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駐馬東瀛 第311章 回國獻俘……久別重逢

李洛極力壓抑自己的激動的情緒,問道:「這上面寫的,都在伊勢神宮?保存如何?」

龜山的笑容比哭還難看,「都在伊勢神宮,保存也完好。可惜,如今關東大戰連綿,伊勢神宮一旦被毀,就完了。」

李洛深吸一口氣,「這些都是徐福帶來,如此說來,徐福真是你們的神武天皇?」

龜山無奈的點頭承認,「正是神武天皇。」

李洛為何激動難抑?因為,這捲紙是一份書單,上面記載的書籍名錄,其中有幾十種是失傳的先秦古籍!

始皇帝焚書坑書,尤其是項羽火燒咸陽宮,焚毀了大量先秦古籍。可是其中很多,被居心叵測的徐福帶到了日國,逃過了焚毀的命運。

史書記載,徐福率領童男童女,帶著《三墳》《五典》等典籍,來到日國。

書單中記錄的每一個典籍,拿到後世都是價值難以估量。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歸藏》、《虞夏書》、《書經》、《樂經》、《五星占》、《黃帝外經》、《魯班書》、《山海經》、《六韜》、《太公陰符》、《檮杌》等等。

數十種書,在中原要麼早就失傳,要麼缺失嚴重,要麼是偽作,要麼被篡改。

就說《書經》(尚書)吧。後世流傳的只是殘本加偽作。真本在焚書坑書時遭到劫難。一個叫伏生的人,冒險將半卷《書經》藏在牆壁里,終於保存了《尚書》的一部分。

漢朝建立後,劉邦數次下令民間進獻《書經》,企圖完善伏生的殘本。可是,竟然沒有了。整個大漢朝,都湊不齊半部《書經》。

其他很多典籍,更是徹底失傳,連殘本都沒有。比如六國官史,全部被毀。可龜山這份書錄中,赫然包括楚史《檮杌》在內的六國官史。

更讓李洛高興的是,連夏朝史書《虞夏書》都在。

倘若這些典籍全部拿回來,那等於是完善了華夏上古時代的歷史記錄,不但最少能將華夏信史上溯數百年,還能發現更璀璨的上古文明。

「這些典籍,你們沒有抄錄么?」李洛問道。他覺得很奇怪,倘若這些典籍在日國,那麼日國上層為何不見流傳?

龜山道:「這些書簡典籍,都是神武天皇帶來的神物,一直秘藏千餘年,嚴禁示人,遑論抄錄了。再說,竹簡中的文字,各不相同,世代幽遠,大多不識得。」

李洛明白了。一是屬於神物,除了天皇之外壓根不讓看。二來大多數文字看不懂。

那麼後世為何日國沒有這些書了?伊勢神宮在後世可是開放了啊,真有這些寶貴的典籍,信息化時代,不可能外界不知道。

很簡單。因為伊勢神宮歷史上多次發生火災,南北朝和戰國時代,又多次面臨兵災匪災,應該都沒有保存下來。伊勢神宮本身,也重修過數次。

日國歷史胡編亂造很嚴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史料大多沒有保存下來,只能編造。比如神武天皇,按照日國史書,和孔子大概處於一個時代,不可能是徐福。可是龜山親口承認,神武天皇就是徐福,那麼就比孔子晚了好幾百年。

後世日國人不承認徐福是神武天皇,當然是出於自卑和自傲心理。可是偏偏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出徐福極可能就是第一代天皇。

其他不說,就是日國的語言「哈依」,就和先秦時代的「嗨」發音相同,意思也一樣,很多單詞都是。大量證據都說明初創時期的日國,語言風俗和秦國齊國很是相似。

「這份書單,是上次你最後一次祭拜伊勢神宮時,拿出來的吧?你當時為何不說?」李洛很是不滿。如今在西歸的海上,重回本州伊勢神宮去取典籍的話,來回要多耽擱兩天功夫。

龜山苦笑道:「本來,在下是想將書單帶走,獻給大元朝中的漢官大臣,讓他們替在下在美言。可是為了姈子,就只好獻給將軍閣下了。」

為何不直接獻給忽必烈?因為在龜山看來,忽必烈是夷狄蠻人,怎麼可能對這些古籍感興趣?說不定一把火燒了。獻給朝中漢官文臣,才最妥當。

事實上,他真是冤枉或者小看忽必烈了。忽必烈倘若得到典籍,當然不可能太當回事,但絕對不會一把火燒掉。這點氣量,忽必烈還是有的。

原本他也不願告訴李洛,可是現在關東的仗越打越大,他擔心伊勢神宮很快就會被毀,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乾脆為了姈子,獻給李洛。一來可以周全姈子,二來這李洛是高麗世族,不可能對古籍不感興趣,更不可能付之一炬。三來,說不定還能得到李洛的關照。

