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迷人的家族往事 一、源遠流長的義寧陳氏

如果說,自從陳寅恪教授下世的1969年開始,近四十年來人們對他的考釋與衡估不外內部求索和外部鑒察兩大進路的話,那麼家族往事的觀察對於陳寅恪的研究來說,無疑同時呈現出內向與外趨的兩種色度。往裡說也好,向外看也罷,這樣的努力都不會讓人感到一絲的多餘。

據譜牒資料記載來看,陳氏始祖胡公滿為有虞氏三十三世孫,武王克商以後,以元女太姬配之,封諸陳,後代子孫遂以封地為姓。成王九年,滿卒,謚胡公,胡公滿就是陳姓的受姓大始祖。

至於漢代,滿公四十二世孫陳仲弓實,曾為漢太邱長,封穎川郡。當漢之世,陳實一門頗有賢名。據信,對「以節義風四方」的陳實,民間流傳著「寧為刑法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讚辭。和陳實一樣,他的子輩們也都以賢德稱於鄉里,對最有代表性的元方和季方二人,史有「難兄難弟」之稱。仁謹的家風換來了穎川陳氏在姓族中的聲望日著,所謂「由是以穎川為族望」就是說的這個情況。

再後來,又經過三十二世的承傳,至於遷居江州義門的旺公一代,已經是李唐朝事了。玄宗開元十九年(731),福州刺史陳檀之子旺自江西廬山再遷至時江州潯陽縣太平鄉永清村常樂里艾草坪(今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氏的真正興旺,正是在這裡。據信旺公遷居是得了高人的指點。傳說,八歲的他有一次隨祖父伯宣至廬山打獵的時候,曾遇一鶴髮童顏的長者,伯宣給告知不宜久居廬山地,應該往遷相隔不遠的「常樂里」,會當長發其祥。當家後的旺公曾專門驅馬往「常樂里」探視,認為山悠水靜的那裡確實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於是當機立斷,全家遷居來此,從此開始了義門陳氏艱苦創業與興旺發達的嶄新歷史。這就是後世盛稱的「義門陳」。

先來看看義門陳氏的輝煌往事吧。

據統計,截至咸平四年(1001),陳氏一門科舉及第在朝為官者竟達到了430人之眾。僅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義門陳」就有403人應舉,其中在朝廷擔任要職的有18人,另至各地擔任刺史、司馬、參軍、縣令者29人。如此情勢,堪稱壯觀!這是功名。

再來看恩遇。不算免徵徭役、欽貸米穀之類,僅是天子禮遇就有:唐昭宗大順元年(890)賜立「義門」;南唐升元元年(937)年重敕「義門」;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旌賜「忠者世家」;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御書「真良家」;咸平三年(1000),宋真宗親為「義門陳」題詩,曰:「水閣山齋架碧虛,亭亭華表耀門閭。潁州郡派傳千古,芳振江州紹有虞」;宋仁宗天聖四年賜御雀等等。仁宗宣時主家政者陳競入朝,賜御雀一隻,陳競提歸後,和醍酒一壺碎之,合門3000餘口共嘗其味。使者復奏曰:「陳氏一門咸知天恩加厚矣!」仁宗賞之曰:「誠哉,義門也。」又敕義門,追封「義門陳」始祖陳旺為晉國公。作為一個地方家族,能夠連續幾朝獲譽天子,受到最高層的格外關注,應該講,這在封建社會,除了曲阜孔氏及其他如孟顏曾諸姓外,實在是非常罕見。

當然,「義門陳」能收穫這麼多的榮耀絕不是毫無來由地憑空掉美事。通達嚴實、導人上進的家法以及與此相因應的嚴密的內部管理制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義門陳」有33條嚴格的族規,被族人們代代相傳、奉若神明,以此為基礎,整個家族的管理工作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從而保證了家風族風的世世相襲,保證了「義門陳氏」綿綿十餘世、230年的繁衍生息。時至今日,我們重讀這些文字,仍能隱約感受到,當年「義門陳」的先輩們對後世子孫能夠團結和睦、讀書進取的焦灼良願和殷切期望。所謂「立主事以專家政,庫司以掌家財,庄長以督賦租,勘司以習男女,學院以教童稚,道院以業焚修,巫法以備祈禱,醫師以供藥石,東佳書院以供學者,酒醬鹽米之儲,巾履笄箱之用,三時飲食之節,四序宴會之期,長幼出入之儀,晨昏定省之禮,婚吉弔喪,送往迎來,賞以勸能,罰以懲惡,凡諸纖悉,莫不周詳」云云,殷殷祈願,昭然可辨。

