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
趙括如此開口問道,成蟜思索了片刻,回答道:「豐衣足食。」
趙括有些驚訝,他看著面前的成蟜,點著頭說道:「你說的對……在長期的戰亂下,餓死凍死的人不計其數,如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讓他們吃飽飯,有抵禦寒冷的衣服……至於你說要勸說政,我覺得你還是要再等等,等到天下統一,沒有戰爭,這個時候才是可以施行寬鬆的治理氛圍……」
「戰爭一天沒有結束,這個傷口就一天不能觸碰,你覺得秦國內部的競爭是小事,其實這種競爭所涉及的東西很多,從根本的軍功制度到官吏的提拔,不能輕易的做出改變……」趙括認真的說著,比起從前年輕衝動的自己,趙括這些年裡也是成長了很多,做起事情來,所要考慮的也就更多了。
成蟜笑了笑,他說道:「我知道,我也只是想要讓兄長知道地方上的情況……」
成蟜回來,對趙括一家人而言,是天大的好事,成蟜在趙括這裡長大,也早已成為了這個家的一員,藝和趙括都將他當作親生兒子那樣看待,藝還常常念叨。對於成蟜而言,在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磨礪後,再次回到熟悉的家裡,他終於能卸下一身的疲憊,身心輕鬆……成蟜抱著趙修,任由趙修揪著自己的鬍鬚,忍不住的大笑著。
「康,修跟你年幼時簡直一模一樣,這臉……這眉毛,但凡他性格跟你有半成相似,你就有的受了!」成蟜笑著說道,趙康寵溺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有些傲然地說道:「你放心吧,我巴不得他隨我呢!我反正不會打罵,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趙括冷笑著,看著一旁的藝,「你給我找個筆來,我要把這些記下來……」
成蟜這一回來,瞬間就多了一個猶女,一個猶子,而藝開始詢問他是否有心裡人,催促他早些成家……一家人終於團聚,幾乎所有人都到場了。兄弟幾個聚在一起,就連啟也過來了,啟這些年裡一直都在擔任典客,就是負責外交和民族事務,也就是境內的胡人問題,哦,對,境內的不能算是胡人,是負責秦國內部的少民事務。
上次出征塞外,就有不少的邊塞秦人立下大功,而對他們的賞賜與其他地區不太一樣,他們不需要耕地,他們需要牲畜等,正好這次的戰爭斬獲了不少的牛羊馬匹,足以用來賞賜他們的功勞,啟做的還很不錯,巴蜀,北地等地的秦人對啟還是非常尊敬的,認為他是一個公正的人。
又是一個瓜果飄香,糧食豐收的收穫季節。
眾人吃著瓜果,藝,善,茗,韻幾個人坐在一起,聊著家長里短,而嬴政他們則是在聊著些家國大事……趙括坐在上位,吃下了一顆很是香甜的桃,又拿起了一顆棗,趙括沉默了片刻,若是母親還在,她該多開心啊。
在兩次戰役結束之後,秦國再次進入一段時間的修養期,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鄭國所修建的六輔渠正式完工,鄭國將原來的計畫擴展,用新渠將鄭國渠所不能覆蓋的南部地區全部灌溉……鄭國看起來還是有些蠢蠢欲動,在他看來,關中地區其實還可以再挖掘兩條水渠,只是秦王沒有答應他。
國內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能解決,目前肯定是不能急著再發動徭役來修建水渠的,如此,秦國就擁有了三條渠道,只是範圍僅限在巴蜀和關中地區,可也算是解決了大部分的糧食問題……秦國目前的情況,是還在不斷發展的上升階段,並沒有遇到土地問題,沒有遇到壟斷問題,可以說,這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國家。
可主要的矛盾來自於六國,秦國這些年都是在慢慢的擴張領土,一步一步的蠶食,加上地方的百姓尚且沒有太大的國家認同感,使得秦國在這過程里沒有遇到太大困難,可是在趙括主張儘快統一之後,秦國瞬間滅亡了三晉,吃的有點多了,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官吏短缺,市場崩潰,盜賊四起,可這些對秦國而言,也絕對不是大事,官吏短缺可以通過各地的學室來慢慢的培養,秦國目前在三晉地區設立學室,並且開始推廣律法,要求地方百姓們學習法律,只要能學會法律,就能參與考核,通過後成為秦國的官吏……而官吏只要到位,貨幣市場,盜賊遊俠,都是可以解決的。
秦國所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秦王並不擔心,可他還是下定決心要更好的消化這些地區。
