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恢複中原 第508章 簡化文字,規範度量衡

三月的春光照進光德殿,大殿內光影斑駁,使得並不宏偉的殿堂顯得很是神聖。

就連光柱中的微塵,也增加了朝堂的鮮活生氣。年輕的皇帝,正坐在寶座上,對滿殿臣子侃侃而談。

「如今,醫道學宮的第一批醫學生已經畢業。這一千多醫學生,全部授予丙等醫士功名,分到各州醫院坐堂實習一年。到明年,再成立各州醫道學堂,抽調他們當醫道教師。五年之內,大唐各縣都要有一所小醫院。」

「此事,關係百姓健康長壽,萬不可馬虎。醫道乃真道分支,和武道匠道同樣重要。醫道學宮要研究創新醫術和新葯,發揚光大華夏醫道,好好培養醫道學生。」

「司醫寺呢?要按制管理各級醫士醫官,升降任免公正嚴明。還要嚴格督導醫院,行使醫療行政大權。」

「大唐皇家醫院是醫院之最。你們要不斷抽調醫士,到各州醫院指點,提高其術,規範其法。太醫堂之太醫御醫,醫道最精湛,也要時常去醫道學宮和皇家醫院授課。」

各醫療部門的主官一起出列道:「臣等謹遵陛下聖旨,必兢兢業業光大我大唐醫道,造福天下。」

李洛問醫道學宮祭酒:「蔡岐,醫道學宮最近可有新發明啊?」

蔡岐有些慚愧的出列稟奏:「回陛下,聽診器有了,很好用,醫士們都很喜歡。只是,只是這是皇后陛下的指點設計,醫道學宮本身並無功勞。」

李洛有些失望,「那體溫計呢?可有進展?青黴素的提純,有進展么?」

蔡岐更是汗顏,「回陛下,臣慚愧。那體溫計交給工部,到現在也沒進展。皇后陛下說,眼下的條件,還做不到。這青黴素的提純,我等暫時也沒有好的辦法。」

李洛懶得再問了。他也沒有生氣。這些事說起來簡單,其實複雜的很。別說一群古人,就是來一群後世理科博士,一時半會也搞不定。

光知道理論有什麼用?

唐主道:「傳旨,下詔修撰《大唐醫典》,財部先撥款給醫道學宮五十萬,用來收錄天下有用的古方藥方,發現新草藥。」

司錄寺的官員立刻當殿記錄《洪武政要》:「三年三月二十五,上升光德殿,言醫道之政,撥款五十萬,下詔修撰《大唐醫典》」

李洛說完,端起龍案上的明前茶喝了一口,清清嗓子,繼續金口玉言。

「天道,變異無常。是以,所謂敬天法祖,便是與時俱進,隨道而變。這也是為何倉頡造字以來,文字之體數變的道理。不然,如今仍然大篆,豈能有楷書?」

天子這番話,群臣頓時明白了。

陛下要變異文字?這……

武將們還好,文臣們卻是都有些著急了。

李洛將他們的表情俱收眼底,不由有些好笑。

「如今文字,美則美矣,古則古矣。天地造化,大道至理,俱在方寸之間。然,筆畫過於繁複,以至於百姓啟蒙難,識字難,實不易於文治教化。而且寫文作賦,公文往來,也殊多不便,耗時廢墨,更不必說。朕決定,簡化文字筆畫。」

天子直截了當的決定簡化文字,乾綱獨斷,並不是在問計群臣,也不是在商量。

李洛決定簡化漢字,也是和崔秀寧反覆商量後的結果。

原本李洛認為,應該天下一統後再簡化文字。可崔秀寧認為,簡化文字眼下就是最好的時機。早推行一天,就早一天有利於普及教育。

文字簡化改革在南方有了成效,北方也可以有參考,更易於接受。

李洛這才決定干這件大事。

翰林院司院使牟巘深吸一口氣,硬著頭皮出列奏道:「不知陛下,如何簡化文字?此事……成則素王之德,遺澤萬世。可萬一不成……」

顯然,這男人對皇帝的簡化漢字之舉,很不放心。

林必舉等人也很關心的豎起耳朵,聽聽皇帝怎麼說。

文臣們,尤其是傳統的讀書人,此時真的怕了。

陛下……可千萬別亂來啊。

李洛摸著小鬍子,呵呵笑道:「此事易爾。便以草書筆畫為參考,簡化楷書,或以意簡化。本就簡單之字,無須簡化。需要簡化者,比如劉字,就可簡化為左文右刀。」

「很多文字,筆畫沒有必要那麼繁複,大可簡而化之。可此事重大,不能貿然行事。簡化之字,必須與原字一脈相承,形義一致,便是良法。」

李洛這麼一說,群臣頓時放心了。

事實上,自古以來,民間對文字就在私自簡化。很多字,少些幾筆更好看,也能看出是什麼字,往往書者就乾脆少寫幾筆。

這不是什麼驚世駭俗,不可接受的事。只不過,朝廷一直沒有提倡罷了。

陛下的簡化之法,並不會將老祖宗的文字變得面目全非,那就能接受。

再說,就算他們不同意又能怎樣?除了乖乖領旨照辦,難道還敢反對,還能反對么?

