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大唐再起 第490章 御前軍議,三路北伐!

洪武二年七月二十五,唐廷大內御前軍議。

御前軍議是制度化的唐廷最高軍事會議,由天子親自主持。

按照唐國制度,軍令部門是軍師府,軍政部門是兵部。但參加御前軍議的除了軍師府太尉和兵部堂官之外,還有政事堂三相公。

今日的御前軍議,有文天祥、陳淑楨、江鈞三位軍師府太尉,林必舉、楊漢明、崔牧三位政事堂宰執,以及兵部尚書都烈、侍郎烏圖。

加上李洛和崔秀寧,共十人。

「要想恢複中原,必須先恢複關中。要想恢複關中,必先恢複漢中。」這是李洛對軍師府的幾個太尉說過的話。

這句話,文天祥是格外贊成的。

為何要先恢複關中?

因為北方之地,唯有關中真正可守!

如果先渡江恢複江北河南,那麼如何對付元軍在江北的騎兵重兵集團?

北方元軍和被消滅的南方元軍,其實是兩個概念。

南方元軍以漢奸軍為主,土司蠻兵為輔,蒙古色目騎兵最少。元廷在南方損失了七十萬大軍,看似元氣大傷,可損失的主要是漢奸軍,土司軍,蒲甘僕從軍,以及大理軍和吐蕃軍,遼東部族軍。

而作為元軍核心主力的蒙古色目騎兵,損失不過數萬人。

可唐軍的主要傷亡,就是這數萬蒙古色目騎兵造成的。

但北方呢?還有好幾十萬蒙古色目騎兵。

尤其是元廷統一大蒙古國後,蒙古色目騎兵超過七十萬,光在中國北方就有四十萬精騎。

匈奴帝國和禿厥帝國,都曾擁有幾十萬騎兵,和強盛的漢唐鏖戰百年。而蒙元顯然比匈奴和禿厥更強大。

唐軍如今已經有六萬火器兵,九萬騎兵,其中降唐的一萬蒙古色目騎兵,還駐紮在瀛州,李洛還不放心讓他們和元軍作戰。

本土不能一點騎兵不留吧?能用來北伐作戰的騎兵,最多七萬人。就這七萬能用來北伐的騎兵,騎射還比不過元軍騎兵。

六萬火器兵,能用來北伐的,也不過五萬人。

除此之外就是傳統步兵和水師。水師不能上岸作戰,步兵還要留十五萬兵馬鎮守本土十五州。

也就是說,唐軍北伐的最大兵力是四十多萬,只有北方元軍的一半。

而用來克制元軍騎兵重兵集團的,只能是五萬火器兵。就這幾萬火器兵,已經消耗了唐國所有的火藥產能。

尤其是硝的來源和提純,太限制產量了。

事實上,南方大戰結束這麼久了,可唐軍積累的火藥,仍然不到兩百萬斤,平均每個火器兵三十斤葯。

一個兵三十斤葯什麼概念?

最多作戰幾個月火藥就會告罄!

而且火器兵對於後勤的依賴太大,移動速度太慢。在騎兵佔優勢的北方平原,與規模巨大,機動快捷的元軍騎兵作戰,風險真的太大了。

元軍吃了那麼多次火器的虧,不可能再傻乎乎的用騎兵衝鋒了。那麼火器兵的戰果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好,作戰難度會成倍增加。

倘若元軍騎兵採用騷擾和封鎖的戰術,以步軍為主的唐軍在平原地帶能耗多久?

不分兵,移動速度更慢,顧頭不顧尾,而且很難完成戰術戰略計畫。可一旦分兵,就會被擁有機動優勢和地利的元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所以,在沒有明顯軍事優勢的情況下恢複江北,很難守得住。就算打下來,也無法建立穩固的地方政權。

就算元軍打不過,還不能跑嗎?你今天設置的一個郡縣,說不定明天就被來去如風的元軍騎兵回來幹掉。

怎麼破?

朱元璋之所以光明正大的渡江北伐,是因為當時明軍擁有大量騎兵,相比元末騎射生疏的腐朽軍隊已經擁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當時的元軍還自相殘殺,不顧明軍北伐仍然窩裡斗。

李洛憑什麼敢這麼干?

就算唐軍打的順利,西域的元軍也會源源不斷的抽調過來,元軍也可驅使更多的漢人當炮灰,消耗唐軍的火藥。

一旦陷入江北平原的泥潭,來一次大敗,新生的唐國就可能萬劫不復。

風險太大,他不敢賭。

所以,只能先恢複關中。

關中表裡山河,金城千里,擁有潼關、武關、大散關、蕭關四大險關,故稱關中。

關中自古以來就是以高屋建瓴之態,易守難攻之勢,虎視天下,布武四方,周秦漢隋唐以此為基,遂成霸業。

打下關中,控制四關,利用關中的地形,立刻就能打破僵局,盤活滿盤棋!而且,關中漢人善騎者多,還有大量牧場,拿下關中,就能組建十萬騎兵!

