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降臨——來自南非的男人 回歸原理

雖然埃隆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主修的是物理學,但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家像他那樣將物理學的想法活用到商業上來。物理學不是模仿或類推,而是從原理上開始思考。

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我們都在模仿中進步。比如,我們在模仿周圍大人或者前輩的做法時,甚至會比他們做得更好,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但在需要挑戰和創新時,模仿不起任何作用。真空管曾經是電子產品的核心,但不管人們如何對真空管進行研發,都不能發明出和它的原理根本不同的晶體三極體。因此,像飛利浦這樣的大型真空管生產商向晶體三極體領域轉型就非常緩慢。埃隆明白,在嘗試推出過去沒有先例的新產品時,回歸原理,重新審視事物才是最重要的。

旨在開發火箭的埃隆第一步就是思考「組成火箭的材料有哪些」這一根本性問題。答案是:航空用鋁合金,還有鈦、銅和碳素纖維。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些材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

埃隆得到的答案是,火箭的製作材料所花費的金額僅僅是火箭整體開發費用的2%。這個比例與其他機械產品相比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比如特斯拉生產的電動汽車,材料費用佔總體費用的20%~25%。如果是電腦的話,材料費用會佔到總費用的90%。不管怎麼樣,它們的製作材料所佔整體費用的比例都不止一位數。

那麼,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埃隆拿出了別人沒有的勇氣,從此以後他便開始將「大大降低火箭的總成本」作為開發的根本問題。他堅信,他一定可以製作出比以往成本都要低的火箭。

比如,美國製造德爾塔Ⅳ型重型火箭所花費的開發費用是25億美元,發射費用是1.5億美元。

在這樣的情況下,埃隆公布了他看似有些狂妄的目標:用通常火箭成本的1/10來製造火箭。正是基於這一點,他成立了宇宙開發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美國就是一個誰都可以成立公司的國家,即使是成立風險投資公司也很常見。史蒂夫·喬布斯創立蘋果公司時僅用了100美元,谷歌和臉譜網在創立時也是類似的情況。

但如果是創立宇宙開發公司情況就不同了。就算成本再低,也需要一筆數額龐大的原始資金。然而,如果風險投資公司沒有財力,就意味著很難啟動,也沒有人才進行設計開發。大多數人都對埃隆此舉持懷疑態度,「風險投資公司真的可以造火箭嗎?」火箭開發方面的專家斷言,火箭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幾十年的開發時間,最重要的是,如果沒有政府的全面支持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埃隆並沒有因為這樣的質疑和批評灰心喪氣,而是開始著手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員工一起開發他們的第一枚火箭——「獵鷹1號」。

但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立兩年之後,埃隆被命運中的另一樣東西「牽絆」住了,那就是電動汽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