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不可能性 第十節 火中獨舞的獨角獸

20世紀50年代末,卡納維拉爾角迎來了太空時代。它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故而在附近沉寂的泰特斯維爾城,人們開始相信美國不只將人類送上了月球,更為他們自稱「奇蹟之城」的小城帶來了新機遇。

隨著政府為冷戰投入大量資金,該地區的人口從20世紀50年代的2604人激增至70年代的3萬多人。泰特斯維爾城即將興建面積達33萬平方英尺的奇蹟之城購物中心,開發商們已準備就緒。「巨額利潤,等你來拿」——這句話印在一本小冊子上,用來吸引新租戶到購物中心來。購物中心被形容為「極其現代化,和隔壁搞火箭的比也不遑多讓」。

「奇蹟之城」可能聽起來像佛羅里達沿海房地產開發公司營銷部門華而不實的炒作,但十分貼切。這片寧靜的海灘上所發生的一切的確是個奇蹟。NASA直到1958年才成立。美國實施太空項目時,幾乎是白手起家。三年後,艾倫·謝潑德成了美國第一位太空人。十年後,他把一根6號高爾夫桿偷帶上「阿波羅」14號,並在月球塵埃中揮舞起球杆。

整個20世紀60年代,憑藉前所未有的投資,NASA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出,製造了新的火箭和航天器,培訓了一代又一代創造了不可能的宇航員,並且在擊敗蘇聯人登上月球的同時鼓舞了全世界。NASA為這出精彩的即興表演修了一個巨大的舞台:39A發射台。

39A發射台看起來像一座矗立於佛羅里達海岸的摩天大樓。它的頂端延伸到近500英尺高。在發射之前,宇航員會通過電梯到達台頂,還能最後看一眼海浪拍打地球的海岸線。台頂的支架上有一台電話,供宇航員出發前打最後一通,彷彿他們馬上要遭受牢獄之災。這部電話像孩子的玩具一樣有著金閃閃的大號按鈕,這是為穿著笨拙太空服、戴著手套的宇航員特製的。

如果把39A發射台看成一個舞台,那麼由五台引擎(這就是被叫作5號的原因)構成的怪物——「土星5號」火箭就是這出大戲裡的巨星。它每秒鐘消耗15噸燃料,產生的動力足以為紐約市供能超過一小時。加滿燃料後,「土星5號」總重超過了620萬磅。它有300萬個零部件,並且直到今日仍然是在建的推力最大的火箭。點火後,火焰和滾滾濃煙從引擎湧出,每道都有兩層樓高,並通過如地鐵隧道般寬的導焰槽奔涌而出。如地震一般的轟鳴聲回蕩數英里,泰特斯維爾的人們開玩笑稱他們不能確定這到底是「土星5號」發射還是佛羅里達突然沉到海里了。

在39A發射台,NASA進行了許多重要的發射。這裡是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和邁克爾·柯林斯1969年升空奔月的地方。1972年,這裡是行走於月球的最後一個男人尤金·塞爾南升空的地方。隨著一次接一次的升空,39A成為太空時代的百老匯,一座大到能容下最宏大野心的圓形劇場。在1981年,39A第一次將太空飛船發射入軌。30年後,它承接了最後一次太空飛船的發射,標誌著人類太空航行非凡時代的終結。

但是在2011年的佛羅里達海岸,太空船的退役給綽號「太空海岸」的布里瓦德縣帶來了極大的打擊和無處不在的質疑,讓這個地方措手不及:經過過去50年的發射後,美國突然發現自己在數十年中第一次無法讓宇航員升入太空。相反,這個國家需要仰仗在登月競賽中表現極佳的俄羅斯前往太空。

「阿波羅」之夢已衰敗,它的棲居之所也已腐朽。

廢棄的發射塔頂與過去曾容納發射隊伍的地堡遺留于海角之上,它們來自一個曾經龐大的人類太空計畫,它們將是未來考古學家了解這片神聖土地歷史的線索。有些人工製品也已經難見其形,如被拆下或掩埋的鏽蝕腳手架,常常掩在草叢後不知通往何方的道路里。

在離39A不遠的14號發射台,有一座陰森且掛著奇怪標誌的大門,守護著「創造了美國首位太空人的發射場所」。那個人就是約翰·格倫,他複製了一年前尤里·加加林這位全球首位太空人的壯舉。

觀光巴士不再來了,在佛羅里達持續暴晒的陽光和海風吹起的雲的遮蓋下,也幾乎沒人去看博物館式的展覽。展覽全面地講述了14號發射台過往發生的一切。這一切還不是以約翰·格倫開始的,而是始於一隻來自喀麥隆、名為伊諾斯的黑猩猩。它在肯塔基州立大學和新墨西哥州的霍洛曼空軍基地受訓成為一隻「宇航猩」。

