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恢複中原 第548章 真是貪心啊

崔秀寧把自己關在寢宮,拿起一支炭筆,一邊思索一邊寫寫畫畫。

她要設計出,大唐版的大數據統計模型。當然,這肯定不能叫大數據,只能算統計年表。

古代當然也有數據統計。但因為方法論的問題,數據真實度非常可疑,而且採樣元素太單一。宏觀上勉強能用,微觀上完全不能用。

這個問題,她和李洛之前都忽略了。大唐成立了很多新部門,卻沒有統計部門。這麼大個國家,沒有專業的統計部門,行嗎?不行。

「數據還是比官員的奏章更可靠。」崔秀寧自言自語的說了一句,像做數學題那樣,開始建立模型。

在調查監測過程中,最令人信服的是採集到的數據,而不是官員的主觀彙報。數據很冰冷,可數據也最能反映客觀問題。很多看似沒有聯繫的不同維度的數據組合在一起,就能看出問題的真相。

這才是真正的以小見大。

前提是,數據不能失真。

崔秀寧當李洛這個「書法家」的老婆已經多年,字比當年漂亮多了。她的筆下,首先出現「縣域」兩個秀麗的字。

沒錯,經過斟酌,她要以縣域為最小地域統計單位。以古代的條件,以縣域為數據採集最小地域單位已經是極限了。

接著,女人的筆下出現1182四個阿拉伯數字,這是大唐所有的縣域數量。

好了,最小數據統計地域定好了。那麼由誰來採集數據?

當然要多方提供,而絕不能讓地方官衙單方面採集。

原則上,專業部門,對口採集專業數據。

比如,某縣一年的新生兒數量,性別比例,這項數據要有司婦寺來負責提供。

田畝變化數據,要有戶部負責採集。

某地糧價等,要有商部負責採集。

如此一來,不同部門採集不同數據,不但便於專業操作,也增加了數據渠道,避免全盤作假。

那麼地方官衙幹什麼呢?評審數據。

朝廷採集到的綜合數據,先以草案的形式下發給郡縣。郡縣官衙覺得數據不對,就可以提出異議。

一旦某個地方的官衙對統計數據提出異議,那麼相關調查就會展開。就這麼追責,誰的責任誰承擔。

特察局幹什麼呢?各地的特務不但提供另一套簡化版的秘密數據以作參考,還要監視數據採集者的行為。

那麼,統計大權由誰來主管呢?當然是準備成立的統計局。

統計局的績效考核只有一個:數據的真實度和有效性。

數據好壞和統計局的考評完全無關,只和數據真假相關。以此為導向,統計局就會監察數據真假,就會派出統計員核查各渠道的統計數據,只要糾正錯誤,就有話語權。

如此一來,統計數據就是多方參與,任何一方作假都很困難。

最後得到的統計數據,會作為分析依據,供統計局研究,及時發現各種問題,為大唐政治服務。

這以上是大概構架。

崔秀寧設計完構架,就開始添加數據採集的元素。

有哪些數據需要採集呢?

有人口、主要物價、出生和死亡率、稅收、就學率、服役率、田畝、人均壽命、食物種類、犯罪率、出家人口、訴訟數量、降水、旱季天數、驛站流動量、林地和漁場數、戲劇演出場次、銅簋舉報次數、人均口糧等等。

最後,崔秀寧一共羅列出四十項數據,涵蓋了民生、吏治、教化、治安、醫療、民意、風氣等多個方面。只要數據在,哪個縣的現狀,立刻清清楚楚。

每年採集一次,每年都要做一個全面的數據分析。

這就是讓整個大唐每年做一個全身體檢,及時了解健康狀況。

比如一個縣,明明降水不少,而且水利數據也不錯,數據顯示沒有天災,可人均口糧少,死亡率高,出生率低,那一定是吏治出了問題。

再比如一個縣,明明就學率不低,可是升級考試錄取人數很低,那一定是教育出了問題。

一個縣青壯人口多,可是服兵役的人數很少,那要麼是吏治有問題,要麼是百姓對官府和朝廷不滿,或者民風不尚武。

要是同一個縣連續兩年的數據差別很大,那就一定有原因。

可以說,只要數據沒有失真,什麼問題都瞞不過皇帝和朝廷。

特察局配合統計局,這才是真正的監測天下!

