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惜血本 建立「世界新秩序」 里根自食惡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凡爾賽戰爭賠款的後遺症,以及隨後的20世紀20年代倫敦和紐約的道威斯計畫,引發了戰後最具破壞力的後果,即全球性的長期投資相對停滯。與戰前相比,20世紀20年代,世界貿易量的絕對下降,以及整個歐洲經濟和政治不穩定,使越來越多的資金傾向於短期貸款,通常不超過一年。

這導致了一種局面,即以短期投機獲利作為判斷投資的核心標準。這又助長了20世紀20年代紐約股票市場近似瘋狂的繁榮,這種繁榮得到了來自倫敦和非洲大陸資金的推動,這些錢都希望在持續上漲的紐約交易所得到前所未有的收益。所有這些都在1929年10月破滅了。

石油危機和20世紀70年代高利率衝擊的後果,有時被稱作「高通貨膨脹」,與20世紀20年代的後果如出一轍。對世界生產性投資造成沉重負擔的凡爾賽賠款,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第三世界債務「重組」計畫所造成的繁重負擔所代替。20世紀80年代初,通貨膨脹率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12%~17%,這實際上也就限定了資本的投資回報率。這個世界需要更快更多地賺錢。

在這種形勢下,迎來了里根政府對「自由市場」經濟難題的求解,其倡導者稱為「供給學派」經濟學。剝去這一經濟思想的面紗,我們看到了它造成的惡果,它導致了有史以來個人短期牟取暴利的登峰造極,而這一切是以犧牲國家經濟健康的更大利益作為代價的。

1982年10月的政策施行之後,他們從第三世界國家徵收了上千萬億美元,給美國銀行系統的流動性金融資金帶來了一大筆橫財。但是,華爾街的意識形態以及財政部長唐納德·里甘想把政府從金融市場的「桎梏」中解脫出來的熱情,導致了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狂妄。80年代末,當混亂局面有所緩解,一些人開始意識到,里根的「自由市場」已經破壞了整個國家的經濟,而這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世界貨幣穩定的基礎。

里根以為僅僅減輕個人或者公司的稅收負擔就能釋放出「被抑制的創造熱情」以及企業家才能。在這一簡單而錯誤的論點支持下,羅納德·里根總統在1981年8月簽署了戰後歷史上最大幅度的減稅法案。法案包括減稅優惠條款,同樣適用於某些投機型房地產投資,特別是商業房地產。政府對公司兼并的管制也取消了,華盛頓給出了非常明顯的信號,「只管去做吧」,只要能刺激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就行。

到1982年夏天,白宮徵得保羅·沃克爾和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同意,將利率水平慢慢降低,投機發財的好機會來了。那年春天,一個不起眼的石油和房地產銀行——俄克拉荷馬州賓州廣場銀行的破產,與墨西哥的危機結合起來,使沃克爾相信,是放棄貨幣緊縮政策的時候了。從當年夏天到12月這段時間內,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貼現率竟然連降了七次,降到不足原來的40%。隨著利率的降低,金融市場開始變得瘋狂起來。

里根「經濟復興」政策的真正面目是,除了小部分軍事航空公司得到了政府大量的國防合同外,在鼓勵投資、提高技術進步和工業生產率方面卻毫無建樹。相反,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股市以及在德克薩斯州或者科羅拉多州的油田進行投機——所有這些都被認為是「合理避稅」。

隨著沃克爾的利率進一步走低,這種狂熱變得幾近瘋狂。借款是一種新時尚。人們認為,在低利率水平下,今天借錢明天還錢「很划算」。但情況並非如此。美國城市經歷了為期20年的持續衰退,由於缺乏維護,橋樑倒塌、公路斷裂,新建玻璃牆環繞的購物中心雖然雄偉,但裡面卻空無一人,因為房地產開發商已經從大量的稅收減免中賺到了足夠的利潤。

里根供應學派信條的根本特徵,又一次得到了英國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的呼應,她把工會看成是「問題的一部分」。於是形成了英國式的階級對峙,其結果是有組織的勞工運動被解體。