展覽介紹中寫道,當伊諾斯在1961年12月5日搭乘「水星—阿特拉斯5號」火箭升空後,它成了美國第一個被送上地球軌道的活體生物。伊諾斯在太空逗留了3小時21分並且為三個月後美國的載人航空鋪平了道路。

展區內,在草木遮蔽的發射台前的停車場里有另一條獨特的線索。四個帶有名字和軍銜標誌的停車位分別屬於從14號發射台升空的「水星」計畫的宇航員:「約翰·H.格倫二等中校」「斯科特·卡彭特中尉」「馬丁·M.斯基拉中尉」和「L.戈登·庫珀中校」。

停車場空無一人,彷彿在等待著某日宇航員們的靈魂歸來。

被閑置的39A發射台在海風中生鏽,野草在導焰槽里生長,被燒焦的遺迹中冒出了新綠的灌木。高架上的電話被遺忘了,也不再有人在另一端接聽。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大門外,因為失去了它的經濟基底,太空海岸衰退了。奇蹟之城購物中心也不可避免地倒閉了。在最後一次太空飛船飛行前,購物中心只有兩家店:傑西潘尼和一個熱狗店。最終,它被拆除了。

在被當作美國人創造力的豐碑和約翰·肯尼迪登月野心的產物後,39A現已成為美國載人航天計畫消失的象徵。為了降低每個月10萬美元的維護費用,NASA早已拆解了部分設施。一位發言人承認,39A發射台的狀態並不壞,只是沒有維護得很好。

2013年,距離其竣工40年後的現在,NASA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座發射台。這棟建築在國家歷史名勝古迹名單中,不能被拆除。

無人使用的39A發射台現在就是一座廢棄的高塔,被NASA和納稅人視為負擔和過去榮光的痛苦象徵。對NASA來說,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找到某個瘋狂到願意花錢翻修它、讓它流失的美麗煥發新生的傢伙來接手。

NASA的員工知道沒有多少人會租一個亟待維修的發射台,但是他們注意到了一位可能的承租人:一個在沒有任何火箭研發經驗的情況下從頭開始創辦太空公司,並談論著殖民火星的古怪的百萬富翁。這位令人意想不到的承租人名叫埃隆·馬斯克,他已經置身於一幅令人難以置信卻波瀾壯闊的畫卷之中。

「獵鷹9號」成功起飛後,SpaceX準備進一步發展「龍飛船」,使其不僅能夠運送貨物,也能夠運送宇航員。這意味著製造名為「重型獵鷹」的更大型的火箭能夠推行馬斯克最開始殖民火星的目標。馬斯克甚至給殖民行動標上了價格,他對BBC的記者說:「我們能做到使去火星的往返機票價格降到50萬美元。」

2012年5月,這家公司在發射「龍飛船」到宇宙空間站時正在瞄準另一個里程碑。發射一枚火箭是一回事,讓一架宇宙飛船入軌、停泊或入塢是複雜得多的另一回事。後者只有美國、俄羅斯和日本三個國家成功實現過。

成功的壓力很大,一些SpaceX的員工數月之內夜以繼日地工作。在指引「龍飛船」到達空間站的那幾小時里,一位熬了通宵的筋疲力盡的工程師像流浪漢渴求零錢一樣說道:「我現在又餓又累,請你一定要泊好啊。」

經過澳大利亞上空時,美國宇航員唐·佩蒂特使用國際空間站上57英尺長的機械臂接觸並抓住了世界上最新的宇宙飛船——「龍飛船」。雖然軌道實驗室以1750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在地球軌道上運行,但在空間站宇航員的小心指引下,「龍飛船」太空艙停好了位置,SpaceX遂成為第一家完成這項任務的私人公司。

佩蒂特告訴休斯敦的NASA行政官員:「看起來我們抓住了一條龍的尾巴。」

在洛杉磯外SpaceX的總部,僱員們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高喊著他們老闆的名字。「我們愛埃隆!」馬斯克現在發展出一批狂熱的追隨者,而SpaceX也已經擴大,現在擁有超過2000名平均年齡在30歲的僱員,手頭的合同價值40億美元。

佩蒂特緊接著說道:「我認為這是太空旅行中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時刻,希望這只是個開頭。」

2013年3月1日,「獵鷹9號」火箭起飛,載著它的第二批官方貨物前往空間站。雖然火箭運行平穩,但「龍飛船」卻在起飛的第一小時內就遇到了麻煩。

「獵鷹9號」火箭的集成工程師約翰·因斯普魯克在退出公司的網頁直播前說:「雖然『龍』進入了地球軌道,但它現在的確有些問題,我們必須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任務控制中心裡的SpaceX團隊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