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恢複中原 第499章 皇后娘娘的一天日常

李洛如今的尊號,已經有八個字:文成武運大仁至聖。

要是再加,那就是最少十個字了。

「臣請加陛下尊號光道廣德四字!」崔牧奏道。

翰林院司院使牟巘出列,也舉起笏板,「臣請加陛下尊號,開天立極!」

大唐學宮(國子監)祭酒黃朝江道:「臣請加法天隆運四字。」

林必舉和楊漢明兩人也都擬出新加的尊號。

如此一來,文臣們紛紛提出名號,沒有人願意甘於人後。

崔秀寧頓時犯了難。

現在已經有好幾個尊號了,選哪個?

兵部侍郎烏圖突然出列,「皇后陛下,我大唐天子御駕親征攻取關中,雖說是道德廣大,可終究是武功,臣是武將,認為還是神武威德四字最妥當。」

「不錯。」都烈也出列贊同,「皇后,陛下是出師大捷,開疆拓土,神武威德最好。」

「不妥!」牟應龍反對,「陛下尊號,已經有文成武運四字,尊號怎麼能重複字型大小呢?」

崔秀寧想了想,覺得開天立極不錯。

「那就開天立極吧,禮部以此四字上尊號,鴻臚寺按禮儀祭告太廟。」崔秀寧金口玉言,裁定了「開天立極」四字。

因為她覺得,李洛做的事,的確就是開天立極。

於是,剛到而立之年的李洛,就成了「開天立極文成武運大仁至聖皇帝」。年僅三十,稱帝一年多,就有了十二字的尊號!

但問題是,李洛光復南國,還收了日國,安南,又收取關中,馬上蒲甘國又要舉國歸唐了,他有這個資格啊。

誰知,駙馬楊漢明再次出列奏道:「臣,請加皇后陛下尊號,昭明!」

林必舉也贊同的舉起笏板,「皇后輔助天子,猶如明月輔弼天日,太陰相濟太陽,是以我大唐國運蒸蒸日上,文治武功大興。皇后陛下昭德明睿,當得起昭明二字!」

群臣紛紛附和,請崔秀寧加尊號「昭明」。

崔秀寧已經有尊號「文成懿德」四字,要是在加「昭明」,那就是六個字了。

「本宮不過代陛下攝政,並無功勞,諸卿之請,本宮不敢承受。此事無需再議。」崔秀寧反對道。

她歷史雖然不好,卻也知道明清皇后的尊號,字數同樣很多。那個葉赫那拉氏,生前竟然不要臉的接受了幾十個字的尊號。

她是真的不好意思接受。

楊漢明堅持道:「皇后陛下,所謂夫貴妻榮,夫婦一體,陰陽相濟,則家國太平。皇后功德,有目共睹,臣民莫不懷德。皇后陛下若是拒絕尊號,恐傷陛下之明矣。」

「正是如此。」林必舉也堅持,「皇后陛下不受,怕是有傷天家之和啊。」

這麼嚴重的么?崔秀寧當然不相信。

牟巘等人也紛紛堅持,請崔秀寧接受尊號。

坐在崔秀寧下首,已經六歲開始懂事的李征,也不甘寂寞的用稚嫩的童音說道:「母后,群臣之請,母后就答應了吧。」

崔秀寧無奈之下,只好勉為其難的答應。要說心中到底高興不高興,那就是她自己知道了。

如此一來,崔秀寧就成了「昭明文成懿德皇后」。凡大祭,大典等隆重場合,表文必須用這六個字,不能簡稱皇后,也不能簡稱文成皇后。

林必舉再次奏道:「蒲甘女王阿耶,已經第三次上表請求歸附,請皇后陛下裁決,是否准奏。」

所謂的三次請求舉國歸唐,當然是個形式。事實上,蒲甘女王阿耶就是個傀儡,蒲甘早就被唐廷控制。

「准奏。」崔秀寧點頭,「陛下的意思,是封阿耶為南安郡主,賜姓李。蒲甘國改為緬州。」

「諾!」林必舉領命。

隨即,翰林院就呈上早就擬定好的詔書,由崔秀寧請來傳國玉璽,用印頒布。

收國之事重大,按照唐國制度,凡重大詔書,必須要用傳國玉璽才能生效。

玉璽一蓋,就意味著從法律上講,蒲甘國(緬甸)不復存在,而大唐又多了緬州,加上新得的雍州,達到十七個州。

禮部尚書吳鎮樓,立刻獻上早就準備好的緬州戶口簿冊,和象徵蒲甘王權的金箔三藏經和翡翠佛珠,翡翠王印。

「皇后陛下,蒲甘各部族三百三十萬人口,已經俱歸大唐了。」

崔秀寧聲音清冷地說道:「按照陛下旨意,全力推行均田令和改土歸流。廢除緬州的繆沙之制,廢除僧侶特權,廢除佛教國教地位,釋放塔奴為平民,廢除緬文,銷毀典籍碑文,賜漢姓,行漢字,易漢冠。」

