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大唐再起 第422章 蕭焱的圖謀……知是故人來

崔秀寧道:「企圖搞破壞的是元廷餘孽,漏網之魚。他們煽動一些城市的商人,囤積居奇,拒收紙鈔,推波助瀾,使得城中物價要上天了。他們想讓百姓起來造我們的反。人已經在抓了,軍警憲特都在搜捕。」

李洛根本不會問這些人的下場,因為落到特務和憲兵手裡,他們的命運已不可問。

「物價飛漲,紙鈔擦屁股都嫌硬,這也是個機遇!先把銀行幹起來。用銀行回收百姓手中的交鈔,兌換銀元和銅錢。」李洛咬牙說道。

他不能心疼銀子,必須這麼干!

通過在整個東南鎮壓大地主大豪強,再沒收元廷的官銀,李洛獲得了八千多萬兩白銀。加上他在安南,占婆,日國得到白銀,唐廷掌握的白銀接近一億兩!

可以說,整個後世東亞三分之一的白銀,掌握在唐廷手裡。

問題是,硬通貨只是貨幣媒介,本身並不是物質財富啊。作為東南三千多萬百姓的大王,李洛只能輸出白銀重建貨幣信用。

崔秀寧有點心疼的皺眉,「那麼多銀子,用來兌換成了快成廢紙的紙鈔,我們真是虧大了啊。但我知道現在不是自私的時候,誰叫銀子在我們手裡呢。心疼啊!」

東南的紙鈔為何貶值的這麼快這麼徹底?

原因還是在李洛這。

原本,元廷此時的交鈔雖然因為濫發貶值,可仍然是主要流通貨幣。通脹雖然厲害,卻還沒有崩潰。

所以元廷的濫發不是第一原因。

戰亂對紙鈔的影響雖然很大,也是通脹的重要原因,卻同樣不是第一原因。

不然,看看南邊的宋國和西邊的梁國統治區,同樣經歷過戰亂,為何紙鈔還沒有崩潰,偏偏是治理最好,統治力最強的唐國,反而紙鈔接近崩潰了?

第一原因就是:絕大多數白銀都被李洛收走了。

李洛沒收復東南前,世面上的流通貨幣,有兩成是白銀。而且元廷規定白銀和紙鈔可以兌換。也就是說,白銀實際上成了紙鈔的信用基石。

可李洛起兵後,沒收的沒收,鎮反的鎮反,抄家的抄家,絕大部分白銀集中在李洛手裡,這使得民間的白銀減少了八成,世面上幾乎沒有白銀流通了。

那麼,紙鈔就無法兌換白銀了,從而開始崩潰。好在還有銅錢作為支撐,沒有徹底崩潰。

李洛客觀上成了掠奪民財的人。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崔秀寧拿起一份特察局提供的市場材料,「什麼鬼,這度牒倒成了貨幣,真是瘋了。」

李洛道:「所以咱們一定要把貨幣改革做好。廢除一切紙鈔,實行銀本位。時機不成熟,準備不充分,就不能發行我們自己的紙鈔。」

宋元紙鈔發行的初衷,一是彌補金屬貨幣的不足,二是合法的掠奪民財。至於方便交易的考量……對不起,朝廷真沒想過。

此時的紙鈔已經廢除南宋會子、度牒、關子、官告,用的是蒙元發行的中統鈔和度牒。這些紙鈔佔了六成以上的貨幣流通。

尤其神奇的是僧人度牒,竟然在紙鈔中佔據了兩成的流通份額,當真是一大奇觀!

說起來,這個奇觀不是宋元的首創。最開始用度牒做貨幣的,竟然是唐朝。

唐朝安史之亂時,玄宗為了軍費,僅僅在太原一地就通過售賣僧人度牒,籌措到一百萬貫銅錢。

於是,各地藩鎮爭相模仿,利用掌握髮放度牒的職權,大肆售賣度牒牟利。徐州節度使還「揮淚大甩賣」,只要交兩貫銅錢,就能得到度牒,成為僧籍。

於是,度牒開始成為一種變像的紙幣,可以轉讓,可以交易。

為何度牒這麼吃香?因為度牒可以免稅,免徭役。所以,政府售賣度牒,其實就是售賣特權。

真是有才啊。

有了度牒,那不好意思,施主啊,老衲可是僧人哦,就不用繳稅,不用服勞役了。除此之外,老衲還可以化緣,還可以建個寺廟收香火錢哦。

你說什麼?老衲沒有剃度沒有出家?那重要麼?重要的是,老衲有度牒啊,朝廷都認我是僧人,你不認?

