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梟雄養成 第334章 君臣召對……小人如鬼

文天祥苦笑道:「騎兵兵源,臣也無計可施。西北很多漢人,倒是騎馬就能戰。可遠水不解近渴,這些兵源,無法到手。」

「此事先生勿慮,先看看我軍火器在說。」李洛道。

李洛請文天祥觀賞火銃小炮施放,火銃採用三段擊戰術。三百名僅有的火銃手分為三個批次,依次擊發演示。

天鵝鳴唳般的火槍聲中,百步外的樹靶被擊中的頓時木屑紛飛。

而僅有的四門三斤小銅炮,一旦燃放,也轟然巨響,濃煙升騰之中,兩百步外的土包,被打得土石飛濺。

文天祥不料唐軍火器如此犀利,不禁激動地說道:「此等火器,端的厲害!真乃國之利器!勝元軍火器多矣!」

李洛問道:「先生多次和元軍騎兵交手,以先生所見,此等火器兵如有數萬,可能勝過蒙古鐵騎?」

文天祥之前有些激動的神色已經沉寂下來,他撫須思索一下,喟嘆道:「克制蒙古大軍沖陣毫無問題,但要決而勝之,難,難,難!」

李洛點頭,對蒙古騎兵越了解,他就越覺得文天祥說的沒錯。

很多人以為,有幾百年後的火器在手,怎麼也能打贏此時的蒙古騎兵,這純粹是想簡單了。要知道,直到二戰後,各國才正式淘汰騎兵。

騎兵最厲害的地方,不在於攻擊性,而在於高度機動性和對後勤線的低度依賴性。

火器兵和騎兵對陣,就算騎兵打不過,還不能撤嗎?撤了不能再回來反覆騷擾嗎?這樣下來不出十天半月,對後勤線嚴重依賴的火器兵,就會被活活拖死。

除非,蒙古騎兵能傻到和火器兵硬碰硬的決戰,不利用最刁鑽的莽古歹戰術。倘若那樣,也不會有元朝和四大汗國了。

文天祥繼續道:「韃子騎兵戰法,如同狼群。遇弱敵,則集結騎陣衝鋒,一鼓而下。如遇強敵,則不斷騷擾,忽聚忽散,忽東忽西,漂移不定,令強敵後路不暢,左右隔絕,疲於奔命,不戰自潰。」

說白了,蒙古騎兵最厲害的手段還不是騎射,而是無休無止的騷擾圍困敵人。敵人打也打不到,撤也撤不走,四周被封鎖,變成聾子瞎子,最後要麼補給斷絕,要麼士氣崩潰。

火器再多又有何用呢?人家不和你打,一直和你耗,你還能一直保持著陣型嗎?將士不吃飯不休息?老天爺下一場大雨,你只能承受,可騎兵卻能躲雨,天晴了完全可以再追上來,繼續騷擾你。

李洛可以想像,他的步兵集群依靠火器打敗了蒙古騎兵,可接下來蒙古騎兵不再和他正面對決,而是不遠不近的在周圍伺伏,斷絕後勤通道,隔絕他和援軍的聯繫……不敢想,這仗根本打不了。

除非,是安南那樣的雨林地帶。

日國幾十萬大軍怎麼被滅的?就是這樣被滅的。

至於朱元璋能打敗蒙古騎兵,最根本的原因是元末蒙古騎兵真不行了,很多人連馬都騎不好,成了老爺兵。可現在,蒙古騎兵的戰力仍然很強,和八十年後完全是兩碼事。

即便是元末蒙古軍隊腐化了,漢人群雄也是花了近二十年時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元朝趕出中原,還無法徹底滅掉。何況鼎盛時期的元初?

李洛道:「寡人打算先恢複東南,用水師封鎖海岸和長江,隔絕北方蒙古騎兵援軍。先把南方拿下來。等統合南方,再全力北伐。」

這是朱元璋的戰略,李洛為了保險起見,決定還是照著來。

誰知,文天祥卻緩緩搖頭,沉吟道:「君上恕罪,老臣以為,不佔川蜀荊襄,滅元難有勝算。就算恢複了東南,可若川蜀荊襄還在蒙韃手中,則仍舊危如累卵。」

李洛心中一動,這不就是自己最早的設想么?但這個戰略設想,李洛自己信心不足,所以推翻了,打算用朱元璋的戰略。

想不到,文天祥也是這麼看。這麼說,自己原來的戰略,真的沒錯?