崔秀寧的目光越來越亮,似乎看到科學統計帶來的美妙前景。

中國古代政治,發展到唐宋已經高度發達,非常精細了。然而,唐宋明清的精細,主要體現在權力制衡和人才選拔上,而對於基層管理設計,卻始終失之粗放。

新的大唐,一定要彌補這塊短板,追求古典化的「信息治理」。

草案這就完了么?

沒有。

崔秀寧必須還要推導一個公式,計算「信息治理」的成本。

首先,是統計局的官員編製,這是要吃國家財政的,這筆賬必須要算算。

嗯,特察局是正二品衙門,等同九部。可問題是,特察局不屬於外廷衙門,而是屬於皇帝內廷衙門,不受政事堂和軍師閣管理,類似於錦衣衛,目前還是小透明,還沒出圈呢,很多官員甚至不知道特察局,只知道信訪司。

那麼統計局呢?設為幾品?

在後世,國家統計局其實是高官(名義上副部)。可是要把統計局提升到二品,和九部並列,就會顯得非常突兀。

可要是設置為正三品,那麼就很難和其他部配合,因為級別上被壓制。

想了想,崔秀寧劃掉統計局的字樣,改為政事堂統計署,正三品,成為政事堂的直屬機構,由宰相兼任統計署令!

再任命一個常務署丞。

那麼,統計司和其他部的區別,就如同後世國務院直屬部門和國務院組成部門(各部)的區別。

如此一來,就能壓制其他九部,也能讓政事堂對數據更加了解,便於行使宰相之權。

崔秀寧對自己這個設置很滿意。接下來就是編製了。

統計署的中央官員不多,二十來個足夠了,拿不了太多工資。拿工資的大頭,是各州郡負責執行的統計特派員。

一個郡起碼要有一個吧?大唐現在有142個郡,那就需要一百多個編製吃皇糧。加上雜七雜八,整個統計署的編製,最少兩百人!

皇后大人有點心疼了。兩百官員啊,人均一年拿七八百銀元工資,那就是十幾萬銀元……咦,不多啊!十幾萬而已。

但是,還有辦公費呢?

每年統計一次,兩百人的衙門,這辦公費怎麼也要十幾萬。

嗯,這加起來就是三十萬了。

其他各部的配合,以及數據真實度監察,也會增加辦公費,這總共……崔秀寧大致算了一下,又要增加二十萬元。

綜合下來,「信息治理」的成本,一年需要五十萬銀元!

每年五十萬!崔秀寧心疼的直皺眉。干不幹?值不值?

崔秀寧拿不定主意,覺得還是等男人回來再說。

但是想了想,女人還是決定……媽蛋,幹了!

反正,以她對男人的了解,李洛是一定會幹的。既然他一定會幹,那麼就不如早干。要等他回來,最少還要一個月。

崔秀寧反覆修改方案,直到三天後,才拿出滿意的終案。

「就這個了。」崔秀寧不再猶豫,當即以攝政皇后的名義,代替皇帝頒發了一道聖旨:成立政事堂統計署。

抽調各部官員,組成統計署領導機構。統計署令由三位宰相共同兼任,統計署丞由一個叫姬長恭的特務出任。

此人當年曾經卧底在福建右丞薩普勒的身邊,獻上買賣流民的計畫。

不光如此,統計署的官員,骨幹多是特務出身,因為大唐沒人比特務更適合干統計,都不需要太多培訓。崔秀寧僅僅把他們集中起來培訓了統計學方法論,就讓他們走馬上任。

政事堂統計署,就這麼掛牌成立了!

……

「皇后陛下,天竺之北的大理國和梁國,都派了使臣來朝,請為藩屬之國,還請求大唐正式冊封!」

這日常朝,禮部尚書吳鎮樓語出驚人的稟奏,「兩人是一起來到,已經安排在驛館。如今,正在宮外候旨。」

外使覲見,這可是重大國事,政事堂無權處置,必須君主處理。

什麼?群臣都是有些驚愕。

大理和蕭梁,請求冊封,自為藩屬?這算什麼事兒啊?

崔秀寧卻早就得到特察局的彙報,她神色平靜地說道:「讓他們進來吧。本宮倒想聽聽,他們有什麼說道。」

原來,唐軍南征數月,連滅四國,已經傳到一海之隔的蕭焱兄妹耳中。兩人驚懼之下,生怕唐軍攻打他們。加上中部和南部的天竺聯軍越來越勢大,這才趕緊遣使來朝,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