「陛下此舉,真乃素王之德啊。想必羲皇聞之,也必欣慰之。陛下,翰林院願意擔當簡化文字之責。」牟巘說道。

大唐學宮祭酒黃朝江也趕緊出列,「陛下,大唐學宮願接此任!」

爭奪簡化文字的重任,不止是爭功,還因為害怕李洛親自干。

他們自己干,更放心。

李洛欣然點頭,「就交給翰林院和學宮聯合辦理。今年之內,要完成五千常用文字之簡化。還有,再藉此機會,編輯《洪武字典》,將拼音符號,簡化字收錄進去。」

李洛的計畫,是等到簡化文字完成,就大規模刊印《洪武字典》,普及推廣簡化字。

自古以來的士林,才智之士燦若星辰,難道就沒人想到推廣簡化字嗎?

不可能是他們不懂。多半是因為私心。他們以文臣自矜,目空白丁,壟斷文字以自貴。文字越複雜,會寫字人的越少,他們就越超脫於世。

不是不懂,實不願爾。

可天子必須公心為本。只有真正聰明的君主才知道,君主最大的私心,其實就是公心。

「到明年秋季,所有詔書,公文,教材,皆採用簡化字。」李洛下令。

司錄郎中立刻更加坐直了身子,肅然記載:「……上以文字繁複,不利教化,詔令翰林,學宮簡化之。並編撰《洪武字典》……」

司錄寺記錄《洪武政要》是有原則的。司錄郎中不會發表個人的褒貶看法,而是秉筆直書,記實般的記載天子和百官的政論。

但是,李洛今天瞅准了這個好日子,他的大招還沒有完。

定下文字簡化的大事,天子又開始學起始皇帝的那套。

「大唐志在天下一統,可這大一統,難道僅僅是土地和文字的一統么?始皇帝千古一帝,他不但統一華夏,還統一了字體,還統一了度量衡,功莫大焉。」

「可是如今,世事屢變,這各地度量衡,也不再統一了。大斗小斗,長尺短尺,不盡相同,標準混亂。使得重有缺兩,長有缺寸,不但諸多不便,也方便奸商稅吏盤剝小民。」

「朕,準備重新設定度量衡。工部,要制定度量衡的模母,以為天下標準。還要製造尺子、量斗、秤盤、時鐘,由專賣司售賣天下。」

「民間暫時不可私造尺斗秤。凡徵稅和丈量田畝等事,一律只准使用朝廷標準的尺斗秤。」

李洛喝了一口茶,捋捋小鬍子,「另外,還要重新釐定度量。一天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八個刻度,不夠精細。朕要將一個時辰改為十刻,每刻十分,每分十秒。」

李洛的「分秒」都比後世大。他的一分是後世一分出頭,一秒是後世七秒多。拿到古代,已經很精確了。

等到以後技術進步,再劃分一秒為十息。

古代計時,小單位往往用什麼半炷香,一盞茶,一個呼吸等等描述,很不精準。這當然需要改進。

「長短,分為十毫一厘,十厘一寸,十寸一尺,十尺一丈,百丈一里。」李洛說道,他的毫釐寸尺丈里的長短,和宋元不同,和後世西方標準也不同。

事實上,歷朝歷代這些標準都不盡相同,各地也有差別。就是最穩定的寸,自古以來變化也不小。

「所以,這最短之刻度,便是一毫。毫,便是最初基準。以傳國玉璽四邊之長為基準,定為一尺作為母尺,再用圓規分割為十寸,寸再分割為十厘,一厘再割為十毫。」

傳國玉璽寬三寸有餘,四邊長度大概有後世四十厘米出頭。以此作為一尺,比宋尺長十厘米。李洛搞出的尺寸,比宋朝大些,但毫釐又比後世西方標準小。

但是一里,又和宋朝差不多,都是後世400米出頭(清朝前一里420米,清朝570米,民國500米)。

李洛想要以華夏的度量衡,來作為將來的世界標準。

「還有重量。以傳國玉璽為五斤作為基準,工部做出一斤重的秤砣為母。廢十六兩制,改為每斤十兩,每兩十錢,每錢十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