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大唐再起 第476章 「聖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

二十九歲的李洛做了大唐天子,南國百姓思安久矣,皇恩浩蕩之下,人人額手稱慶。文武百官加官晉爵,也都各大歡喜。

可是登基僅僅一天的洪武皇帝,第二天竟然下了一道奇怪的聖旨。

是大封嬪妃的聖旨。

新皇登基,廣選美女大封嬪妃本是例行常事,原本毫不奇怪。可聖天子這道聖旨,當真令天下臣民驚愕不已。

「奉天承運曰皇帝!詔曰:古來天子以後宮陰陽相濟,而風調雨順,社稷穩固也。故天子禮制,以八十一命婦充實後宮,自皇后之下,有妃若干……乃古禮也,朕當效之。」

「故,封春日之蘭為庄妃,封秋日之菊為雅妃,封冬日之梅為潔妃,封夏日之竹為清妃,封清明之雨為潤妃,封中秋之月為圓妃,封端午之艾為康妃,封新年之雪為瑞妃。」

「此乃朕之八妃也,位皇后下,秩同親王。願天下婦女,庄雅清潔,圓潤康瑞。則大唐陰陽濟也。而天下家室興旺,子嗣繁衍,盛世有望也……」

聖天子願天下婦女,庄雅清潔,圓潤康瑞!

唐國公開頒布的大詔,都是傳到鄉村公所一級,天下咸知。

此詔一下,不知道感動了多少女子。古往今來,從來沒聽說皇帝下這種詔書的。

而在官場,就是再遲鈍的人,都知道聖上的意思了。

尤其是那些文臣,立刻就分析出來。

封八種事物為妃,煞有其事的充實後宮,看似標新立異,不合禮法,可其實大有講究。

聖上有三層意思。一是他藉助封八種事物為妃,擺明態度:朕已經主動納妃了,你們就不要上奏多事了。

這說明,陛下絕無納妃之意。誰要再多事,那就是拂逆聖意了。

誰敢這麼干?

別看唐王和大唐天子前後都是一個人,可陛下一稱帝,威壓立刻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語,在臣子眼中也更加高高在上,遙不可及。

這就是天子之威。沒人敢抗拒。

第二層意思,就是勉勵天下女子,希望她們庄雅清潔,圓潤康瑞。這其實是一種保護,表示對女子的重視。也暗示男子不要作踐女子,要讓她們庄雅清潔,圓潤康瑞。乃是移風易俗也。

結合聖上之前禁殺嬰兒和獎勵生女的政令,可見陛下對女子很是關照。陛下認為,天下男多女少,女子太過卑微,導致陰陽失調,大礙盛世。

第三層意思,就是彰顯華夏物德之美,從此這梅蘭竹菊等物就更有涵義,一出八個典故,起碼用來寫詩作詞,詠物抒懷就多了不少辭藻。

比如,在此之前,寫一句「麥苗青青陌上栽,不知瑞妃何時來。」肯定是狗屁不通。可是從今以後,這樣的詩就沒人敢說錯了,傻子都知道詩人說的是希望瑞雪兆豐年。

帝王之心,當真是深謀遠慮。一道奇怪的詔書,就能收到這種效果啊。

這流傳後世,也是一個佳話了。

至於極少數準備大著膽子奏請納妃,以邀幸進的人,也只能失望了。

這種人,並不是海東老人,更不是崔秀寧和李洛的學生,而是極少數留用的原元廷和三國的人才,以及後來投奔唐廷的士人。

比如因為李洛稱帝升為鄉侯的李簽,就準備上奏李洛納妃。他進入唐廷做官不久,對崔秀寧不熟悉,而且在他看來,天子只有一個女人,實在不合禮制。

這種世家出身的人,最在意的就是所謂『禮制』。

可這道旨意一下,李簽哪裡還敢?

事實上,李洛的聖旨等於是救了這些人的仕途。要是他們真上奏了,崔秀寧一定會讓他們丟官罷職。

甚至根本不需要崔秀寧自己出手,她的學生就能主動把他們的官位搞掉。

「後黨」可都在盯著他們呢。

大唐帝後一體,伉儷情深,當然不存在所謂的「後黨」。可絕大多數都知道,皇后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

