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五節 太空船一分政府零分

伯特·魯坦小心翼翼地選了個日子——20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飛翔一百周年紀念日——來發出他所謀之事如何重要的信號。同一天,埃隆·馬斯克帶著他的「獵鷹1號」火箭沿著華盛頓的獨立大道來了一場遊行。魯坦則做好了準備,進行他秘密建造的太空梭的首次動力飛行。

有三名測試飛行員供他選擇,每個人的背景和經驗都不同,但相同的是對試飛的渴望。每個人都想在這場不同尋常的比賽中一試身手,以完成首個太空飛行的商業任務。

曾擔任海軍陸戰隊飛行員的布萊恩·比尼曾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波斯灣戰爭中在伊拉克執行戰鬥任務,並從兩所常春藤聯盟大學獲得學位,他有著運動員般的身材,還有著即使在飛行中遇到棘手情況也能沉穩發聲的性格。

邁克·梅爾維爾在很多方面都和比尼恰好相反。六十三歲的他正想著退休。作為一名南非人,他高中就已經輟學,飛行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學的。但他是魯坦的第一個員工,兩人相識有幾十年了。梅爾維爾天生就是開飛機的料。他在駕駛室里的直覺奇准,准到魯坦可以完全信任他。

然後是年輕的X一代 彼得·西博爾德。他長著一張天真無邪的圓臉,看上去有點像成人版的比弗·克利弗——這個長著花栗鼠齒的男孩出演了20世紀50年代的一部情景喜劇。但他雄心勃勃、聰慧無比,並將他的航天經驗與他的工程背景相結合,開發了魯坦最近一項發明中使用的模擬器——一種名為「太空船1號」的空間飛行器。

「這三個人再出眾不過了,」魯坦多年後回憶道,「我希望他們都能成為我的宇航員。」

這架外觀奇特的飛行器被魯坦用來競爭所謂的安薩里X大獎。這一獎項借鑒了奧提格獎( Prize),25000美元的獎金在1927年由查爾斯·林德伯格因其史詩般的跨大西洋飛行而獲得。這次穿越的可不是大海,安薩里X大獎的終點線將設在空中、高達100公里(62英里)的地方——太空的邊緣。

參賽者要想贏得1000萬美元的獎金,就必須將一輛載人飛船送到這樣的高度,然後安全著陸,並在兩周內再次完成。另一個規則是,宇宙飛船必須用私人資金建造,而不是政府的資金。

安薩里X大獎的組織者希望,他們的比賽能像林德伯格那次引發了商業航空革命的飛行一般,激起新的商業太空運動,並最終結束政府對太空的壟斷。

魯坦的太空船設計當然是非常規的,他所有的飛機都是。魯坦長著一張粗糙而古怪的臉,留著貓王一樣的長鬢角。他於1982年在莫哈韋建立了名叫縮尺複合體(Scaled posites)的新奇小公司。他的實驗設計有多個機翼,有些機翼會伸出來,然後向上彎,形成一個U形。有時他們的機身不是一個,而是三個。好像他的靈感不只來自空氣動力學的規律,還來自畢加索。魯坦組建了一個由最具創新力的飛機工程師組成的團隊,他們設計、測試和製造飛機,通常都在一年內完成。

「太空船1號」不是從發射台垂直發射的,而是嵌在已經飛到5萬英尺高空的母艦之中。一旦到了這個高度,這個被稱為「白騎士1號」的母艦將把這艘太空飛船拋下去,讓它像一隻剛從母巢中飛離的小鳥那樣自殺式墜落。自由落體將持續幾秒鐘,直到飛行員點燃發動機,空間飛行器隨即起飛。

這個被稱為空中發射的概念已經存在多年,主要由軍方使用。其中最有名的,可能要數查克·葉格 的X-1試驗機,它由波音B-29飛機在空中發射。這比他1947年在莫哈韋沙漠成為第一個打破聲障的人要早,而如今「太空船1號」也要在這裡飛了。

但與其他空中發射的運載工具不同,魯坦為「太空船1號」做了一個特殊的設計,這是他在某天半夜裡想到的。總的來說,就是這架飛船的機翼能夠脫離機身,並在他所謂的「羽毛」機動中向上摺疊。直立的機翼就像羽毛球上的毛一樣,通過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創造阻力,使飛機居中,從而消除了對隔熱罩的需求。當「太空船1號」安全地返回大氣密集的空氣中,機翼就會複位,飛船將滑回地面。

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革命性設計,讓飛行器能夠更安全地著陸地球。但是,如果機翼在錯誤的時間如太空飛機向上直衝時被解鎖,就可能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到底挑誰進行第一次動力飛行,魯坦陷入了艱難的抉擇。到目前為止,飛行員一直像開滑翔機一樣開「太空船1號」,讓它滑回地面。但是在這次飛行計畫中,不僅要第一次點燃發動機,還要打破聲障——魯坦的運載工具最重要的測試之一。

