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論壇上隨便翻一翻,尤其是曾經粉絲和黑子們的主戰場,簡直可以說是屍橫遍野。
而且這些「屍體」還不是來自於剛發生的激烈戰鬥,而是被人從「墳地」里刨出來的。
「聽說這電影既不招國人喜歡,也不招外國人喜歡?懂了,戛納不是外國人辦的。」
「戛納被黑子開除外國籍了,以後建議國家接納無家可歸的戛納,遷到京州,改叫騰達電影節。」
「騰達電影節?你是在暗示騰達財大氣粗買通了評審團嗎?恭喜你真相了!(狗頭)」
「這電影確實火起來全靠營銷,國外票房不行就去戛納上拿個獎,營銷石錘了!(狗頭)」
「現在看起來《美好明天》確實佔了個好檔期,這要是放在更好的檔期,估計能把其他幾部熱門電影的褲衩子都給扒沒了。」
「此刻沒跟《美好明天》撞車的大投資電影應該正在客廳滑跪慶祝吧?應該是越想越後怕才對。」
「你能再講一遍那個笑話嗎?哪個?就是關於外國大片的那個。『《飛星之旅》!真正的外國大片來了!』哈哈哈哈哈!」
「聽說外國觀眾不吃這一套,而今天國外院線不僅延長了《美好明天》的上映日期還加了排片。再次鄭重通告各位外國人:觀看本電影有被開除國籍的風險,請謹慎觀看!」
……
類似的評論在各種論壇隨處可見,之前那些黑子們的言論和帖子被翻出來,反覆吊打。
很多黑子被吊打得生無可戀,要麼刪評論,要麼關評論,絕大多數都只能裝死。
沒辦法,成績就是最好的打臉!
之前黑子們逮著《美好明天》在海外票房不好這件事情瘋狂做文章,幾乎石錘了這片子只有國內喜歡、外國不喜歡。
結果戛納上的獎項實在是太重量級了,直接起到了扭轉乾坤的作用,之前的一切言論全都不攻自破了!
裴謙靠在老闆椅上,默然無語。
不是他想看這些東西,實在是不看不行啊!
全網到處都在討論,就連想去微博上看個小姐姐都能刷到相關的內容,簡直就是360度無死角滲透,黑子們的「屍體」被掛得到處都是、反覆鞭屍,簡直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
裴謙在心中默默地為這些勇士默哀。
「讓你們受委屈了!下部電影一定幫你們洗刷冤屈!請你們再相信我一次!」
翻了一些熱門的討論帖,裴謙尋思著,《美好明天》這個事情也該過去了吧?
這熱度也太持久了!
完全沒想到一部電影的後勁竟然這麼大,從2月份上映到現在,陸陸續續地,網路上的熱度就沒停過。
最要命的是,每次鋪天蓋地的網路熱度都會給正在艾麗島上掛著的《美好明天》增加購買量和播放量。
裴謙非常納悶,都這時候了,怎麼還有新觀眾呢?
這不由得讓他想起了那個非常出名的梗,到底是誰還沒有買GTA5?
不過還好,噩夢終於快要過去了。
現在該做的噩夢都已經做過一遍了,都在國際電影節上拿獎了,總該消停了吧?
尬吹的角度都被大家找遍了,是不是可以蓋棺論定,讓這部電影安息了?
