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恢複中原 第590章 天下有此君父,何其幸也!

沒錯,起碼在東方,大唐就是穿鞋的,而「大元」就是一個沒鞋的光棍,可以肆無忌憚的破壞。

可大唐卻有千般顧慮。蒙元本來就是入侵漢地的異族王朝,他們不會心疼漢人的家園,瓶瓶罐罐全打爛了也再所不惜,大不了騎上馬就走,到西方在白人面前繼續作威作福。

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強盜,行事當然不同。

這讓大唐很被動。

李洛知道,元軍的奴隸運送計畫完成的差不多了,遷都西方的準備工作也差不多了。

此時的元廷,幾乎是輕裝的。他們只要一聲令下,就能帶著漢軍和漢官以及其家屬西遷。

根據情報,蒙元會帶走河東河北遼東三地所有的牲口,運力高達五百萬匹騾馬牛駝,能夠進行完全畜力化的大遷移。

還留在中原的幾十萬蒙古「國族」,下到七八歲的孩童,上到六七十的老者,無論男女人人都會騎馬,跨上馬背就能長途跋涉。

而被蒙元籠絡、已經半胡化、死心塌地跟隨蒙元西遷的二十萬漢奸軍隊(克爾欽軍),也人人都會騎馬行軍。

不會騎馬的,也即是漢奸軍和漢官們的家屬了。可是忽必烈「貼心」的為他們準備了牛車馬車。

唐軍就是想阻止,想追擊,都不容易。

大唐的馬匹相對蒙元還是太少了,怎麼追擊?機動力不行啊。

李洛越想越覺得鬱悶。

哼,一定要拿下漠南漠北,徹底改變中原王朝馬匹不足的問題。我的大唐,要成為第一個真正控制草原的漢家王朝。

很快,趕來朝議的大臣們,就帶著雪花進入大殿,山呼舞蹈。

「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都平身吧。」李洛掃了一眼滿殿的五品以上京官,看到不少人都凍得哆嗦。

「來人,在殿中燃起銀霜炭。幾座爐子都點上。」崔秀寧下令。

如此寒冷的雪夜,一路喝風的趕到空蕩蕩的大殿參加朝議,的確是有些不好受。

唐廷大臣,多是南人,沒有北人耐寒。雖然皇帝都賞賜過狐裘或水獺皮禦寒,可畢竟不是公服和朝服,總不能上朝穿皮裘吧?那不符合輿服禮制。

幾座爐子熊熊燃燒起來,大臣們才覺得暖和了不少。

這個冬天,可真是有些冷啊。陛下皇后,當真是體恤臣子。

李洛覺得,是應該推出一套專門的冬裝朝服了。不然,大臣們寒冬上朝會受凍。

但,這根本不是當務之急。

等到李洛說出當務之急,所有人都驚住了。

如果消息屬實,那是就幾百萬流民南下啊。

幾百萬!

那是什麼概念?

還是在這冰天雪地的寒冬臘月。

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慄。

首先就是防務!

「陛下,臣請立刻北伐,趕在流民南下之前,過河攻打元軍!」

禮部尚書吳鎮樓奏道。

「只有如此,我大唐才能佔據先機,不為蒙元所趁。」

財部尚書也立刻贊同馬上出兵北伐。財部當然不願意國庫因為賑濟幾百萬流民變得空虛。

「不可!」軍師府太尉江鈞立刻反對,「不是漲韃子志氣滅自己威風,此刻北伐,以眼下能調動之兵力,大唐勝算太小,一旦敗了,那就是不可收拾之局!」

「陛下,臣以為,不但不能倉促主動北伐,還要嚴守防線,謹防韃子利用流民南下。還有雍州,尤其是河套和隴右,也要牢牢守住才是。」

果然是太尉,一下子就從軍事上發現了問題所在。

「啟稟陛下。」鴻臚寺卿、一等伯李簽出列,「這麼多流民南下,大唐哪裡能賑濟的過來?又安知元軍姦細不會混在流民之中?此其一。」

「其二。這些河北河東甘涼之民,甘做元廷順民多年,奴性不改,不識好歹。可是眼下卻在被逼無奈之下投奔大唐,哪裡有這麼好的事?以臣所見,乾脆阻擋他們過河。」

「可在南岸設置火器,流民一到,就轟殺之。流民見南下不可為,就只能回去,北方立刻大亂,我大唐就可鼓動他們反元,協助大軍北伐。」

此言一出,頓時引起其他大臣側目。

夠狠啊。

果然這高麗降人,完全不把北方漢人當人啊。

或者說,在這些士族門閥出身的人眼中,草民百姓的生死,根本不值當朝廷付出這麼大代價。

李簽的法子,當然是個可行的法子。起碼從功利性的角度,的確如此。

問題是,大唐不能這麼干,陛下不能這麼干。

用武力阻止北方百姓南下投奔大唐,對他們舉起刀槍,的確能把他們嚇回去,可大義何在?天道何在?

