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大唐再起 第385章 討元檄文……震驚江南!

李洛和文天祥最後定稿的討元檄文曰:

「諭告天下萬民咸以知聞,自古華夏以堂皇之大,文治之美,教化萬邦,澤被蒼生,屢開盛世,此獨人力乎?乃天眷之。

故華夏而中國,中國之主,概華夏苗裔也。

而蒙元以漠北之凶蠻,恃塞外之馬力,就中國之技巧,侵奪中原,奴役百族,兵加四海,荼毒萬方,逞凶於當世,怙惡已多時。華夏祖靈有知,莫不痛哭於九泉。

蒙元橫徵暴斂,變夏為夷,視百姓如魚肉,待漢人如奴婢,縱豪強如豺狼。腥膻遍地,死者狼藉,民窮財盡,萬戶同悲。賣兒鬻女者比比皆是,流離失所者十之二三,嗷嗷待哺者不可勝數!嗚呼!天下苦元久矣!

巍巍華夏,幾成蒙昧之國;煌煌漢家,竟淪豬羊之屬。

自古苛政猛於虎者,莫能先之。蒙元之暴政,遠邁秦隋。罄南山之竹,難書其罪;決東海之波,流惡無窮。

是以忠臣義士,揭竿而起,直面鋒鏑,捨身馬蹄;而黔首百姓,莫不切齒痛之,民怨沸騰,天下凶凶,末世光景,見於當下。

彼豈有天命哉?無非窮兵黷武,濫施刀兵,橫奪華夏神器,沐猴而冠之。故逆天而倒行,悖道而虐民,神人共憤,天必滅之!

古語云,胡人無百年之運,善哉斯言。自鐵木真漠北稱汗,已近百年,豈非氣數將盡乎?撥亂反正,豈非今日乎?

昔華夏先君,黃帝征蚩尤,高陽征九黎,武王征商紂,皆堂堂而發,代天懲惡。吾不肖不賢,亦當弔民伐罪,奉天討逆。

今提大軍三十萬,兵起江東,驅除韃虜,恢複中原。縱粉身碎骨,亦要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廊清海內,一掃腥膻,重開清平世界,再興漢家社稷。

吾本李唐後裔,華夏貴胄。為興復計,豈敢惜名,乃先假託高麗出身,忍辱負重於元廷,折節周旋於狼穴,而今五年亦。今復我隴西郡望,還以漢家之身,豈不快哉!

吾之先世,受命昊天,龍興晉陽,定都長安。廢暴隋,剪群凶,滅禿覺,征高麗,復西域,擊吐蕃,安黎民,興社稷,煌煌一統三百年也。

三百年間,開疆九千里,滅國三十七。有治世曰貞觀,有盛世曰開元。以而教化四方,而夷狄俯首,萬國來朝,上大唐天子尊號曰『天可汗』。自漢以來,莫若唐之盛也。

至於今日,而中夏苗裔猶思唐德,澤被後世,昭昭青史,燦燦其言。時人觀昭陵,悠然而神傷,設若貞觀天子在,黎民何如斯之苦也,而夷狄何如斯之毒也。

吾不肖,不敢以克複祖業為先,不敢以拯救黎民為後。今承高祖封號,願昊天眷顧,祖宗保佑,重現大唐盛世,則吾華夏萬千苗裔,再昂然於世間也。

此檄到日,望華夏百族萬民,雲集景從,伐無道,誅暴元,勠力同心,共襄大業!

而冥頑不靈,認賊作父,抗拒王師者,吾之刀劍未嘗不利於蒙元,勿謂言之不預也!

正告蒙元韃虜,中原豐壤,乃稼穡農耕之樂土,非爾等之牧場;華夏子民,乃貴重文明之苗裔,非爾等之奴婢。若知天命,當還我中原,釋我子民,回歸漠北,安心游牧,以贖罪愆也。

若怙惡不悛,逆天而行,則天兵到日,悔之晚矣。其時縱想牧馬於漠北,豈可得乎!

吾祖太宗皇帝曾言:自古貴中華而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太宗此言,亦吾之所宗。無論漢人,不分族屬,但有心慕漢家,甘沐教化者,則皆華夏之,吾亦愛之如一也。縱蒙古色目之人,若洗心革面,誠心歸附,亦吾之赤子!

