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恢複中原 第648章 唐國密議……遠東陰謀

李洛很清楚《澶淵之盟》的危害,不在於這個盟約的本身如何,而是這個盟約帶來的毒副作用。

他之所以在朝會上借修《宋史》談起《澶淵之盟》,就是給大臣們上一課,告誡他們:國雖大,忘戰必危!

無論在什麼時代,都要保持敢戰之心,能戰之兵。

李洛認為,《澶淵之盟》後宋遼百年和平,其實盟約本身的作用並不大。

兩國的確保持了長期和平,可真的只是《澶淵之盟》的作用么?

只要研究那個時期的歷史,就知道不是這麼簡單。

宋朝當然是不想再打,也不敢再打。宋廷上下對契丹的畏懼,使得宋太宗北伐大敗後再也不敢北伐契丹,一心求和苟安,是不會主動挑事的。

君子嘛!

為此,宋廷嚴格約束邊疆百姓,讓他們千萬不要得罪契丹人,還禁止一向尚武的邊疆百姓「禁習弓馬」,免得契丹「誤會」。

契丹人越界,也會被邊境官吏好說歹說的禮送回去。可要是宋人敢越界,那不好意思,官吏一定會嚴厲懲辦,還是免得契丹「誤會」。

所以宋遼邊境,其實很不平等。這在宋人詩詞和筆記中都有記載。

所以無論有沒有《澶淵之盟》,宋廷也很難主動出兵挑事。

那麼契丹為何要遵守盟約呢?

契丹不南侵,和宋廷的原因完全不同。

宋廷是不敢,也不能。

契丹是不能,而不是不想。

《澶淵之盟》固然約束了契丹的南侵,可絕非唯一的制衡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制衡力量。

要知道,契丹可是在五代時期滅過兩個中原王朝,曾經短暫統治中原的夷狄。契丹人當年在中原地區的屠殺也很多,光是相州,三十年內就被屠城了兩次。導致相州從唐代的繁華大城,變成了名不見經傳的小城。

這樣的夷狄,怎麼可能不垂涎中原的花花江山,不想再次佔領中原?

這符合強盜的行事邏輯么?

光靠一紙盟約,就能讓這樣的夷狄不南侵了?

《澶淵之盟》後,契丹貴族很少南侵,主要是因為不能。

為何不能?看看遼史,看看契丹的內亂有多頻繁就知道了。

不是皇族爭奪皇位,就是貴族叛亂,很少有穩定的時候。可以說,遼朝是內亂最頻繁的王朝之一。

這導致契丹中後期一直處在動蕩之中,使得契丹無暇南侵。要是皇帝前腳離開上京御駕親征,說不定後面朝中就有人叛亂。

要是皇帝坐鎮上京,派別人統兵南征,那說不定也會發生叛亂。

就是金兵反遼了,契丹貴族還是在無休止的叛亂,內鬥。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也不是沒有道理,起碼在大多數時期,的確就是這樣的。

在這種局面下,契丹南征的風險太大。皇帝固然害怕後院起火,貴族們也不敢輕動。就是遊獵出巡都容易被人政變兵變,別說南征了。

遼朝兩百年,光是有史書記載的重大內亂,就有二十八次之多,沒有被記載的和不重大的內亂,更是不知凡幾。

唯一穩定的聖宗朝,還數次攻伐高麗,鎮壓渤海叛亂,西征回鶻,北平室韋,東討女真,一連串的軍事行動,也無暇南顧宋朝。

遼聖宗死後,內亂再次頻繁上演了。

這才是契丹遵守《澶淵之盟》最重要的原因:內亂頻繁,無暇南顧。

所以是不能南侵,不是不想。

那麼純粹以軍事的角度,契丹軍隊有沒有滅掉北宋的實力呢?

後世普遍認為,遼軍沒有滅宋的實力。

對此李洛的觀點和主流史觀不同。

他認為軍事上遼軍有滅宋的實力。確切的說,有滅掉中後期北宋的軍事實力。

遼軍的腐朽速度,遠沒有宋軍那麼快。

宋軍的戰力,直到太宗時期,其實仍然很強。唐末五代的尚武餘烈,可不是蓋的。宋初的宋軍,戰力絕對能在歷史上排名靠前。

真正的徹底墮落,是在《澶淵之盟》之後。

而遼軍的戰力,直到滅亡前夕,仍然不差。阿骨打反遼,遼國在內亂頻繁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了十年才亡國,這其中還有宋朝聯金滅遼的功勞。

即便如此,宋朝精銳的西軍,也在配合金軍北伐時,以優勢兵力卻被遼軍殘兵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葬送了宋軍最後的精銳,統帥童貫狼狽逃回東京。

而耶律大石以區區兩萬殘兵,得以遠征西域,建立西遼,一度還曾東征金朝,迫使金軍長期在西北保持重兵防守。為了對付西遼,金朝不得不對西夏懷柔,和西夏結盟。

金軍能有多少女真兵?南征滅宋的兵馬,很多都是投降的遼軍,卻能打的宋軍屁滾尿流。

可見,中後期遼軍的實力,強過中後期的宋軍太多。這個差距,一定比宋初時大。要是三十萬契丹騎兵沒有後顧之憂的南下,以戰養戰,戰力孱弱的宋軍拿什麼抵擋?

