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大唐再起 第392章 若君上不王,則奈天下蒼生何!

進位唐王?

李洛看了文天祥一眼,心中有數,說道:「文先生,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他相信,文天祥的回答一定不會讓他失望。

文天祥朗聲說道:「回君上話,微臣以為,如今足以稱王,也該稱王收攬天下人心,鼓舞漢家士氣。倘若遲遲不稱王,天下人會誤解君上有降元投機之心。甚至,將唐國公和越國公混為一談!」

李洛聞言微微一笑,他知道文天祥必有後話。

果然文天祥繼續道:「但,不能眼下就稱王!倒不是顧慮元廷攻打,因為君上稱不稱王,元廷都不會放過我唐。可若眼下稱王,有這件大事牽扯,那練兵和清鄉兩件要務,勢必會受到影響。」

「是以微臣以為。君上稱王,箭在弦上。但需要再等一段時日,應該在徹底穩固江南,打敗元軍圍攻之後,再進位唐王。如此一來,既不耽誤練兵清鄉,又能從容準備籌辦,還更能彰顯我唐威儀,天命眷顧。」

李洛聽得不住頷首,他和文氏當真是君臣相契,文氏之言,也是他的意思。

所謂「緩稱王,廣積糧」當然有道理,但如果李洛照搬這套,那就是刻舟求劍,自尋死路。

現在不是元末群雄割據時期。那時元廷已經實力大降,只能誰出頭打誰,勉強維持朝廷體面,你不出頭,朝廷就裝作看不見。

可眼下元廷實力這麼強大,蕭隱等幾家義軍眼看就撐不住了,李洛就是不稱王,元廷一樣很快會堅決鎮壓,絕對不會因為李洛不稱王,就放一馬或者緩一緩。

李洛這樣的「叛臣」,比義軍更讓元廷痛恨,會因為他「低調」就手下留情?

扯淡。

在這種情況下,稱王反而會招攬人心,提振士氣,讓百姓看到唐王大旗和元廷分庭抗禮,看到李洛敢於爭天下。

倘若不稱王,那就是……你連王都不敢稱,莫不是想招安?心懷僥倖?不敢和蒙元撕破臉,還給自己留退路,企圖再當越國公么?

這樣,不但民心沒了,就是唐軍軍心,也會大受影響。而元軍和反唐勢力會更加驕狂。

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再要拒絕稱王,那真會影響大局,不是開玩笑。

當然,眼下就稱王,時機也不好。文天祥說的時間點,就是最佳方案了。

鄭思肖說道:「君上,微臣以為,就定下一個吉日。七月九日,大吉。今日是五月初七,還有兩月光景,正適合不過。」

李洛作為君主,當然不會立刻答應文天祥和鄭思肖,而是肅然說道:「王,名器也,人主亦當重之,豈能擅自枉加。此事,容後再議。」

所謂容後再議,就是同意了,不反對。那麼兩個月後進位唐王,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文天祥看到李洛同意,就很正式的說出一番話:「君上明睿沉毅,氣宇恢弘,壁立千仞,直上萬尋,嗣南陽之光武,追西岐之周文,高謀遠鑒,卓絕當世,巍巍乎王道也!」

「君上王之,則順天應命,太平有期,黎民有望。君上不王,則奈天下蒼生何!」

李洛端坐斂容道:「殷殷其言,寡人具之。」還是沒有明確答應,但意思已經不言自明。

文天祥也再次施禮道:「君上察納雅言,大善。」

林必舉,鄭思肖等文臣也一起行禮,鄭重說道:「君上察納雅言,大善!」

這也是勸進的一個程序了,君臣上下先建立默契,再過一段日子,就是一勸一辭,再勸再辭,最後才會「勉為其難」的接受,正式稱王。

武將們雖然沒聽到李洛說同意,但也知道什麼意思,一個個也都是神色振奮。

兩個月而已,他們完全等得及。

酒過三巡,忽然又是一聲驚雷,醞釀了很久的大雨,終於爆發了。

「嘩啦啦——」

「轟隆——」

傾盆大雨狂瀉而下,遠山頓時被大雨遮掩,錢塘江上白水茫茫,不見牛馬。整個望江樓都是水氣森森,侍女們的衣袂都被吹起。

好一場大雨!