政府放鬆對交通運輸業的管制,是主要的政策手段。卡車運輸和航空運輸被認為是自由市場。一些專營「便宜」航線的航空公司和載重汽車運輸公司激增,在這些公司里常常沒有工會組織,它們的安全標準也通常很低,甚至沒有。意外事故發生率攀升,屬於工會會員的工人工資水平急降。里根的「復甦」政策使得年輕的股票經紀人很快成為千萬富翁,好像就在敲打計算機的一瞬間暴富,但是,這一政策降低了技能熟練的藍領工人的生活水準。在華盛頓,沒有人對此給予更多的關注。畢竟,保守的共和黨人里根認為,工會「似乎就是共產主義組織」。19世紀英國式的「廉價勞工」政策在華盛頓佔據主導,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到1982年,在經濟不景氣和對卡車行業放鬆管制的情況下,曾經十分強大的國際卡車司機工會不得不接受一份為期三年的合同,這實際上相當於工資凍結。全美汽車工人工會,曾經是美國技術工人最有影響力的組織,1982年與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談判時,也接受了降低工資的條件。鋼鐵工會等組織,在不顧一切地保護老年工人的養老金,或者避免裁員的努力中,都作出了讓步。雖然少數人的生活水平與以前相比有大幅上升,但大多數美國人的實際生活水平在持續下降。社會在不同收入水平中逐漸分化。

從華盛頓到紐約再到加利福尼亞,到處都在講「後工業社會」的新觀念。美國的經濟繁榮與投資最現代化的工業生產能力再也沒有關係了。鋼鐵曾經被認為是「夕陽」產業,因為鋼鐵廠已經生鏽,鼓風爐實際上也被炸毀了。購物中心,閃閃發光的新大西洋賭城、娛樂場,以及豪華度假飯店才是「能掙錢的地方」。

里根任職期內,投機盛行,貨幣也從國外流向美國為這種狂熱行為提供資金。沒有人注意到,在這一過程中,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已經在短短的五年內由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轉變為純債務國,這是1914年以來的第一次。債務是「便宜的」,並且以幾何級數增長。為了購買住宅、汽車和錄像機,家庭負債已經達到了最高紀錄。為了給損失掉的稅收以及擴張的國防建設提供資金,里根政府也開始舉債。里根「復甦」政策的預算赤字揭示了美國潛在的經濟狀態,它是病態的。

到1983年,政府每年的赤字開始攀升到前所未聞的2000億美元。伴隨赤字的增加,國債擴張的部分,全都用來支付華爾街債券商和他們的客戶的利息,數字達到了最高紀錄。美國政府總債務的利息支付在六年內翻了一番——1980年里根當選總統時為520億美元,1986年超過了1420億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政府所有收入的五分之一。儘管有這些警告信號,貨幣還是從德國、英國、荷蘭和日本流入,目的是為了利用高價值的美元以及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進行投機盈利。

對於任何一個有歷史感或者有長期記憶的人來說,這一切太熟悉了。這些都在「喧鬧的20年代」里發生過——直到1929年市場崩潰才使得輪盤賭的輪子突然停止。

1985年,暴風雨的陰雲開始籠罩在美國經濟上空時,這對雄心勃勃的副總統喬治·布希競選總統是一個威脅,石油又一次前來「援救」;只不過,這次與20世紀70年代英美的石油衝擊方式完全不同。華盛頓顯然認為,「既然我們可以提價,那麼,當對我們有利時,為什麼不能降價呢?」因此,他們說服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反向石油衝擊」,向已顯蕭條的世界石油市場源源不斷地注入石油。歐佩克的原油價格像石頭一樣直線下降,僅僅幾個月前還是26美元/桶,到1986年春天降到了10美元以下。不可思議的是,華爾街經濟學家宣布,取得了抑制通貨膨脹的最後「勝利」,但是,他們忘了石油在20世紀70年代引起通貨膨脹或80年代降低膨脹過程中的作用。

緊接著原油價格進一步下降,不僅威脅到獨立的小石油生產者的利益,而且威脅並動搖了英國和美國石油大集團的切身利益。1986年3月,喬治·布希悄悄來到利雅得。據說,他告訴法赫德國王,應該停止價格戰。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扎基·亞馬尼王子理所當然地成了華盛頓制定的石油政策的替罪羊,然後,原油價格穩定在14~16美元/桶的較低水平。德克薩斯州和其他產油州陷入了蕭條,然而,房地產投機在美國的其他地方以最快速度上升,同時股票市場開始了新的攀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86年的這次原油價格大跌,釋放出的能量可與1927~1929年之間美國的投機泡沫相提並論。由於想在紐約股票市場上大賺一筆,大量貨幣流入美國,因此,利率下降更為劇烈。「槓桿收購」這一新的金融行為在華爾街流行起來。貨幣成本下降,股票價格明顯上升,里根政府發揮「自由市場」信仰,在市場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干。例如,一個經營有方的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工業公司按部就班地開展經營活動,無論它是生產輪胎,還是生產機器或者紡織品,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