從一些具體的規定中,我們可以對這個大家族管理的嚴格與運行之有序了解得更清晰一些。家族內實行維持最低消費的供給制度,經濟均等,財富共有;規定只能一夫一妻;「不得置畜仆隸」;嚴禁財產私有,就連新媳婦回娘家的禮物也由家族統一配發;小孩生下滿月後,交家族撫養,父母每七天才能領回一晚,之後,包括教讀婚配等也一律由家族統一安排。當然,這樣的規定並不意味著家族內就陽光麗日,晴空萬里了,我想,這些規定所以被嚴格地執行,大約恰恰正是因為它們在處理包括種種矛盾在內的家族事務上有著非比尋常的效力。不過,上面的那些宗教性的規定還是讓後來的我們驚嘆不已。

題外話,不宜多敘。還是來看「義門陳」的傳奇。

據信,「義門陳」在各種家族職位選舉上頗有些任人唯賢的民主氣息,他們有一次選了位精明能幹的耄耋老婦作主事,就是很好的例子。說是曾經有一回,百年一遇的大旱把正抽穗揚花半漿的禾苗統統都旱死在了田裡。祖傳的規矩是要放一把火燒掉,免得污穢了田地。可主事的老婦偏偏不按規矩辦事,反而要族人們收割禾苗堆好保存起來。主事就是主事,族人們當然只能依言行事,儘管很多人可能都覺得沒啥意思。可世界就是這樣,不光西方的上帝,東土的老天爺也常常能從惡事中結出善果子。沒想到的是,第二年北方發馬瘟,抽穗揚花的半漿干稻草竟成了治馬瘟的唯一藥物,「義門陳」就這樣因禍得福,不大不小的賺了一筆;災年的心痛斗轉為豐年的快意,「義門陳」的家族史隨之也又多了一個小小的傳奇。

上面講穀物,再說說畜力。這是一個關於狗的故事。

應該是族裡彬彬有禮的謙讓家風影響到了人們對狗的飼養和管理,當然也不排除狗通人性,無形熏染的可能,據說,「義門陳」養的很多條家犬,進食的時候都在一個大槽內,而且非到都來齊了不「開飯」,先到的一般不會搶先吃食。傳說,有一次到了進食的時候,可一條又瘸又瞎的老狗總不來,狗兒們就找到了老狗的住處,卻發現老狗已經死了,它們誰也沒有去槽邊吃東西,而是圍著老狗不斷哀嚎,大有族親離世的凄楚與悲痛。

當然,故事只能姑妄聽之,但是內中卻清楚透射了「義門陳氏」族內的親善團結與和睦相處。

就這樣,這個歷唐宋兩代的大家族,聚族三千九百餘口,十九世同居,歷世二百餘年不曾稍有分異。在中國的家族文化史上,毋庸置疑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世上沒有永不凋謝的花朵。嘉祐七年(1062),在文彥博、包拯、范師道、呂海的建議下,宋仁宗出於抑制「義門陳」和教化天下的雙重考慮,下旨讓「義門陳」分庄天下。同年七月初三,在時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等人的監護和督促下,前後經半年多時間,龐大義門陳氏的十二行派拆解為291個小庄,而後挨派抓鬮分遷各地。就這樣,曾經名震天下的義門陳氏被拆分到了全國各地,其中以江西為最多,有28個縣市,湖南次之,有23個縣市。宋仁宗賦《敕賜義門分庄詩》一首,曰:

江州久著義門庄,莊上分庄歲月長。

蒂固根深誰與並,珠輝玉朗孰同行?

謾誇詩禮追鄒魯,須信簪纓賽謝王。

子姓各知遵義范,永於舜後有重光。

從此「義門陳」成了歷史名詞,分歸各地的「義門陳」的子孫們開始用新的奮鬥講述他們新的故事。這其中,遷閩始祖魁公一支便是陳寅恪家族的由出宗系。

確切地說,竹塅陳氏出魁公五子陳峰一支。陳峰傳十二世有子陳中興,中興十八子,復分家各地,其中十一郎由福建寧化遷廣東潮州,後又遷福建上杭,歷十六代有子文光,文光三子,公遠、騰遠、芳遠,騰遠即竹塅陳氏初祖。

騰遠父文光是一介書生,在家辦塾館,小日子雖談不上富足,維持溫飽倒也不是什麼問題。騰遠從小隨父讀書,由於天資聰穎,進步很快。隨著年齡的增長,騰遠的夢想變得漸漸清晰:中舉中進士,重振家風。義門陳氏的家訓總還或多或少的潛伏在他後世子孫的血液中。不錯,即便是封建社會裡大家都在渴望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仕進夢想,考慮到義門陳氏曾有的科舉輝煌,我們還是必須強調,讀書仕進在陳家有著久遠的傳統,這對騰遠來說,只是一個久違的期望。歷史地來看,科場獲勝、加官進爵,在他們大約還算不上海市蜃樓的狂想。

然而,對於年輕的騰遠來說,科舉仕進的期望終究成了夢想。

文光很突然地辭世而去。生計成了最大的問題。

生齒日繁、土地有限的緣故,上杭老家那兒幾年來越生越窮,生活日漸困難。

當時,江西義寧州的知州正為了連年匪患造成的人口稀少田園荒蕪到處貼告示招人去當地定居種地。陸陸續續,上杭有不少人都去了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