起碼盡占黃河之北,應該沒有問題。

所以,讓北宋享受百年太平的,還真不是《澶淵之盟》,而是契丹封建制度先天不足,保留了大量的奴隸制殘餘,使得貴族勢力過大,政治動蕩,缺乏從容南征的操作時間和空間。

政治穩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實力。契丹不能滅宋,就是政治上的實力不足。

也就是說,就算沒有簽訂《澶淵之盟》,北宋沒有年年資敵送歲幣,契丹還是無力南侵,除非契丹能解決政治上的短板。

是不是很諷刺?按照李洛這個觀點,北宋花的其實就是冤枉錢,屬於白送。不花這個錢,契丹也不敢頻繁南征,雙方不時打一打,宋軍還能在遼軍壓力下保持較強的戰力。

那麼,宋軍就有實力壓制党項李氏的崛起,說不定還能趁著党項李氏弱小時滅了他們。而且,金兵就未必能輕易滅亡戰力不弱的北宋,北宋還有可能拿回幽雲十六州,和金國在長城一線對峙。

倘若那樣,金國無法佔領中原,就能保持在塞北的實力,壓制蒙古崛起,或者有機會滅了蒙古,蒙古無法崛起,那麼……

李洛不敢想了,越想越覺得,《澶淵之盟》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大。

「文先生,你來說說吧。」李洛收回思緒,他希望文天祥說的和他想的差不多。

文天祥道:「回陛下話,臣以為,《澶淵之盟》以錢帛歲幣造就宋遼百年無事,是以之後又有宋夏《慶曆和議》。」

「《澶淵之盟》乃城下之盟,宋廷名為平等,實為屈事。安有敵軍深入國境,燒殺擄掠,而以錢帛退兵卻不為屈事者焉?而後,改贈為納,若臣侍主,非屈事哉?」

「強盜破門而入,大索財貨,荼毒內庭,乃出金賄之退兵。則其家主,非屈事哉?」

文天祥的第一層意思點明,《澶淵之盟》其實一開始就不平等。別人來到你家裡殺人放火,然後你花錢請他離開,兩人「和好」,還要年年花錢,後來還曾把「贈送」之名改為「納貢」之名,這是平等?

天下焉有事理。

文天祥繼續道:「《澶淵之盟》後,宋廷忘戰去兵,武備廢弛,更以金賄故伎,滋養党項李氏,屈求安邊,以為計售,實無疑於割肉養虎也。致党項起西北而兵不能制,元昊割地而立國,三敗宋軍,遂有西夏。」

李洛很認同文天祥地說道,這和他的觀點一樣。沒錯,西夏的建立,和《澶淵之盟》關係很大。宋朝嘗到了花錢買和平的「甜頭」,導致武備廢弛,更形成了花錢買和平的思維。

這才是最危險的。真的以為花錢就能買和平了。甚至成為數代君臣的集體意識。

然後呢,當西北的李德明李元昊父子野心勃勃的圖謀自立脫宋時,宋廷仍然習慣性的花錢買和平,拿錢滋養李德明父子,導致李德明父子做大。

地地道道的養虎為患。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宋軍完全有能力有機會滅了李德明父子的勢力。只是,他們沒有用兵,反而連年送錢懷柔安撫,希望李氏父子知恩圖報,不要自立。

可以說,李氏父子的運氣太好了,因為他們遇見了《澶淵之盟》後的大宋。

若非如此,無論中原是唐、明、清,甚至是宋初,李氏父子都沒有建立西夏王朝的機會,而是早就被滅了。

可是李氏父子卻硬生生的在大宋眼皮子底下,從一個地方軍閥發展為威震西北的強國。

而且還是在大宋的興盛時期。

西夏拿錢崛起之後,李元昊三次對宋用兵,都是大勝。宋軍以眾擊寡,反而三次大敗。由此可見,宋軍孱弱道什麼地步。

而那時,距離《澶淵之盟》,不到四十年。

不到四十年,宋軍的武備就崩壞到難以收拾的地步。導致小小西夏三番五次咄咄逼人的對宋用兵,吞併了很多原屬宋朝的疆土。

文天祥談到《澶淵之盟》帶來的間隔惡果:

「……若無《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