話說李洛做了天子,消息傳到武當山,喜得紫霄宮一個道長拊掌大笑,「好了好了!唐王做了天子,天下太平可期了!」

一個小道士道:「師尊,我們數年不出山,不問世事,為何師尊似乎知道天子來歷?」

那道長笑道:「為師在元廷為官時,和這位洪武帝頗有淵源。此人是隴西人氏,李唐後裔,不想今日果真成了正果,續了他李家的江山。」

「你們不知,這位得窺天機,是個大有福報之人,為師數年前,就看出他有帝王之氣。難得的是他崇道,以道君化身老子為祖,這人間大道又要昌盛了!」

道長說完,即刻吩咐弟子收拾行囊,準備出山,去拜見大唐天子這位故人。

越州(浙江)吳興,山林間的錢家宅院內,一個中年士子畫完一副《洗馬圖》,說道:「裝裱起來,老夫要帶走。」

被吩咐的青年士子問道:「父親大人將往何處去?」

「去江陵。」中年士子回答,放下畫筆,看著窗外的山色秋光,神色恬然中大有舒展之意。

「大人為何忽的要去江陵?」青年士子似乎猜到了什麼。

中年士子站在窗前,負手撫須說道:「聖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

此人就是吳興八俊之首的錢選。吳興八俊之一的趙孟頫投元入仕後,錢選很是不屑,與趙孟頫絕交,數次拒絕徵辟,絕不入仕元廷。

可他是宋朝進士出身,怎麼可能沒有政治抱負?怎麼可能不想做官?只是不想做元廷的官罷了。

趙良鈐起兵在廣州恢複宋廷後,他曾去投奔過,任梅州知府。可是很快就發現,小朝廷主政的還是那些不務實事的貨色,和當年如出一轍,根本沒有汲取教訓。

錢選猜測小朝廷必不長久,心灰意冷之下辭官北歸,隱居田園,優遊林下,以五柳先生自況。

其時,李洛已經佔據江南,自稱唐王。種種舉措大得百姓民心,有一統南國的實力,可錢選並沒有投唐。

原因很簡單,他是均田令的利益受損者,他是士紳大戶。

錢家雖然不是豪強劣紳,並沒有橫行鄉里魚肉百姓,可也是妥妥的大田主,不是那種耕讀傳家的寒士。

所謂寒士之家,一般也就是幾十畝甚至十幾畝土地,靠著耕讀立業,並沒有完全脫產。

可錢家有良田數千畝,佃農上百戶。均田令一下,錢家被沒收九成田產!

這還是錢選乖乖配合了。要是不配合甚至舉兵頑抗的,比如吳興第一豪族沈家,早就身死族滅,族人最好的結局就是為奴。

按照唐國的《均田令》,大戶人家,最多只能保留三百畝田地,除非你有爵位有封田。不然,就算當了宰相,沒有爵位在身也不能超過三百畝。

這麼算,他幾千畝田,最後只剩下三百畝,可不就是被沒收九成?

所以,利益受到如此損害,錢選當然不會投奔唐廷。

很多士紳在唐軍的武力下屈服,從大地主變成小地主,心中深恨唐廷,深恨李洛,不少人發誓永不仕唐。

但錢選此人終究格局不俗。他雖然心疼家族損失巨大,卻也知道站在天下的角度,這是正確的,是救世良方,是變法驚雷。

李洛敢冒著得罪天下士紳的風險這麼干,那是為了黎民百姓,乃是堯舜之舉。

自高宗南渡以來,權貴豪強兼并土地之風越演越烈,最後導致小民紛紛失地淪為佃農,竟然達到十農九佃的地步。

不光是良田沃土,就是山林水澤,也都被兼并霸佔。以至於小民門前明明是山林,卻要繞遠道去外地砍柴,在門前的湖泊河流種植菱藕,都要向湖主河主交租。

以至於朝廷入不敷出,小民生計艱難。賈似道推行公田法改革時弊,也全都走了樣。

元廷佔了南方,局勢更加惡化,小民連佃農都難做了,竟是淪為農奴。

以錢選的眼界,他知道土地兼并已經到了非推倒重來不足以解決的地步。要不然,數十年之內,必有黃巾黃巢之流,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這也是錢選為何認為「聖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的原因。

像錢選這樣出身大戶,利益受損,卻因為心懷天下而決定入唐的開明士大夫,民間還有不少。

這些人和錢選一樣,經過思考和觀望之後,紛紛動身前往江陵。

別說南方,就是北方士子,想要南下投唐的也大有人才。奈何身在元統區,無法南來。

……

江陵唐宮,光政殿。

今日是逢三一次的常朝。光政殿內,身穿常服的朝臣,正在山呼朝拜。

「聖上金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句話,已經成為寫進位度的朝賀之辭。按照規矩,朝臣奏章,必須稱呼「皇帝陛下」。朝堂之上,可以稱呼陛下或聖上。

大唐並不避諱,洛字寧字都可以用。可要是私下對皇帝皇后直呼其名,或者直書帝後全名,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