李洛懶得在和龜山廢話,直接喊道:「來人!」

「在!」

「傳令!,返航本州,登陸伊紀半島!」

「諾!」

已經快到對馬島的船隊,立刻返航,前往本州關東。這些寶貴之極的孤本典籍,李洛一定要得到。

這些東西在手,到時他一旦起兵,就是毫無爭議的華夏正統。這是比傳國玉璽更牛叉的無價之寶。

臘月十九中午,經過三天航行的船隊來到伊紀半島。由於伊勢神宮離海岸只有數十里,黃昏的時候,李洛就率軍再次來到伊勢神宮。

伊勢神宮見到大軍,都感覺大難臨頭,等到龜山父子出面,神官們才略微放心。

此時的伊勢神宮,還只是天皇家族的私廟,就連裡面的神官,都是宗室子弟。

在天皇的要求和李洛的逼迫下,藏在御本殿地宮中的大量竹簡典籍,終於被小心的搬了出來。

由於保存得當,又幾乎無人翻閱,古簡經過一千多年的悠久時光,品相仍然完好。

李洛拿起一卷沉甸甸的竹簡,上面的麻布書袋上寫著篆體字是:《黃帝外經》。

李洛小心翼翼的打開,看到密密麻麻的一厘方大小的陰刻朱漆大篆。雖然朱漆氧化變色,但因為是刻文,所以還很清晰。就連編簡的麻線,也沒有全部朽壞。

又看了看《書經》等書,發現只有少部分是小篆,其他都是大篆,而且大篆的文字,也不盡相同。

李洛不是古文字家,他只能認識十之一二的文字。但他相信,中原一定有研究古文字的大儒。

這些典籍,李洛親自監督親衛們打包裝車,輕拿輕放,非常小心謹慎。

等到近千卷竹簡被搬上馬車,李洛才鬆了口氣,三九天的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李洛連夜趕路,下半夜到了海邊,即刻揚帆起航。

至此,一千多年前被徐福帶到日國的典籍,將再次漂洋過海回到中原。這些藏在伊勢神宮的典籍,在原本的歷史中會毀於火災。現在,它們的命運,是不是已經改變?

李洛心中歡喜無限。原本他以為來日國最大的收穫是幾萬江南軍和金銀奴隸,現在才知道,原來最大的收穫是找回了失傳的華夏古籍。

……

臘月二十五,李洛終於進入渤海灣,在海津(天津)登陸。

李洛派遣韓韶將典籍和姈子公主帶回江華島,然後馬不停蹄的趕往大都。

臘月二十七,獻俘的隊伍進入大都。

李洛去禮部辦理完獻俘的手續,讓禮部官員驗明日國君臣的正身,讓樞密院官員點驗帶回的兵馬,再寫了一份給忽必烈的「工作報告」,就心急火燎的離開大都,想趕回江華陪崔秀寧過年。

崔秀寧,應該回到江華,在等他了。

難道獻俘儀式不需要他這個曾經的征東大將軍在場嗎?

可有可無,並沒有必要。

難道不需要主動進宮覲見忽必烈彙報?

倘若忽必烈沒有主動召見,就不需要進宮面聖,一份奏章足以。皇帝,不是你想見就能見的。

再說,馬上過年了,忽必烈大叔忙得很,也不可能有時間召見他這個「過氣」的征東大將軍。

臘月二十八上午,李洛帶著數百親衛騎馬急行,一天就到了海津,上船揚帆東行。

臘月三十黃昏,李洛終於回到江華島。

當李洛興沖衝進入李家塢堡時,崔秀寧正帶著甄東秀等人翹首盼望。看到崔秀寧熟悉的笑靨,李洛旅途的疲憊瞬間就消散一空。

「可算回來了!」崔秀寧看到李洛的身影,頓時喜出望外,挺著大肚子迎上去。

她回到江華也不過幾天。剛回來不久,韓韶就帶著典籍和姈子公主到了。韓韶告訴她,李洛去了大都獻俘,一定能趕回來過年。

當崔秀寧看到大量的先秦簡書時,整個人都懵了,甚至不敢相信是真的。至於姈子公主,一時之間她根本顧不上問對方是誰。

等到崔秀寧從巨大的驚喜中回過神來,這才向韓韶問起姈子的來歷。

韓韶把李洛交代的話說了一遍,崔秀寧才明白,原來這些珍貴無比的典籍,是姈子公主換回來的。

明白了這點,崔秀寧當然無法責怪李洛答應收留姈子。

就算換了是她,也會毫不猶豫的收留姈子。孰重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