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賽博進行時 第1278章 舉團飛升強武裝

作為要塞艦,不周山號兼有基地艦的功能,宛如打包的工業基地。

但,單就生產能力而言,它甚至不及體量不到它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基地艦。

蓋因要塞艦各方面都比較均衡,自身就武備齊全,也有母艦的功能,出行時並不需要搭配其他類型的艦船。

在名為新鄉星的那一番快速種田,其實就很好的展示了不周山號在種田方面的風格。

那就是提供核心包,然後選擇適當的環境展開,從而開啟種田。

來到格雷迪厄斯,同樣是這一套。

由於失聯超過兩千年,格雷迪厄斯的人類文明,科技倒退的更為嚴重。

提及這個問題,就不得再說到STC,標準建造模板。

這個東西,是人類為自己發明的『星際殖民拐杖』。

當然,這是凱恩對STC的看法。實際上戰錘40K的人類,對自家的這個發明,那是相當自豪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在過去,科技昌明的時候,STC被譽為『手提工業』,主要標籤,就是快捷、便攜、以及豐儉由人。

當時,假如準備玩玩星際時代的浪漫,去開拓殖民,那麼擺在面前的一個總要選擇,就是攜帶什麼樣的STC,基本套?豪華套?普版,還是至尊版?又或乾脆自己攢一套,就更地球21世紀初,攢台兼容電腦一般。

正因為STC的便捷和周到,大部分開拓民都是使用者,而不通其背後的原理。

想想也是,技術都發展到那個程度,各個專業的細化艱深程度,讓人望而生畏。如果用什麼就一定要掌握其原理,那有生之年估計都在念書。

就連技修人員,都學會了如何鑒別一般故障,然後換零件。至於零件出了問題,要麼扔,要麼返廠,要麼乾脆設備送去4S店,總之大部分人都是不求甚解,也沒那個精力求甚解。

於是一旦遭遇所謂人力不可抗問題,就全部麻爪了。

持續的亞空間風暴,就算是這類問題。各殖民世界成了孤島,宛如地球21世紀的城市間物流一夕之間斷絕,要多苦逼就有多苦逼。

而到了後來,STC則成了人類眼中的黑科技,大部分被機械神教把持在手中,還有一部分則由權貴掌控,尋常人根本看一眼都不能,只能是閑聊吹水時當個高逼格的話題談談。

總而言之,即便在人類科技最發達的時候,也鮮少有人帶著全套的工業體系去殖民。

這就意味著,對物流的依賴。光靠自己,最多只能完成某個階段的發展。比如勘探是一個階段;建立初級半永久居住點又是一個階段;確定優勢項目,開始大規模移民,並生產,跟其他殖民世界交易,至少已經是第三階段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格雷迪厄斯的人類殖民者們,悲催到在兩千年後反而無力邁出重力井,一點都不奇怪。

帝國雖然有萬年前的艦船還在使用,但那基本都是不缺維修和保養的情況下。

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養護這類設備的成本。

21世紀的地球,兩百多個國家,能養起航母的有幾個?

星艦,可比航母費錢多了。

格雷迪厄斯是偏向那種巢都類世界的。

這類世界,其實就是宇宙版的富士康,廉價的勞動力,工廠直接設在資源點旁邊,然後以低廉的成本,賺個辛苦錢+賣原料錢。

都說一流公司做規則,二流公司做品牌,那麼這種算是第幾流?