為了節省錢糧,就視數百萬北方漢人為仇寇么?

那不但是大唐永遠洗不清的污點,也是陛下永遠洗不清的污點。

「荒謬至極!」御史大夫龔侃忍無可忍地喝道,「大鴻臚,那是漢家百姓,不是夷狄,更不是草芥!難道為了省事省錢,就不管他們死活么?你未免太過無情了罷!」

李簽夷然不懼地說道:「下官也覺得他們可憐。可那又如何?緊急關頭,需要壯士斷腕,不要怕什麼民心非議,那是沒辦法的事。」

「下官敢問憲台相公,你可知賑濟這數百萬百姓,需要多少錢糧么?下官來幫相公算算。」

李簽是做過高麗宰相的人,是混跡宦海數十年的老政客,論起政治才能,當然要比不到三十的龔侃老道。

「首先,河南江北剛收復不久,明年肯定是沒有多少餘糧的,那就只能從江南幾州運糧。」

「眼下是隆冬臘月,離明年夏麥收割,還有半年。這半年時日,就算喝粥,賑濟五百萬人,加上消耗,起碼要七八百萬石糧食!這還是最少的消耗。」

「而且,帳還不能這麼算。這麼算數目最少,其實還是錯的。」李簽肅然道。

這麼算有什麼不對么?龔侃眉頭一皺,他認為七八百萬石糧賑濟應該夠了。雖然這數目也很巨大,可大唐還是能勉強拿出來的。

李簽繼續侃侃而談:

「明年北伐收復河朔,這幾百萬流民還是要回去的,不然,北方的土地誰來種?北方總不能千里無人煙吧?都成了空地,大唐又如何設置官府,恢複治理?他們要是不回去,難道還要分河南百姓的地么?河南百姓如何肯答應?」

「既然明年他們還要回去,那憲台相公算算,他們還能趕得上開春的農時么?趕不上了。既然開春農時趕不上,明年就沒有糧食收割!」

「所以,他們只能指望後年夏天的麥子。到後年夏天啊,朝廷賑濟他們不是半年,最少應該是一年半才對!」

「那麼,既然指望他們回家鄉恢複生產,就不能再讓他們只喝粥,這樣的話他們沒力氣,生產無法儘快恢複,後年的麥子都不夠他們自己吃了,那就可能要賑濟到洪武七年!要是這麼算,就是兩三年!」

「這還不算。既然一定要把他們送回北方種地,那麼賑濟糧就要運到北方,運輸距離大增,這路途遙遠,路上的消耗就會加大,一前一後,又要多出好幾百萬石賑濟糧食,最少!」

李簽說到這裡,很多大臣都反應過來。

可不是這樣么?

大多數人都想簡單了啊。

原本以為,最多賑濟一年半載,可聽李簽這麼一分析,竟然是一年半最少,甚至要兩三年!路上的消耗,也遠比預想的多的多。因為到時還要運到北方去。

這麼一算,竟然需要幾千萬石糧食賑濟!

這個代價,實在太大太大了。

太嚇人了。

就是李洛,之前也沒有算明白這筆賬。

李簽的話還沒完,「人喝粥可以,可是鹽不能少。五百萬人,兩年要消耗多少鹽呢?將近兩百萬石!雖然大唐鹽政清明,鹽務官營,鹽價遠比宋元便宜,可這些鹽,仍然要幾百萬銀元。」

「生產恢複之前,他們都處處需要朝廷賑濟。除了糧食和鹽,還有取暖,布帛等物,還要居住安置,雜七雜八,能多出很多難以想像的支出,這些亂七八糟的開銷加起來,兩千萬根本打不住。」

「下官算過,要完成五百萬北方百姓的賑濟,朝廷要賑濟最少一年半以上,統共要花費的錢糧,前後大概在八千萬以上!」

八千萬以上!

這個數字,嚇了眾臣一跳。

大唐洪武四年的正常國庫總收入,都沒這麼多。

這麼一算,大唐國庫好不容易積攢的錢糧,會一掃而空。而且明年後年還要勒緊腰帶過苦日子。

李簽還沒說完:「憲台相公,下官這筆賬,絕對不會算錯。只會算少,不會算多。如此大的代價,難道是大唐應該承受的么?」

「所以,下官才主張,乾脆不賑濟,應該用武力阻止流民南下。流民只要南下,就視同元軍,迎頭痛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