殷殷以告,咸以聞之。

征元大都督、唐國公李洛。唐四年四月十五。」

李洛反覆看了看檄文,覺得已經面面俱到,就不再修改了。

「君上,此檄一出,必能滌盪人心,鼓舞神州士氣!」文天祥也很滿意地說道。

這篇檄文,因為照顧受眾面,所以淺顯易懂,並不深奧晦澀,略識文字之人,都能看的明白。

李洛笑道:「文先生還不知道蕭隱的檄文吧?蕭隱說元廷是魔巢,說忽必烈是大魔頭,還說彌勒佛託夢給他,讓他做天子。他的檄文還說,要殺盡蠻夷。」

文天祥搖頭,「此人走了一招昏棋。豈能說殺盡蠻夷這樣的話?除了蒙古色目,這南方還有幾十家蠻夷吧?他殺得完么?平白增加很多敵人。」

文天祥說的不錯,所謂蠻夷,如今是指漢人之外的其他族屬。比如南方的瑤,苗,侗,畲等。但問題是,很多「蠻夷」和漢人都是和睦相處的。事實上也不算真正的蠻夷。

蕭隱說要殺盡蠻夷,顯然是擴大了打擊面。

相對而言,李洛和文天祥寫的檄文,就明智多了,也更加大氣,沒有蕭隱那麼狹隘。

李洛讓人謄寫多份檄文,射到岸上。

松江府官員看到檄文,再也沒有絲毫僥倖之心。

……

公元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華夏3981年、唐四年四月十五,原大元名將、湖廣平章政事、越國公李洛,自稱唐國公、征元大都督,率領水陸大軍十七萬,號稱三十萬,起兵反元,兵鋒直指江南!

來到這個時代五年了,李洛終於義無反顧的打出反元的大旗。

當天夜裡,巨大的唐軍艦隊一分為三。

一支由文天祥率領,兵力有白虎營,半個青龍營,一個火器旅,六千騎兵,一萬軍奴,共五萬餘人,入長江攻打集慶。

一支由陳淑楨率領,兵力有朱雀營,半個玄武營,一個火器旅,六千騎兵,一萬軍奴,共五萬餘人,南下攻打慶元。

李洛率領禁衛營,半個青龍營,兩個火器旅,一萬五千騎兵,兩千四百陌刀士,兩萬軍奴,共七萬八千人,南下杭州灣,攻打臨安。

等到第二天清晨,松江海域原本白帆如雲的景象,就已經蕩然無存。就彷彿昨天的一切只是個幻象。

而此時,臨安城的江浙平章政事游顯,也終於接到所謂唐軍大舉來攻的消息。

游顯等人接到消息,無不大驚失色。

李洛,反了!

李洛可不是黃華,趙良鈐,甚至也不是蕭隱可比。他曾是大元名將,越國公,官居封疆大吏啊。

這樣一個人,先假冒高麗人欺君,如今乾脆起兵叛亂了。

第二個李璮!

這造成的惡劣影響,絕非蕭隱之流可比。

「叛軍到了何處!有多少兵馬!」平章節堂內,原本一直穩重淡定的游顯,此時滿頭大汗,眼皮子直跳。

報信的騎士回道:「稟中堂,叛軍昨夜就分了三路……估計南下的一路,要到錢塘江了。兵馬……戰船總有上千艘,不計其數……估計有十好幾萬。」

李洛哪來十幾萬大軍?

事到如今,江浙行省官員不是傻子,如何還不知道李洛在海外有老巢?

藏得夠深啊!

游顯揮手讓報信的騎士下去,顫巍巍的看著目瞪口呆的群僚說道:「諸位,李洛叛亂,兵馬估計不下十幾萬,江浙倒也罷了,如今臨安如何?」

游顯是北方漢人,籍貫代州,今年已經七十四歲。他五十年前就投靠了蒙古大軍,所以他和其他漢官不同,他是一個蒙古化的漢官,對元廷和忽必烈極其忠心。

就連忽必烈,也沒把他當外人。所以,游顯也是如今唯一以漢人身份擔任平章政事的元廷大員。

可能是上了年紀,所以游顯乍遇李洛叛亂,竟然沒了注意。

左丞尤世選(尤宣撫)拱手說道:「中堂,為今之計,一要抽調江浙各地兵馬,來援臨安。二要火速奏報大都,好教大汗知曉。」

右丞古雅買提用腔調怪異的漢話說道:「他們,叛軍,封鎖了大江,海面,我們如何,稟報大汗呢?」

眾人商議了一會兒,決定一方面通報南方各行省,一邊召集兵馬。

臨安城附近只有三萬漢軍,一萬探馬赤軍,攏共四萬人,倘若叛軍真有十幾萬大軍,那未必能守得住。要知道,人的名樹的影,李洛可是名將啊。

游顯立刻發文給離臨安最近的浙東路宣慰使,都元帥高興,令高興火速增援。

又傳令給其他各路元軍,有的被抽調來守衛臨安,有的被抽調援助集慶。

臨安乃是江浙首府,前宋舊都,萬不能有失。可集慶也是南朝古都,江浙巨城,虎踞龍盤,同樣不容有失!

整個行省平章衙門,連同杭州路總管府衙門,此時都是如臨大敵,一片凝重。一道道命令傳出官衙,一匹匹快馬鑾鈴暴響的衝出臨安城,一隊隊披堅執銳的元軍開入城門。

風雨欲來風滿樓!

人,是很難瞞住消息的,更何況是臨安這樣繁華的江南巨城。

加上潛伏在臨安城的唐國特務推波助瀾,添油加醋,所以,僅僅到了下午,李洛起兵的消息就風一般吹遍整個臨安城。街道坊市,茶閣酒肆,秦樓楚館,到處都是竊竊私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