魯坦像一個棒球經理般決定誰應該在開幕當天上場。梅爾維爾是一位值得信賴的朋友,並且是一位成功的飛行員。西博爾德有智慧。但權衡之後,魯坦選了比尼。選一位能把F/A-18大黃蜂戰鬥機停在航空母艦上的退役軍人是絕對不會出錯的。

試飛那天,莫哈韋沙漠迎來了一個美麗的早晨。空氣安靜而清新。比尼即使很緊張,也沒露一點聲色,儘管他知道這不過是一場類似試鏡的活動罷了。如果他表現得很好,那麼也許他有機會成為第一個飛往太空的商業飛行員。

比尼穿著飛行服,整齊又高挑,看起來好像準備好了要去出演《壯志凌雲》 一樣。他爬進太空飛機之後,就耐心地等著「白騎士1號」送他到達高空。時間一到,他平靜地告訴地面指揮中心:「準備釋放。」

「太空船1號」脫離母艦,比尼打開了點火裝置。發動機的後坐力把他摁在座位上,燃燒時間僅有極度緊張的十五秒。儘管如此,「這簡直侮辱了你的感官」。他說:「隨著一連串的雜訊和震動,飛船幾乎立即做出了反饋。你打開大門,就立即坐在了這匹野馬背上。」

這十五秒足矣。這次飛行取得了成功,比尼像專業人員那樣操縱著1.2馬赫的巨大力量,產生了一股聲波,標誌著任務的完成:「太空船1號」突破了聲障。

「魯坦先生,這一趟可真夠狂野的。」他告訴地勤人員,他準備回到地球。

但當比尼靠近跑道時,發現自己難以保持飛船的高度。他低位降落了,然後狠狠地撞進了地面。

起落架向外張開,就像體操運動員劈叉一樣。飛機的底部像胸腹入水的笨拙跳水動作般砸在地面上,然後翻轉過來在停機坪上拖行了一陣。滑了幾百英尺後,「太空船1號」滑出了跑道,滑進褐色的沙漠泥土中,激起了一陣預示著失敗的煙塵。

任務控制室里的魯坦從座位上跳了出來,然後跑出跑道。急救人員也趕到了事故現場。

比尼沒有受傷,但他很憤怒。

「該死的。」比尼一遍一遍地說著。他把氧氣面罩撕下來,然後在冷靜下來之前使勁地拍打著駕駛艙的天花板。

魯坦在裡頭待了片刻,努力讓他的飛行員冷靜下來。這位飛行員正尷尬地站在他剛剛墜毀的飛機旁。「嘿,除了這個,飛得怎麼樣?」魯坦說,試著用這樣幽默的說法緩和一下打擊。

但是這位前海軍飛行員很傷心。「言語都無法描述我有多失望——」他開始說道。

魯坦不等他說完。

「你做得非常好,」他說,「剛剛那都不是什麼大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次事故是一次失敗,對比尼來說更是屈辱。這是「太空船1號」計畫的第一個重要里程碑。但是現在比尼尋思著,自己是不是失去了進入太空的機會。

縮尺複合體公司的工程師隨後會確定這並非比尼的錯,飛行員控制裝置恰巧在重返大氣時卡住了,因摩擦而動彈不得,這種情況常被駕駛員稱為「黏著」。畢竟這次是試飛,「測試」才是重頭戲,意義就是測試各項數據的極限,看看哪裡會出問題。

但大獎賽組委會卻不這麼想,也不怕公開說出來。

「他這都不是在開飛機。」梅爾維爾對《大眾科學》雜誌說道,這個評論讓比尼十分生氣,「他只是將飛機直射到地面,就像開著F-18戰鬥機衝到甲板上時會做的一樣。」

(後來,在給編輯的一封信中,梅爾維爾說他「受到了深深的傷害,編輯竟然用了這條我完全不記得採訪時說過的評論,而當時的採訪目的在我的理解中也完全不同。布萊恩·比尼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認識的最好的飛行員之一」。他還寫道:「雜誌對這條評論的使用實為斷章取義,只是想把一個本來就很轟動的故事包裝得更有爆點罷了。」)

儘管著陸失敗了,但魯坦仍忍不住高興——這次飛行其實是成功的,他們打破了聲障。現在他們獲得了關於飛行器性能的所有數據,這將有助於他們進入太空。這才是他們想要的東西。

「衝力如何?」魯坦問道。

飛行員猶豫了片刻。「呃,」他說,「非常強。後坐力和機翼水平情況每秒都在變化。當你覺得自己能掌控住了,馬上就會有狀況發生。」

換句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