「寡人願聞其詳,文先生但請直言。」李洛很想聽聽文天祥的理由是不是站得住腳。

文天祥蹲下來,用樹枝潦草的畫了一幅圖,說道:「君上請看,蒙元大軍主力,共有七處。」

「一是江北,包括河北河南河東齊魯京畿,精銳騎兵最少二十萬。二是漠南漠北,乃是元上都和林所在,估摸還有數萬騎兵,元廷看家本錢,如同慕容氏之龍城騎兵,據說最是精銳。」

文天祥的樹枝一點東北,「三就是遼東宗王乃顏所部,騎兵不下十萬。」再一點雲南和西北,「四是西南,主要在雲南,不下十萬騎。五是西北甘涼,還有安西王的大軍,估摸在十萬騎之上。」

「六在吐蕃川西,有蒙古吐蕃騎兵數萬。七是西域諸汗,騎兵當有數十萬。七處騎兵主力,估摸在百萬以上。」

李洛很是認同。文天祥只說錯了兩點。一是遼東的乃顏和元廷不是一條心,二是幾大汗國和忽必烈不是一條心。可即便如此,元廷仍然控制著五個騎兵重兵集團,騎兵機動兵力,仍然高達五六十萬。

這還不算幾十萬新舊漢軍。

再說,仗真要打大了,誰敢保證幾大汗國不會捐棄前嫌,出兵幫助忽必烈?畢竟都是黃金家族的人。面對中原的反抗,他們的態度肯定是一致的。

文天祥繼續說道:「倘若不恢複控制川蜀荊襄。則數地元軍騎兵,一路出武關,過荊襄下江南。一路過川蜀出瞿塘關,東擊江南。一路由雲南迂迴,上攻東南。」

「此乃元軍滅宋之徑。三路大軍人多勢眾,分進合擊,且後續源源不斷,東南如何守得住!大宋當年近百萬兵馬,不乏精兵強將,卻仍然守不住。就算大唐能守住,東南也會生靈塗炭,十室九空。」

「當時有識之士都知曉,丟失了川蜀荊襄,大宋就危若累卵了。是以,君上一旦起兵,必要兵分三路。」

「一路是水軍,封鎖大江和海域,隔絕北方元軍。第二路駐紮東南,恢複治理,招兵買馬。」

「第三路乃是陸師主力,以雷霆之勢,直撲荊襄,搶佔武關和劍南關,再恢複川蜀。」

「如此一來,蒙元騎兵主力全被關山隔絕,無法南下。而西南元軍主力,就孤掌難鳴了。而我大唐就可在東南荊楚安心經營,積蓄實力。」

李洛心中嘆息,文天祥的戰略,和他最早的戰略基本一致。這說明,這應該就是最可行的戰略了。

元軍如此強大,倘若用朱元璋的戰略,那東南根本守不住。數量不足,騎兵弱小的唐軍,無法抵擋源源不斷的元軍騎兵。前期主動北伐,更是找死。

至於通過天津跨海攻打大都,更是扯淡。打下大都,又能怎麼樣?除了鼓舞一下人心,根本沒有戰略意義。

但文天祥這個戰略也有難處。難就難在一個快字。以步兵為主的唐軍,如何搶在元廷騎兵重兵集團之前,搶佔川蜀和荊襄。

難,難,難!

除非,策劃一個成功的戰略戰術欺騙,或利用一個絕好的契機。

忽然,李洛眼睛一亮,他已經有辦法了。

那就是謀取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之職,通過職權,瞞天過海,利用長江,將兩萬精兵溯江而上悄悄運到鄂西蜀東,一路偷襲武關,一路偷襲劍南關。

與此同時,佔領福建江浙,繼而攻佔湖廣,最後再佔領四川。

武關和劍南關在手,起碼能隔絕北方元軍主力半年以上。有這個時間,足夠李洛操作了。

「文先生所言極是,那就以此為策。一兩年內,必要起兵!」李洛終於定下了這個方案。

文天祥問:「一兩年內,我唐能有多少兵馬?」

李洛道:「十七八萬,總該是有的。」

文天祥點頭:「十七八萬,倘若都是精兵,倒也可以動手了。」

第二天,兵曹的新兵招募報告就到了李洛手中,近期的二十萬新移民,又招募了兩萬五千新兵。其中一萬,撥給了水師。

另一個好消息是,水力鍛錘在崔秀寧給出原理後,匠造處經過幾個月的摸索,終於研製出第一台水力鍛錘。

經過試驗,效力比人工提高了三四倍。這意味著,海東的盔甲兵器生產率,將會是之前的好幾倍。

李洛帶崔秀寧去看了水力鍛錘,很是滿意,當下給匠造處記大功一次。

兩人回到內宅,又商量起造船的事。

兩年前存儲的大量造船木料,現在已經能用,造新船也應該提上日程了。

李洛由於在日國繳獲了大量中小型戰船,足以裝備兩萬水師,所以他不打算再造中小型,而是全部建造長安號洛陽號一樣的洛寧級風帆戰艦。

「如今能用的木料,總共能建造五艘,那就同時開建。一艘晉陽號,一艘金陵號,一艘成都號。還有兩艘,你來取名。」李洛笑呵呵地說道。

崔秀寧想了想,「那就一艘海東號,一艘揚州號。」

至於燕京什麼的,兩人下意識的忽略了。

李洛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對了,遼東分局怎麼樣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