秦王派往各地的太守,基本都可以算的上是能臣了,秦王又讓李斯來親自負責指導這些太守們來更好的完成工作。最先就是登記戶口,衡量土地,各地的官吏們開始了人口普查,土地測量,這些事情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隨後才是重新分發土地,督促百姓們勞作,開墾之類的工作。
這一年,秦王賞賜了南郡太守辛梧,並且要求各地的官吏們行仁義之風,善待治下百姓,推廣道德教化……秦國的群臣還是第一次聽說這些,仁義道德,這是很好的東西,可是秦國官吏的眼裡大多數時候都是冷冰冰的律法,道德教化之類都是儒家掛在嘴邊的,他們向來不以為然。
面對秦王的命令,他們還是無奈的執行。
辛梧的上書被分發到各地的官吏手裡,這上書就是告訴官吏們該如何「仁義治政」的,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如何在民間推廣道德,優先收取有道德的人進入學室,給那些敬業的人,鄉野里有名望的人,對孝順父母的人,給與物質上的獎賞。
其實趙括一直都在思索為什麼漢朝與秦朝的區別,兩者的優劣,在成蟜說出地方的問題後,趙括再次動筆,這一次,他寫了很久很久,趙括所寫的文章,是關於秦國最大問題的,關於漢朝為什麼能繼承秦國的制度而不早亡,是有著很多說法的,可是親自生活在這個時代的趙括,卻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秦國過量的發揮政府作用,將鄉里父老等鄉賢的活動空間極限壓制,這導致百姓們對秦離心離德,秦的政府體系里不包括百姓,治理與百姓是斷裂的,趙括認為,秦國對基層的控制是不足的,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很荒謬,因為秦國的基層制度的完整是有些離譜的,他什麼都想管一管,什麼都要限制。
可是秦國的這種基層制度,對基層的掌控力卻只是在人身方面,而在思想方面卻是空缺的。秦國懲罰犯罪的百姓,要求他們如何如何生活,卻唯獨不肯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生活,為什麼不能犯下這樣的罪。趙括想要將百姓融入基層體制內,他想到了一個官職,也就是所謂的三老。
鄉三老是劉邦時期所完善的,三老並非是官吏,他們是百姓,可以說是百姓的意願代表,他們負責教化,勸導鄉里,助成風化,三老的主要職責為教化鄉民為善,從思想上控制百姓,也算是一種民間自治,因為他們還得協助賑災之類的,可是這種自治會削弱官府的掌控力嗎?
不,這不會,因為三老是地方上有德行的人,任免三老的權力在官府手裡,也就是說,官府可以通過任免權來達到控制民間風氣,教化向善的目的。趙括急著做這些,就是為了讓地方百姓能擁有一個共同的道德觀念,這對秦國有著巨大的好處,可以增加王朝的向心力,而國家的穩定,也會讓百姓受益。
同時,這樣的制度能改變那些不良的風俗,能讓百姓們知道是非,能增加華夏文化圈的凝聚力,以此來形成一個統一民族觀念。
這些東西是非常重要的,秦國在後來總是挨罵,主要就是他並非是仁義之國,漢朝至少在名義上,是一個仁義之邦,整個國家的氛圍都是「重德」,從君王到百姓都是如此。秦國並不在意這些,只是用法律的框條來束縛住百姓而已。趙括用了一段時間,完成了自己的教化理論,隨即上書君王。
秦王看到趙括的上書,是有些懵的。因為地方推行三老制和孝悌制,貌似與秦國如今的治政理念有些衝突,秦王向來就不太喜歡儒家,儒家整日提倡這些東西,在他看來都是虛的,儒家每天都將仁義道德掛在嘴邊,父親從不主動說這些,可是看他們所做的事情,到底誰才是仁義君子呢?
可是怎麼連父親都開始主動的提這些東西了?
不過,趙括在上書里,也是將自己的想法給提了出來,包括國家氛圍,民族精神,道德教化之類的,這似乎還是有些道理的,於是乎秦王就叫來了群臣,開始商討所謂的三老制,秦王剛剛開口,李斯便激動的站起身來。因為李斯腦海里同樣有著這樣的想法,與趙括不同的是,他是希望能在縣裡施行三老制,讓地方有名望的人幫助官吏們治政。
這是為了打消百姓們對秦國的抵觸,通過這些有名望的人的幫助建立秦國對地方的控制。
趙括想的更多,他是直接想將這種制度推廣到鄉里之中,讓他們承擔道德教化的職責,不只是負責協助官吏,還有著更大的權力,解決鄰里糾紛,承擔祭祀,安葬等事務……李斯開口說道:「三晉之地,因為剛剛被統一,故而心裡存在著抵觸,我們的官吏也並不充足,如果直接征當地有道德有名望,認同秦國的老者來推廣教化,這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哪怕只是讓他們教化百姓,讓他們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