似焚卷故事,故云。

俯看江水漫金山,潮落潮平指顧間,

撼樹蜉蝣終自滅,也曾焚卷笑阿瞞。

六、留書張發奎

與北伐軍戰於中原,班師時留書南將張發奎,期以抗日戰爭時,並肩作戰。

共識內爭無宿怨,同仇外侮有新盟,

留書來將須珍重,異日防樓是弟兄。

七、皇姑屯事變

老帥殉國於故西太后專車中,少帥繼統奉軍,乃與蔣總司令通款曲。

免煎箕豆好還鄉,太后車中痛國殤,

禦寇籌邊有季子,轉旋藩幕向中央。

八、倭使誘降

日本特使林權助阻將軍易幟極盡威脅利誘,張氏告以,「你忘記我是中國人」,林權助始辭窮。

東來倭使最喧嘩,幣厚辭甘百寵加,

面語輶軒忘一事,封疆原即是中華。

九、用「謁延平王祠」詩原韻

武緯文經志卻胡,朝為飛將暮稚儒,

換旗豈為尊民朔,確保遼東入版圖。

十、「九一八」事變

事變時,將軍自雲對敵情判斷有誤,蓋以敵軍只在製造事件,藉機挑釁也。二戰時麥克阿瑟將軍撤離菲島時,有「我將返來」之名言,瀋陽事變時,張也說過。

燕雲席捲走驚雷,錯把和戎作剪裁,

麥帥名言非第一,當年早說我將回。

十一、藍衣社最高推行者

將軍於一九三三年解甲游歐,深嘆德意兩國復興之速,歸國組織「四維社」,擁蔣公為領袖。

燕趙山河一柱撐,片言半日解簪纓,

歐遊真足增人智,願奉元戎作北辰。

十二、《懺悔錄》原委

世傳《懺悔錄》,原為張致蔣公私函也。「骨肉情親」,張挽蔣語。

骨肉情親世莫先,私忠大義兩熬煎,

萬言懺悔豈當悔,原為生民解倒懸。

十三、少帥《贈張嚴佛詩》

贈詩作於一九三六年,有「枕上淚難干」之句,仿用之。

寇患妖氛去復回,神州廬舍半成灰,

不傷身難傷民難,枕淚難干五十年。

十四、四小姐替代於夫人

趙四南來,捨命相陪。

北上三軍齊解甲,南來四妹最堪尊,

誓隨公瑾同生死,蜚短流長豈足論?

十五、皈依基督

最後一句為口頭禪。

晚歲欣和主意長,死生榮辱已相忘,

豈為康健求矍鑠?上帝來時作殿堂。

十六、於夫人主動離婚

遵基督教義一夫一妻制也。

為尊教義禮真神,未許娥英自在親,

最是賢良稱姐弟,平生稽首鳳夫人。

十七、知遇有感

第三句引張致蔣書,言與周恩來相識始末也。

卅年浮海感棲遲,初謁重局頗自疑,

豈有鴆人羊叔子,慚隨翰墨識相知。

十八、著史作傳

末句引少帥贈莫德惠詩「唯一願讀書」。

笑語燈前老少儒,豈因褒貶別親疏,

且編舊事成新史,唯一心情願著書。

十九、續編預約

再續蕪詩,原期十年後,在瀋陽舊帥府中也,鳴呼!

謬獻蕪辭說短長,平生知遇敢相忘,

奉天帥府重歡聚,再譜期頤二十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