如今,關中四大關,除了武關在唐軍之手,其他三關都在元軍之手。加上元廷在關中布置十幾萬大軍,要想攻下關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尤其是漢中和大散關在元軍手中,以南攻北的圖謀關中,地利上實在太吃虧了,哪怕以數倍兵力優勢,也難以佔到便宜。

所謂金城之險,可不是說說的。

漢中本來是川蜀的一部分,可忽必烈佔領中原後,敏銳的發現了漢中的重要,就故意把漢中劃給了陝西,使得陝西更是固若金湯。

現在漢中和大散關都在元軍手裡,只能智取。

「梓童,你來說說元廷的最新情勢。」李洛對崔秀寧說道。

崔秀寧打開一個冊子,對眾人說道:

「元廷北方治下,戶部統計的農牧戶人口(主要納稅人口)四百八十餘萬。諸色戶籍人口五十餘萬。官奴和投下私奴八百三十餘萬,軍戶人口三百六十餘萬,流民估計在四百萬到五百萬,不算遼東諸部,元廷北方共有人口大約兩千兩百萬。」

崔秀寧說到這裡,眾人臉色都有些難看了。

蒙元沒有佔領北方時,北方有五千多萬人口。現在才兩千萬出頭,就這還包括了蒙古色目人。這麼說來,北方漢人包括流民奴隸不到兩千萬了。

損失了三四千萬人口!減少大半!

更可笑的是,戶部的納稅農戶人口,只有四百多萬!而戶部不作為納稅人口統計的奴隸卻有八百多萬!流民也有四五百萬!

這算什麼事?

可納稅的「自由民」只有四百多萬,是不是意味著元廷的收入很少呢?

非也。

恰恰相反。元廷的收入不但不少,而且很多!

這就是元朝的特別之處。

因為,那麼多奴隸,也是有產出的,而且他們的產出,絕大部分要上繳。奴隸做牛做馬的勞碌,想偷懶是不可能的事,產出能少得了?

只是,不作為朝廷戶部的正稅罷了。

崔秀寧繼續說道:「原四大汗國領地,大概有人口三千二百萬。這是元廷戶部最新統計的數目,未必準確。這些人口,絕大多數是色目人,少數是蒙古人。」

「加上高麗四百萬,遼東四大兀魯斯兩百多萬,元廷控制的人口數量,當在六千萬左右。」

六千萬,比起唐國如今十五州的七千萬要少。而且元廷的六千萬人口,原四大汗國還佔了大半,還包括了高麗人。

起碼人口上,唐國佔據明顯優勢了。

「兵力上,元廷還能調動一百四十萬大軍。不過,有三十萬騎兵在原四大汗國。北方兵馬八十萬,高麗兵十萬,遼東四大兀魯斯還有二十萬。」

「我軍暫時不用管西方元軍,遼東軍和高麗軍,只管北方元廷直接掌握下的八十萬大軍就成。」

「這八十萬人,蒙古騎兵十五萬,色目騎兵二十六萬,克爾欽軍(西北河北漢軍)十四萬,哲里木軍(河南齊魯漢軍)十七萬,新漢軍九萬。」

「關中本來元軍不多,可近期元廷一直在增兵關中,如今關中已經有元軍十五萬。蒙古色目騎兵七萬,克爾欽軍五萬,哲里木軍三萬。越拖下去,關中的元軍就越多。」

崔秀寧說完,總結道:「總之,關中不好打,但打下來能守得住。江北也不好打,打下來也站不穩。」

李洛道:「打關中,是大略所在,無需再議。你們說說,如何隱瞞元廷?」

「在長江和沿海虛張聲勢,做出渡江或登陸姿態,朕認為很難瞞得過元廷。」

從元廷一直持續增兵關中就知道,忽必烈很清楚李洛的戰略目標,也知道唐軍的軟肋。

文天祥道:「那就真渡江,真登陸!乾脆不要虛張聲勢,兵分三路真刀真槍的北伐!」

「等到關中到手,另外兩路再撤回來。不過,這雖然是陽謀,損失卻很大。」

陳淑楨和江鈞也認為,真渡江,真登陸。

其實李洛也是這麼想的。只是拿不定注意。很明顯,這個打法會增加很多傷亡。

而且,另外兩路還可能失敗。

可是,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辦法能拖住元軍增援關中了。

李洛見幾個太尉都這麼說,也咬牙拿定了主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