裴謙打算不再關注這個事情,讓它的熱度慢慢散去。
然而剛打算關掉網頁,裴謙無意間瞥到了一篇帖子。
「《美好明天》為什麼拿的是評審團大獎?」
裴謙不由得感慨,哎,又是一篇常規角度尬吹的帖子。
這種帖子他已經看了太多了。
在《美好明天》成功拿到評審團大獎的時候,各種蹭熱度的自媒體就已經發過很多這樣的帖子,無非是科普一下戛納和評審團大獎的重要地位、講一下國內電影上一次獲得這個獎項的經過,最後再分析一下為什麼《美好明天》能夠符合戛納評審團的口味,成功拿到這個大獎,順便再重提一下本片的精神內涵和藝術性。
這樣的稿子裴謙已經看過很多,並沒有太大興趣。
不過看到這帖子的熱度似乎有點出乎意料地高,裴謙猶豫了一下,還是點了進去。
然而才剛剛看了開頭第一句話,裴謙就有點要昏厥了。
……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是不是覺得我又要講一下《美好明天》為什麼得獎的內容了?」
「錯!」
「我要問的是,《美好明天》為什麼拿的是評審團大獎,而不是金棕櫚?」
「大家都知道,這屆戛納把評審團大獎給到了《美好明天》,而把金棕櫚給到了《靈魂的旅途》,一部東南亞電影。」
「很多人只是因為《美好明天》拿到了評審團大獎就欣喜若狂了,似乎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美好明天》沒有拿到金棕櫚?」
「事實上,只要比較一下就會發現,《美好明天》和《靈魂的旅途》有許多相似之處。」
「《靈魂的旅途》講述了一位貧苦農民在罹患絕症之後看到逝去家人的靈魂,並跟隨著靈魂找到自己前世的故事。影片啟用的都是非職業演員,劇中人物的對話多半也都是即興發揮,鏡頭也很少用剪輯,都是用了長鏡頭。」
「雖說《靈魂的旅途》表現出異國風貌、展現出一些超自然元素,似乎更符合戛納評審團在追求藝術性上的口味,但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相比於《美好明天》來說,即使是在藝術性和內涵上,也並沒有那麼明確的優勢。」
「相反,《美好明天》講述的是對貧富差距、金錢對人的異化作用、資本操縱科技掌控人們生活、人變成數據的擔憂。相比於『靈魂』而言,顯然能夠引發更加廣泛的共鳴,內涵也更加深刻。」
「而國內的很多人因為對戛納的不了解,本能地認為國內的片子本來就不會太符合那些評審團的口味,所以拿不到金棕櫚也很正常,這絕對是一種誤讀!」
「在我看來,相比於《靈魂的旅途》,評審團應該也非常看好《美好明天》,根據小道消息,金棕櫚獎實際上經過了三輪投票才最終決出。」
「顯然,看似塵埃落定的頒獎,實際上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也有著許多波折。」
「考慮到《美好明天》已經獲得了評審團大獎,也就是事實上的主競賽單元第二名,那麼這三輪投票中,《美好明天》肯定也有一席之地。」
「所以我才會提出最開始的那個問題,為什麼《美好明天》沒有拿到金棕櫚?」
「如果你認同以上的條件,那麼請繼續往下看。」
「在我看來,《美好明天》之所以在最後的金棕櫚評選以毫釐之差輸給了《靈魂的旅途》,有兩個原因不容忽視。」
「首先是國際電影節都有的潛規則。眾所周知,這些國際電影節為了爭奪更好的電影資源、更好地維持自身獎項的含金量,會更加偏愛那些在電影節上首映沖獎的片子。」
「一些已經在其他電影節拿過獎,或者已經獲得極高知名度的片子,戛納等電影節往往不會給它們評選資格,因為這等於在用自己的熱度給他人做嫁衣,對那些『親兒子導演』,也就是連續幾年都把自己的電影放在電影節上首映的導演,不公平。」
「除非是特別優秀的電影,才能破例。」
「而《美好明天》恰恰已經在海外地區上映,好在營銷不給力、關注度不高,所以才有幸入選主競賽單元,並憑藉自身優秀的實力獲得獎項。」
「但不管怎麼說,不是在戛納上首映,讓《美好明天》在評審團心中的得分,無形中打了很大折扣。」
「而第二個原因,則主要是我的臆測,我就這麼一說,大家就這麼一聽。」
「其實《美好明天》前面的內容應該都是很符合評審團口味的,但問題在於……大家還記不記得片尾的那個彩蛋?也就是男主角的門口被人扔了一把手槍?」
「至於這個彩蛋到底會不會讓評委們喜歡……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也許沒有這個彩蛋的話,《美好明天》獲獎的可能性會再高上幾分。」
「最後,再說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大家知不知道,1998年也有一部電影獲得了戛納的評審團大獎?也就是在13年前,它獲得了跟《美好明天》一樣的獎項。」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英文名是《Life is beautiful》。」
「而《美好明天》的英文名是《Tomorrow is beautiful》。」
「時隔十三年,兩部同樣優秀、名字也相近的作品獲得了同一個獎項,冥冥中似乎有某種奇妙的聯繫。」
「而有意思的是,《美麗人生》雖然只是獲得了評審團大獎,在國內影迷中的口碑卻遠遠好於那一年的金棕櫚獎作品。」
「總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