看到如此大雨,而又無淋漓之苦,眾人都覺得心清氣爽。

李洛忽然有了一些文思,稍加醞釀,就開口吟道:

「大雨落錢塘,天水茫茫,望江樓上放眼量。浩蕩風雲八萬里,知向何方?」

「往事溯流光,青史蒼蒼,當年射潮有吳王。趙家天子今不在,看我大唐。」

這首《浪淘沙》一出,崔秀寧固然心中好笑,而將領們都覺得君上這詩恢弘大氣,不同凡俗,當真妙的很。

「君上做得好詩!」

「好詩!妙哉!趙家天子今不在,看我大唐!」

將領們紛紛喝彩稱讚,都不是故意拍馬屁,而是真的覺得好。君上就是有才氣啊。

李洛一頭黑線。我尼瑪……這不是詩,是詞!但真要說是詩,其實也不算錯。

文天祥等文臣,雖然也稱讚「好詞」,但多少有點言不由衷。在他們看來,這首《浪淘沙》,實在是過於直白,雖然用了典,卻缺了幽思婉轉之妙。意境,終究差了些。

不過,要說這首詞是下品,卻也不對。尤其是對君主來說,此詞恢弘寥廓,志趣高遠,帝王之氣噴薄而出,以勢取勝,雖無雅趣,卻有真意,也算中上之作了。

至於為何崔秀寧心中好笑,那就不為外人所知了。

而作為掌書記的馬致遠,立刻錄下這首詞,標註為:四年五月初七,君上與群臣宴於宋宮望江樓,恰逢大雨,即興而作。

但這個對詩詞上心的男人,很快又犯了難,他只好站起來問道:「敢問君上,這《浪淘沙》詞名為何?」

嗯?李洛聞言一愣,稍加思索便道:「就叫望江樓觀雨吧。」

於是,馬致遠鄭重錄下:浪淘沙之望江樓觀雨。

眾人用完了宴席,李洛又交代了一些事情,就要求他們儘快趕回駐地,開展練兵和清鄉事宜,並特彆強調,俘虜可用,但必須要甄別篩選。

第二天,文天祥等人就各自離開臨安。

……

歸德殿凌虛閣,林必舉等文臣正在向李洛稟報最新的統計賬本。

「……由於大量人口被豪強隱匿,是以江南真實人口不得而知。微臣得到的,還是前宋德祐元年的戶籍名冊,計有戶口四百八十萬,男女人口一千五百二十七萬。」

李洛一聽,就忍不住搖搖頭。德祐元年?快十年的數據了,還有什麼用?

林必舉繼續道:「蒙元佔據江南後,從無清查人口田畝,全憑地方官員申報,差誤極大。至元十八年,江浙各路的數目,是兩百九十萬,口九百零四十萬。」

什麼?

這麼大一個江南,只有九百萬人口?打死李洛他都不信。

「微臣以為,被豪強隱匿的人口,當在三百萬以上。為今之計,當是一邊清鄉,一邊清查人口田畝,才好徵收賦稅。」

李洛點頭,「在各城中超募通文字算術之人,在各州縣清查人口田畝,重新造冊登記。我軍清鄉一處,你們就清查一處。」

「諾!」林必舉領命,其實辦法他都有了,只是需要李洛拍板而已。

林必舉又道:「另外,江浙陸路水路驛站,共得驛馬三千七百餘匹,驛舟兩千八百艘,驛吏驛卒兩千二百人。可謂體系龐大。然而,我唐並無衙門管理驛站,請君上裁決。」

李洛毫不猶豫的說:「驛站,暫時交給兵曹,舟馬人員,統交兵曹管理。」

林必舉又提到最後一個重要的政事,「君上,各地的流民已經開始賑濟,微臣令他們加高城牆,挖深壕溝,修建水庫河堤,幫助轉運軍需糧秣。不過,很多不是流民者,也來吃賑濟糧,可又不好甄別。」

這事李洛已經得到特察局彙報,估計來「混吃混喝」的人有十幾萬。但李洛沒當一回事,這些人冒充流民來吃賑濟糧,也多是貧苦百姓,只是還沒當流民而已。只要他們幹活,吃點糧食也無所謂。

林必舉見李洛毫不在意,有點焦慮的提醒道:「好教君上知曉,江浙雖然號稱魚米之鄉,但今年受戰事和清鄉影響,耽誤了農時,糧食必定減產,微臣大致算了一下,我們今年不但很難收到賦稅,光在江南,就要掏四百萬石糧食賑災。」

崔秀寧忍不住說道:「不會這麼嚴重吧?」林必舉算的,和她與李洛算的賬,差距很大。

她和李洛認為,要是今年不打福建和江西,只佔據江南的話,賑濟糧最多兩百萬,而且下半年還能收到糧稅,年底肯定能打平,起碼不會虧。

這還是在考慮戰爭影響的情況下。

可現在林必舉告訴他們,光在江南,就要花四五百萬石賑濟糧,而且年底很難收到稅,這實在讓兩人吃驚。

李洛聽到糧食,立刻有點發慌,「你說說,怎麼需要這麼多?如今不到六月,秋稻還能趕得上,怎麼就沒有糧稅?」

林必舉苦笑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