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

《隱僧》當然是一部虛構作品。但小說中提到的很多學者包括其著作或論文都是真實存在的,書中提及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早期佛教的研究成果都取自可信的學術資料。

本書涉及的人物、內容可從以下機構或資料來源中獲得證實:

巴利聖典會

巴利聖典會由托馬斯·威廉·里斯·戴維斯教授於1881年創立,其宗旨是「促進和推動巴利語佛典的研究」。

巴利聖典會官方網址:.palitext.

維基百科條目:en.wikipedia./wiki/Pali_Text_Society

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戈登文庫

戈登文庫為美國宗教學學者和東方學學者伊麗莎白·戈登(1851—1925)所捐助。戈登女士曾擔任維多利亞女王的女侍,後在牛津就學,曾數次訪問中國、朝鮮和日本。她在日本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戈登文庫的網址:aseda.ac.jp/Colles/special-colles-e.html

季羨林先生與提婆達多公案

中華書局出版的《佛教十五題》中季羨林先生的兩篇論文——《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鬥爭」——提婆達多問題》和《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尼泊爾佛教和釋迦部族

《佛教文化》2007年第六期中馬維光先生所寫的《尼泊爾佛教簡述》和其他資料。

早期佛教建築的規制

台北《中華佛學學報》2007年第二十期盧惠敏教授的論文《從巴赫特率堵波雕圖像探討佛塔建築式樣》。

日本近代佛教社團及佛教學者的社會角色的演變

台灣學者王俊中的《日本佛教的近代轉變——以佛學研究與教團傳教為例》和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王雷泉先生的《用第三隻眼睛看日本佛教》。

參考書籍

渥德爾《印度佛教史》(商務印書館,1987)

季羨林《佛教十五題》(中華書局,2007)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印度之佛教》(台灣正聞出版社,1992)

呂澄《印度佛教史略》、《印度佛學源流略講》(台灣藍吉富編撰的《現代佛學大系》,1983)

髻智比丘《親近釋迦牟尼——從巴利藏經看佛陀的一生》(台灣橡樹林文化,2006)

向智比丘的《佛陀的聖弟子傳》中的大迦葉和阿難篇(台灣橡樹林文化,2006)

舍爾巴茨基的《小乘佛學》和《大乘佛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l994)

《大唐西域記校注》(季羨林校注,中華書局,1985)

《法顯傳》(章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國際事務概覽》叢書第八卷《1942—1946年的遠東》(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本,1995)

《隱僧》中提到的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托馬斯·威廉·里斯·戴維斯教授(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1843—1922)

聖典會創辦人。一八八二年到一九〇四年分別任教於倫敦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他畢生從事巴利佛典的英譯,對南傳佛教在西方的譯介傳播方面貢獻卓著。

維基百科該條目:en.wikipedia./wiki/Thomas_William_Rhys_Davids

卡羅琳·奧古斯塔·福里·里斯·戴維斯夫人(Caroline Augusta Foley Rhys Davids,1857—1942)

戴維斯教授的妻子,知名佛教學者,愛好神秘玄學和通靈術。戴維斯教授去世的一九二二年,她接任了聖典會第二任的理事長,直至一九四二年去世為止一直擔任此職。

維基百科該條目:en.wikipedia./wiki/Caroline_Augusta_Foley_Rhys_Davids

威廉·史梯德(William Stede,1882—1958)

戴維斯的學生和助手。戴維斯去世後,接手完成編纂巴利語—英語對照詞典的工作。史梯德在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八年接任巴利聖典會理事長。他曾深入印度和尼泊爾訪問考察。

高楠順次郎(Takakusu Junjir,1866—1945)

日本佛教學者。原姓澤井,因入贅高楠孫三郎為婿,改名高楠順次郎,並得其資助於一八九〇年留學英國,進入牛津大學師從馬克斯·繆勒學習梵文、印度哲學、比較宗教學等。

南條文雄(Nanjo Bunyu,849—1927)

日本佛教凈士真宗大谷派佛教學者。原為真宗僧侶溪英順之子,幼名格丸,二十三歲時為越前僧侶南條真興養子,改姓南條。曾就學於高倉學寮,研習英語和漢學。他精通漢語,善漢詩。一八七六年去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師從馬克斯·繆勒。

馬克斯·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1823—1900)

德裔英國東方學學者、宗教學學者,尤擅佛學。早年在柏林大學學習,以後又在巴黎大學隨東方學學者布爾諾夫研究梵文和佛學。一八四七年去英國定居,任牛津大學教授,專門從事印度宗教和哲學等研究工作,校勘、翻譯和出版佛典。

亞歷山大·坎寧安爵士(Sir Alexander ingham,1814—1893)

英國考古學家。他最早開始在印度本土發掘早期佛教遺址,並成立了印度考古學會。包括鹿野苑、那爛陀寺、菩提伽耶阿育王大塔、桑奇大塔等,幾乎所有印度著名佛教遺址的現代發掘,都是坎寧安爵士依照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描述找到的。

維基百科條目:en.wikipedia./wiki/Alexander_ingham

宇井伯壽(Ui Hakuju,1882—1963)

日本佛教學者。一九〇六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在高楠順次郎指導下專攻印度哲學。

髻智比丘(Bhikkhu Nanamoli,1905—1960)

本名奧斯博特·穆爾(Osbert Moore),出生在英格蘭。一九四八年,他與友人結伴前往斯里蘭卡;一九四九年在隱居島(位於斯里蘭卡加勒地區的都丹度瓦島,寺廟為叢林隱修寺)出家;一九五零年於位於科倫坡的金剛摩羅寺(Vajirarama)受比丘戒。受戒後即回隱居島,在島上度過了十一年的出家生涯。

中村元(Nakamura Hajime,1912—1999)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曾任日本東方學會評議員、東洋研究會理事長、東方學院院長、比較思想學會會長等,日本著名東方學學者、佛教史學家、東亞哲學研究家和藏學家。

坪上貞二(Tsbagami Teiji,1884—1979)

日本大正及昭和時代前期的外交官,長年在外務省任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任外務省文化事業部部長和負責殖民事務的拓務次官,一九四一年初代任日本駐泰國大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