這些都是李洛的意思,崔秀寧當然不會心慈手軟。

蒲甘國一直保留著繆沙(領主)制度,繆沙們就像華夏當初的門閥,大肆壟斷土地人口。同時僧侶在蒲甘權勢很大,到處都是佛寺。而且佛寺同樣佔有大量土地,掠奪百姓為「塔奴」。

超過三成的人口,不是繆沙的奴隸,就是寺廟的塔奴,過著悲慘的生活。

繆沙和僧侶們過著窮奢極欲的日子,作威作福,壟斷財富和官位。

可以說,蒲甘之前就算沒有亡國,日子也並不比北方漢人好多少。

不過,要是認為蒲甘國落後,那就大錯特錯。

蒲甘國的農業很發達,農作物品種很多,歷代國王也注意興修水利。文化上,蒲甘既受中原影響,也受到天竺影響,也因為佛教昌盛,並不是不開化的野蠻種族。

「敢於抗拒大唐政令者,一律以嚴刑峻法處置。陛下給本宮的信中說的很清楚,殺人肝膽菩薩心腸,大唐為的是緬州百姓,不是繆沙和僧侶。」崔秀寧繼續說道。

這當然是半真半假,將李洛的野心和霸道選擇性的忽略了。不然,毀人文字經典,滅其歷史,強制賜姓,改易漢冠,又怎麼說?

御史中丞李雍奏道:「皇后陛下,緬州善騎者甚多,緬州多天竺馬,卷耳,高大,不下數萬匹。臣奏請招募緬人為騎兵。」

緬人善騎,的確出乎很多朝臣的意料。

其實說起來不奇怪。緬人的主體,是華夏西北南遷的羌人。他們的祖先,乃是地地道道的西北游牧民族,當年一路南遷,也必定帶了馬匹。

再說,蒲甘臨近天竺,天竺德干高原上的馬匹,有很多流入蒲甘。蒲甘不缺馬,軍隊除了象軍,騎兵也不少。

「可。」崔秀寧點頭,「可挑選善騎的緬人五萬,招募為新兵。不過,兵員一定要是大唐新政的受益者。另外,對賜姓漢化有抵觸的人,不能招募為新兵。」

兵部尚書都烈即刻領命。招募新兵,可是兵部的差事。但此事還需要戶部協助。

說完了蒲甘的事,鴻臚寺卿李簽又提到一個重要的事情。

「啟稟皇后。太子殿下今已六歲,臣聽聞,殿下一直是太上皇親自教導。可太上皇年事已高,是否按制,為殿下請大儒授課?」

「還有吳王和長安公主,都虛歲有五,是否也要請大儒授課?」

他不知道,其實太子不光是太上皇在教,皇后也在教,陛下在宮時,也會教。

吳王和長安公主也一樣。

至於更小的皇三子越王李衍,養女襄陽公主李徆,還不到學習的時候。

李簽一提,其他大臣也紛紛建議,是該給太子請老師了。

崔秀寧知道,遲早有大臣有提出來的。

太子乃國本,教育當然是大事。按照規矩,太子早就應該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等老師了。

像唐國這樣,立了太子,卻不任命東宮師父的,古來鮮見。

大臣們奏請給太子請老師,固然是出於公心,可也有私心。

要知道,太子詹事,太子洗馬,太子舍人,都是又清貴又有前途的美缺啊。更別說三師了。

這些官職,只要兼任一個,那就不同了。

所以,滿朝文武早就巴巴的等著太子正式進學,等著正式設立東宮衙門。

但是,崔秀寧和李洛都不願意這麼干。

說句不好聽的,除了她和李洛,誰還能更適合當太子的真正老師?

尤其是那些儒臣,不但喜歡將太子教導成儒家眼中的所謂仁君,還喜歡夾帶私貨。

歷史上儒臣教導的太子,幾個有開疆拓土的進取心?幾個有華夏本位的意識?倒是多數成了保守迂腐之君,便於文臣擺弄。

孩子們的真正老師,只能是她和李洛。當然,經史子集和騎射武技這些,還是要由文臣武將來教導,可最核心的知識和道理,必須要有兩人親自教。

後世的學問,只要不是不符合古代價值觀念的,譬如經濟學,統計學,數學,物理,自然地理,環保,醫療等知識,都要教給他們。

但是,不能涉及到後世的現代思想和普世價值,以及無神論哲學。

他們身處古代,教給他們太超前的思想,絕對會害了他們,甚至會害了大唐。

那些東西,放在古代就是思想烏托邦,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