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三節 幼年期

馬斯克在獨立大道上堂而皇之地展示他的火箭後僅僅過了一個月,後來的NASA局長肖恩·奧基夫就收到了一份長達21頁的報告,裡面詳盡描述了SpaceX的能力和前景。「還包含公司的隱秘數據。」第一頁寫著2004年1月29日,便開始了。「僅供閱讀,請勿外傳。」

NASA里聽說過SpaceX的人都沒太把它當回事。但奧基夫卻漸漸對馬斯克和他的那一隊火箭專家產生了興趣,並且打算對此持開放態度。所以他派出了他的得力幹將利亞姆·薩斯菲爾德,亦即今後的NASA首席工程師辦公室高級職員,前往加州一探究竟,看看這家公司是來真的還是在重走失敗的老路而已。

薩斯菲爾德是太空商業化的堅實擁躉,他寫過一份報告,呼籲NASA給予私營部門更多關注。儘管他對SpaceX這樣的公司出現早有期盼,但他仍然決定不帶偏見地進行評估,並帶去了一批資深同僚。他們這個四人小組進入馬斯克的公司大門時,就成了史上第一個到訪SpaceX埃爾塞貢多總部的NASA官員團隊。

薩斯菲爾德覺得這家公司和他以前看過的火箭公司都不同,裡面有員工們裝的乒乓球、氣墊球台,人人都騎著賽格威平衡車轉來轉去。馬斯克則會開著他那輛價值百萬的邁凱輪F1跑車穿過機棚大門,直接開到他在工廠里的辦公室邊上。但員工們也沒有磨洋工,都在建造引擎,裝配硬體。當薩斯菲爾德仔細觀察這個只有42人且大部分都是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小團隊時,他還看到了一些熟面孔,是他曾經在幾家世界頂級航空公司見過的人。

「非常激進的僱用標準,」他在報告中寫道,「高智商且經過精心挑選的隊伍。」

最重要的是,他對馬斯克印象深刻,這人對火箭知識、推進科學和引擎設計有驚人的透徹理解。馬斯克極具熱情,有超乎尋常的專註力和決心。

「他不是那種會認輸的人。」薩斯菲爾德當時心裡想。

一整天,馬斯克帶著薩斯菲爾德看「獵鷹1號」和「獵鷹5號」的實體模型、引擎設計和他如何計畫製造能載人航行的宇宙飛船。反倒是馬斯克問了薩斯菲爾德一堆問題,因為他想知道現在NASA境況如何,NASA又是怎麼看待像他這樣的公司的。他問了許多技術上的問題,甚至還深入討論到細節,比如「底部熱環境」問題,即火箭的噴流產生的熱量會倒湧進引擎室裝置。這對裝載多個引擎的火箭來說是一個尤為突出的問題,而馬斯克正盤算著要建造這樣的火箭。

現在他有了個NASA來的朋友。馬斯克在薩斯菲爾德來訪後的幾周里都準備了許多問題,用「奔涌不絕的電子郵件」和簡訊發給了他,薩斯菲爾德說。馬斯克開玩笑地警告道,簡訊可是「核心競爭力」。

「他都是簡訊連發的。」薩斯菲爾德回憶道,「我發現他對面前的所有事物都十分著迷,並且非常急切地想要解決問題。這些特質,加上他每天要工作十八小時的這股勁兒,是此人將要成功的徵兆。」

馬斯克對國際空間站的對接通道十分感興趣,他的團隊正在設計的航天器正好能在其上接合。他想知道具體尺寸、插銷設計,甚至是接合模式。薩斯菲爾德寄來的文件越多,馬斯克問的問題也就越多。

「我們中的大多數都在和恐懼做鬥爭,」薩斯菲爾德說,「各種事情總讓我們煩悶不已,因為恐懼而不能言語。但我發現埃隆在哪方面都是無所畏懼的。他不怕問那些別人會覺得他不懂行的問題……」

「我非常欣賞他急切地想要消化所有細節並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我來說,這樣的人值得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一切支持和幫助。」

薩斯菲爾德告訴他NASA的上司們,馬斯克做得非常好。在他交給奧基夫的報告中,他預測道:「『獵鷹1號』在進行一系列的初始發射之後將會取得成功——雖然不是在第一次發射就成功。NASA在這方面的投資是有保障的。」

但在NASA內部,質疑的聲音顯然更大。

「我敢說NASA 95%的人都覺得這肯定會失敗。」薩斯菲爾德說,「我就跟他們說:『我知道你們的想法,而且埃隆會在這條路上遇到阻礙。但我可以跟你保證,這傢伙絕對不會失敗的。』」