所以,當格雷迪厄斯與外界斷絕,立刻欲哭無淚。

轉產是需要時間的,也需要技術。

眼瞅著就是一大幫工人,環境、技術條件,都不太適合種田,偏偏生產出的產品堆積如山,換不來生活物資,那種情況是何等的絕望,可想而知。

格雷迪厄斯人艱難的挺過來了,卻也因此失去了很多。

所以以斯賓塞為代表的本地人,對帝國來客提防、甚至有怨氣,凱恩及隨行的帝國各機構代表,都是能理解的。

而凱恩為格雷迪厄斯人帶來了帝國都遠沒有列裝的技術支援,當然,也帶了爭端。

第一樁,就是處理已成跗骨蛆蟲之勢的泰倫蟲基因竊賊。

泰倫蟲這個名字,是人類起的,因第一次發現這種恐怖的生物的所在地而得名。

東方有個說法,叫多事之秋。

涉及辛勞一年的收成,這是大事。而無論是豐收或是減產,又往往都會成為動刀兵的一大理由。

豐收,糧草充足,適合開疆拓土。

減產,不去打草谷,冬天就難過,是饑寒而死,還是出去搶個活命的機會,這個貌似也不難選。

而在戰錘40K宇宙,人類紀元的第41個千年,就算是帝國的多事之秋。這一個千年發生的重要事件,比之前一萬年間發生的都多。

泰倫蟲入侵,就算是其中之一。

不過那是千年後半葉的事了,現在時值140年年末,整個銀河系的智慧種群,都還沒誰見識過泰倫蟲的恐怖。

即便是凱恩的見多識廣,面對泰倫蟲,都是打起精神的。

主要原因有二。

1,戰錘40K的蟲族,從其秉性上講,要比星際爭霸宇宙的蟲群更野性。

泰倫蟲可沒有澤格蟲那般文藝,追尋什麼生命的意義。

泰倫蟲就是宇宙超凡版的行軍蟻,只秉持一個理念,民以食為天。要麼在睡,要麼在吃,要麼在找食的路上,就這麼簡單。

而且,跟澤格蟲族,只有極稀少的腦蟲、刀鋒女王什麼的,才涉及幽能不同,泰倫蟲的超凡力量運用,可是相當普及。

可以說,所謂的蟲族生物科技,其實都是或多或少涉及超凡。

連最低級的炮灰兵迅猛蟲,條件允許都能強化擁有單分子層的利爪,別說是阿斯塔特修士們的動力裝甲,就是知名的蘭德速攻艇,照樣說撕開就撕開。

2,泰倫蟲沒有阿巴瑟那樣看似理性、實則跟蟲族這個種族有點不搭的科研型BOSS。

泰倫蟲基本都是正面作戰,堂皇之師,三板斧。

但這三板斧,宛如野生掠食者的看家本領,爐火純青,就是行,就是狠,因為若是不行,就得餓死。

簡單的說就是純粹。

不玩什麼適應性基因載入。在泰倫蟲而言,這種做法,就好像二戰時德國搞出的各個系列的兵器一般,看起來各有特色和優勢,但從後勤角度看,完全就是災難。

泰倫蟲只抓一個核心,那就是比資源吞吐量。

一開始就茫茫多,然後越來越多。

原歷史上,人類、靈族、鈦帝國、獸人,都曾在泰倫蟲面前感到手足無措。

明明是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戰役勝利,敵人卻越來越多,以至於那些或可歌可泣的、或輝煌的勝利,顯得毫無意義。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搞錯了重點。

泰倫蟲一點都不怕死人,其牛掰的回收機制,使得它們可以充分的利用資源,包括自己人和敵人的屍體,以及有色金屬,燃料,等等。

所以泰倫蟲很少跟人在窮鄉僻壤撕逼,比如說星系之間的宇宙深空來一場決戰。

不會,那不是泰倫蟲模式。

泰倫蟲只會在物資豐饒的地方,一般是目標的家園世界開打。

盤子早就踩好了,行軍路線也制定好了。來的又突然、又猛力,並且聲勢浩大。

然後生產線就建在前線。

戰爭殘酷,瘋狂損失,也無非是少往兜里揣點,而將獲取到的資源轉化成戰力,送上前線,死不怕,只要能保證這邊一直在開採資源就行。

這就是吞吐效率的比拼。

這方面,泰倫蟲差不多是戰錘40K宇宙的極致了。

所以走精兵路線的艾爾達靈族,以及人類帝國中向來以自行其是著稱的阿斯塔特修士們,遇到泰倫蟲很不適應。

泰倫蟲不是說就那麼一種類型,隨著資源的不斷獲取,戰爭機器的深化運轉,一些非常強大的,堪稱夢魘的惡魔怪獸級蟲子也是會登場的。

而且就算最基本的蟲子,資源夠,也會有一個附加值的提升,從一開始的送死,到後來的危險難纏。

更何況,以迅猛蟲命名最低級的戰蟲,不是沒有原因的。它們很像恐龍時代的迅猛龍,可以說是非常聰明,懂得使用戰術的群獵獵手。他們的尖牙和利爪,可比狼生猛多了,而且人家可是有射擊武器的哦(類弩矢生物武器,鑽肉槍)。

而比迅猛蟲高一個級別的刀蟲,雖然沒有射擊武器,卻有著潛行和滲透能力。

這個能力,用遊戲效果描述,就是當刀蟲群接近目標群(班組或小隊模式),往往是不允許目標群進行守護射擊(或者說警戒射擊),而先要讓刀蟲衝殺一波。

這就很傷,典型的先下手為強,而且是被近身殺一波。代入到現實中,目標群體很可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