到了北宋,度牒的「面值」更高,一張度牒的價格,竟然高達上千貫,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額貨幣,商人大宗交易,幾張度牒就搞定,就問你服不服。

所以,北宋的僧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當的。想《水滸》中魯智深這樣的僧人沒有度牒,那是不被承認的「野和尚」,抓到要刺配三千里的。

宋朝還多次出現「殺僧奪牒」的大案。《涑水記聞》中就有記載,有人和僧人同行,看見度牒起了殺心。他幹掉僧人,搶走度牒,自己成了「僧人」。

宋代大部分時期,度牒的信譽都很好,遠比交子和會子堅挺,因為朝廷對出家人數量的控制,不可能太放鬆。

蘇軾當杭州知府,為了籌措經費修建蘇堤,就上奏朝廷,要求朝廷批給他一萬道度牒。文天祥曾用度牒招兵買馬,從元廷手中短暫收復了江西。

這玩意充當貨幣一直到乾隆時期,前後長達一千年。

一千年啊,不服都不行。

沒有哪種古代紙幣,像度牒這樣堅挺了。

為何到了乾隆就被禁絕了呢?因為乾隆認為,以度牒令人假託僧尼,敗壞風俗,有傷教化。

問題是乾隆可以蠻不講理的不認,可李洛和崔秀寧不能不認啊。

畢竟度牒事實上成為民間廣泛流通的貨幣資產,絕大部分度牒都在百姓手裡,只有少數在真正的僧人手裡。你一道政令禁絕,那很多人就會傾家蕩產,小兩口還不被罵死?

所以小兩口必須捏著鼻子認了。

李洛伸出一個指頭,「度牒不能不認,但除了真正的僧人,所有人的度牒必須限期兌換銀元銅錢,不許再持有度牒。」

又伸出第二個指頭,「所有可以兌換的度牒,必須是兩江和福建的度牒,唐國以外的度牒一概不認。」

崔秀寧點頭,「這是當然。那兌換價格呢?估計唐國民間所有的度牒有好幾十萬道。價格高了,我們划不來。價格低了,持有度牒的百姓也會損失很大。」

李洛道:「你掌握的資料最多,依你看,價格怎麼定合適?」

崔秀寧似乎早有草案,不假思索的回答:「一張度牒兌換銀元二十元,是個比較公平的價格,我們和持有人都不算吃虧。至於元廷發行的中統鈔,就以半年前的價格兌換最公平,五貫鈔,兌換一塊銀元。」

「我大概算了一下,兌換度牒,需要銀元一千二百萬到一千八百萬元。兌換中統鈔,需要三千五百萬到六千萬元。我們要花費的銀元,下限是四千多萬,上限是七八千萬,取一個中間值,大概是六千萬元上下。」

「還好。」李洛鬆了口氣,「我們現在有九千多萬兩白銀儲備,可以鑄造銀元一億二千萬元,無償放出去六千萬,那麼國庫還有六千萬元。」

「不對,不是無償放出。我們收回來的中統鈔,可以去蒙元,日國,安南,高麗去花啊。哈哈!」

為何不提趙宋和蕭梁?

因為根據情報,趙宋和蕭梁也要開始折騰貨幣了。不過他們沒有像李洛這樣在轄區抄家滅族,他們對大地主大豪強比較溫和,導致金銀不足,所以他們只能發行自己的紙幣,不能像李洛這麼土豪的搞銀本位。

廣州小朝廷還是要發行會子,而蕭梁則是打算髮行「糧鈔」,以糧食為準備金和衡量基準,可以兌換糧食。

很顯然,蕭梁打算推行的「糧鈔」因為和糧食捆綁在一起,也算是硬通貨了。要是操作的好,不失為一種不錯的紙鈔,甚至可以比李洛的銀元更為堅挺。

可李洛不相信梁國能成功操刀「糧鈔」。因為,梁國沒有大量的糧食作為發行糧鈔的準備金。

如果梁國各地的糧倉是空的,那麼糧鈔隨時隨地兌換定額糧食的功能就會喪失。不能兌換糧食的糧鈔,同樣會成為廢紙。

而且據特務回報,蕭隱一方面沒有能力兌換回收中統鈔和度牒,一方面也不敢不認百姓手中的中統鈔和元朝度牒,他只能採取低價兌換的辦法。如此一來,就是掠奪民財了。

趙宋更奇葩。打算直接大量發行紙鈔,兌換中統鈔和元朝度牒,不以貴金屬為準備金,也不以糧食為準備金,純粹就是紙,完全靠官方信用背書。

這就是老趙家的傳統了:濫發紙鈔。

崔秀寧搖頭道:「你算的不對。鑄造銀元是需要成本的。九千多萬兩白銀,是能造出一億二千萬銀元,但鑄造成本有兩三百萬元,這筆錢要扣除掉。」

「這是小錢!」李洛豪氣的一揮手,「咱把海東銀行的儲備人才調過來,先成立大唐皇家銀行。鑄造,發行,兌換銀元的事,全部交給銀行來干。就任命銀行司的司行使崔憲,為大唐皇家銀行的行長。」

銀行一運作起來,財政和稅收就好操作了。起碼,地方官吏再也沒有機會收火耗。

「好。銀元的水力衝壓鑄造技術已經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