薩斯菲爾德提交報告後一個月,馬斯克又給他發郵件了。但這一次,語氣不一樣了。NASA剛剛把一份價值2.27億美元的獨家供應合同給了另一家商業太空公司奇石樂(Kistler Aerospace)。馬斯克想要知道的是,為什麼SpaceX——或者其他公司——沒能一起參與競標。

馬斯克可能有他新籌的錢,但奇石樂在NASA和華盛頓有門路。這家公司由喬治·米勒領頭,他是航天界的傳奇,在「阿波羅」時代曾經領導載人航天辦公室(Offianned Spaceflight)。他在NASA被視為英雄般的人物,和沃納·馮·布勞恩一起在20世紀60年代末完成了肯尼迪總統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夢想。

米勒後來幫助設計了第一個國際空間站,並且被視為「太空梭之父」。在1971年,也就是馬斯克出生那年,尼克松總統在白宮東廳的一場慶典上授予米勒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獎勵其個人在『阿波羅』系統中做出的眾多貢獻」。

米勒在結束了政府生涯之後,轉向了私營部門,在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擔任高級副總裁一職,而後轉去一家小型初創企業奇石樂擔任首席執行官。這家年輕的公司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2003年還申請了破產,欠債權人6億美元。NASA的合同會幫助這家公司繼續運行下去。

馬斯克極為憤怒,他覺得這份合同極不公平,甚至不合法。奇石樂岌岌可危了,薩斯菲爾德寫信告訴他,還寫到他們的總裁和NASA之間的長期關係,並提道:「我擔心的是,奇石樂的財政安排並不穩定(保守來說),但這些錢不過是些零頭,你看看我們每年的花銷就知道了。」

「SpaceX不應擔心,」薩斯菲爾德寫道,「還會有別的合同,馬上就要來了。」但這反而讓馬斯克更憤怒了,同時也讓他更堅定。和比爾一樣,他認為NASA的角色不應當是拯救那些被選中的公司。只有通過競爭才能發展更好更安全的技術,成本也能更低。現在這張老一輩的關係網,他要麼參與進去,要麼一把打碎。

馬斯克向NASA高層表示了他的不滿,華盛頓NASA總部的一次會議上,他還威脅要在合同未競標一事上走法律途徑,並報告政府問責辦公室(GAO)。同僚們曾警告過他,威脅一個能成就也能毀掉SpaceX的國家機構不是一個明智的商業決策。在會上,NASA的官員們暗示到,打官司對SpaceX沒有好處,如果馬斯克上訴了,NASA將不會再和他合作。

「每個人都告訴我,別告NASA。」馬斯克回憶道,「這場抗爭中我的贏面低於百分之十,而且你絕不能告你未來的潛在客戶。我的態度是,你看,『這簡直一團糟,合同本該是競爭而得的,但沒有』。」

這件事很簡單,就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但這一套卻不能安撫那些本該和NASA合作的高管。「作為客戶關係人,我對此非常擔憂。」格溫·肖特維爾,後來的SpaceX總裁及首席運營官說道,「但埃隆是為正義而戰。並且他說,如果有人因你為正義而戰而覺得被冒犯了,那他們活該被冒犯。」

從一開始,SpaceX的口頭禪就是,「目標要夠遠大,近乎不可實現更好,不要聽別人的勸阻。埋頭苦幹,辛苦耕耘。這可十分SpaceX了……就是這麼回事」。

馬斯克身上透著一股范兒,並且極其自信,這也感染了他的員工。「SpaceX是個讓你變得愛說話的地方。」肖特維爾說,「你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你必須加倍努力。」

勞倫斯·威廉姆斯是SpaceX里少數在華盛頓有些政府關係的人,他得到消息後,在NASA的會議上動搖了。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都在華盛頓,在國會山作為眾議院空間和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助理人員工作。NASA傳來的消息非常清晰,他說:「埃隆,如果你繼續下去,你會失去並且永遠也不能再和NASA合作了。」

但馬斯克毫不動搖。「他眼都沒眨,」威廉姆斯說,「不管人們再怎麼嚴加勸阻,埃隆都毫不猶豫地要告NASA這個未來的大客戶。我在華盛頓工作了二十年,從沒見過有人能這麼堅定,這麼自信,在追尋自己信念的道路上遭遇風險也能毫不猶疑。」

埋頭苦幹,辛苦耕耘。

在訴訟中,SpaceX甚至用上了薩斯菲爾德的電子郵件,以證明這份合同是為了拯救奇石樂。「從這起官司就能看出埃隆的行事方式。」威廉姆斯說,「他起訴這份政府合同,其中竟然包括對利亞姆·薩斯菲爾德的電子郵件提出抗議,而他可是我們在NASA唯一的朋友了。而且這位朋友還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