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艱難的航程——人生最低谷 成功就在下一次

之前已經說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1號」在發射的前幾個階段接連失敗。之後,「獵鷹1號」雖然發射成功,但在進入宇宙的預定軌道之前仍然墜落大海。

即使這樣,埃隆也沒有放棄這項事業,而是帶領自己的技術團隊為宇宙飛船入軌不懈進行第三次嘗試。在此期間,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技術人員頂住壓力,為取得成功傾盡全力;其中之一就是對馬林發動機進行改良。迄今為止,「獵鷹1號」使用的都是馬林A型發動機。

總的來說,位於火箭尾部的喇叭狀的膨脹起來的排氣噴管是火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高速噴射出的燃料通過燃燒產生大量高溫氣體,以此產生強大的推力。火箭燃料燃燒時的溫度高達數千度,過去的火箭開發技術人員為使噴管和燃燒室耐這種超高溫絞盡了腦汁,就連發明了德國歷史上第一枚彈道導彈V–2、被譽為導彈之父的沃納·馮·布勞恩也經歷過這樣的困難。

埃隆和他的工作人員在最初開發的馬林1A中,使用的噴管是由一次性的不易導熱的碳素纖維複合材料製成的,其採用剝蝕冷卻方式,從而達到耐高溫的效果。但是,在第三次發射中,工作人員對「獵鷹1號」上的噴管進行了改良,這次火箭上搭載的是再生冷卻式的馬林1C。

它的構造是這樣的:在馬林1A當中,將推進劑的一部分導入圍繞在噴管和燃燒室周圍的細管當中進行冷卻,然後再將推進劑送到燃料室,這樣燃料在燃燒時就能產生更高的溫度,從而產生更強的推動力。

第二次發射失敗一年半之後,也就是2008年8月2日,搭載著「先驅者」的「獵鷹1號」的3號機在南太平洋的誇賈林島上伴隨著轟鳴聲發射升空了。

這次,在火箭第一級採用的馬林1C發動機在點火之後正常燃燒,火箭飛行順利。然而火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在分離時卻失敗了。因為第一級的燃料還有剩餘,所以第一級在加速時和第二級起了衝突,就像在接力賽跑中,前一名賽跑者超越了已經接到接力棒的後一名賽跑者一樣,這樣的失敗真的很讓人尷尬。

在人類歷史上,如果有成功法則的話,那就是「不怕失敗」。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溺於失敗和挫折中不能自拔,永遠也不會成功。雖然有人說「在矽谷,失敗者的墳墓漫山遍野」,但對於埃隆來說,進入墓地還為時尚早。

埃隆曾評價說:「搭載了新型馬林1C發動機的第一級火箭表現十分出色。」並且他還自賣自誇道:「在二級的分離階段,發動機的點火也非常成功。」是的,如果他不自賣自誇,那麼將沒有人誇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此外,他還說:「整流罩的分離也很正常。」順便說一下,所謂的整流罩就是位於火箭的最前端,罩在衛星及其他有效載荷上的「殼」,以防止衛星受氣動力、氣動加熱及聲振等有害因素的影響。

埃隆一開始就知道發射火箭是很困難的事,但沒有想到竟然這樣難。前方的道路充滿荊棘,這時的埃隆一定深有體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