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東方的召喚

十字軍東征開始之前的那十年,人們見證了基督徒大團結:基督教歷史被一再強調,東西方之間的那種命運共享的情感被大大強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跨歐洲的人口流動和觀念傳播的結果,但這也是拜占庭官方刻意宣傳培育的結果。

當然,東方和西方之間一直不乏交流互動,但11世紀,在拜占庭帝國急切地想吸引西方騎士前來君士坦丁堡的情況下,這種交流更多由官方推動並日益變得制度化起來。拜占庭帝國甚至在倫敦設立了一個招募署,用來激發追名逐利的人東進的願望。派駐那裡的拜占庭官員向想要東進的人們保證,他們在君士坦丁堡會得到很好的照顧。 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一直僱用了一批各種語言的翻譯,隨時準備迎候前來為皇帝服務的人們。

有時候情況看起來似乎是西方在努力制止想要冒險的年輕人離家遠行。安瑟倫(Anselm)是諾曼底極具影響力的貝克修道院的院長,之後又成為坎特伯雷大主教。11世紀末,他寫給一位名叫威廉的年輕諾曼騎士的信件表明,拜占庭帝國提供了誘人的獎賞召喚人們前往東方,這在當時是盡人皆知的事情。安瑟倫建議,不要被充滿誘惑的承諾打動,而要遵循上帝為你構想的真正命運,即成為一名僧侶。威廉或許遵循了安瑟倫的建議,但也可能並沒有:同一封信還揭示出,他的兄弟已經前往君士坦丁堡,而威廉很可能步其後塵。

騎士們源源不斷前來,受到拜占庭上下的歡迎,甚至在阿萊克修斯登基之前就已是如此。與主要由步兵武裝的拜占庭帝國軍隊不同,西方軍隊的戰術已經進化到更強調騎兵的階段。西方在武器裝備上的進步意味著重裝騎兵在戰場上將更令人生畏,而他們在戰術策略上的進步又加強了這種優勢:騎兵們如果列隊直線挺進或防守,就能發揮其最大戰力, 他們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這在對陣佩切涅格人和突厥人這樣的快速移動型敵人時威力很大,功效顯著。因為快速移動戰術的目的是衝散敵人,然後將從主力中散落出來的零散力量各個擊破。

但君士坦丁堡內也不是所有人都很歡迎這些來自西方的野心家們。「法蘭克人之子」埃爾維(Hervé Frangopoulos)於11世紀50年代在小亞細亞非常成功地抗擊了突厥人的游襲,得到皇帝慷慨的封地賞賜和極高的頭銜。但帝國內對他的憎惡情緒日益發酵,最終,他被大石繞頸,沉屍地中海海底。 羅伯特·克里斯平(Robert Crispin)是另一位在拜占庭獲得非凡成就的西方人,同樣也招致帝國貴族們的妒恨:他最終沒有戰死在與突厥人對抗的沙場上,而是死於君士坦丁堡敵對者的毒藥。至少當時歐洲的流言是這麼說的。

隨著小亞細亞的局勢在11世紀末期日益惡化,阿萊克修斯越發渴求來自帝國外的幫助。與他同時代的歐洲各地的人們都開始注意到,11世紀90年代君士坦丁堡越來越多地發出了焦急的呼救聲。奧拉的埃克哈德(Ekkehard of Aura) 記錄道,阿萊克修斯派發出來的使節和信件「甚至連我們都能看到」,信中呼籲人們相助,應對「卡帕多契亞和橫貫羅馬尼亞及敘利亞」的嚴重紛擾。 據另一位知曉實情的編年史家所言:「最終,君士坦丁堡的一位皇帝,名為阿萊克修斯的,因異教徒的頻繁侵擾和他的王國領土大半淪陷而顫抖,他派出使節來到法蘭西,帶著鼓動王公們的信件,希望他們能前往相助……危機重重的希臘。」

佛蘭德斯伯爵羅貝爾也收到了這樣的信件。拜占庭皇帝幾乎每天不間斷地送出東方的消息,稱不計其數的基督徒遭到殺害,孩子與老人、貴族與農民、神父與僧侶們都在突厥人手上慘遭雞姦的深重苦難。很多人被迫行割禮,而貴族女士和她們的女兒們遭到無情的蹂躪。阿萊克修斯說,希臘基督徒們最為神聖的帝國,正在遭受著異教徒從四面八方發動的圍攻。

這些有關突厥人聳人聽聞的暴行和基督徒受難的新聞在西方激起了人們的熊熊怒火。11世紀90年代初,當尼科米底亞遭受攻擊之時,阿萊克修斯的呼救變得更為急迫。皇帝「派出使節帶著信件前往四方,信中滿是哀悼與悲泣,流著淚祈求所有基督徒們」相助,對抗那些拆毀洗禮池、把教堂夷為平地的野蠻人。正如我們之前已經看到的,佛蘭德斯的羅貝爾因此募集了一支西方援軍,這支軍隊也幫助收復了遠至「聖喬治之臂」,即上溯至尼科米底亞灣一帶的城鎮和領土。

由「聖人」組成的使節團帶來的關於拜占庭帝國崩潰的消息,傳遍了歐洲。 據一位編年史家所言,東方的基督徒,「也就是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正面臨著「突厥人造成的普遍而嚴重的迫害,遍及卡帕多契亞、羅馬尼亞(拜占庭)和敘利亞」。 其他的記述更為具體:突厥人已經「侵入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和聖墓,佔領了亞美尼亞、敘利亞和希臘遠至被稱為『聖喬治之臂』的那片海域」,一位當時的人這樣寫道。 西方人還知道,有地士紳們遭受了慘重的地產損失。

有關拜占庭身處困境的實時且精確的消息傳播得如此廣泛,以致1095年冬當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站在眾人面前開講時,他幾乎都不必再就這個主題多說什麼。「你們須速往馳援你們居住在東方的兄弟,」一份此次宣講的記錄稿這樣記錄道,「他們一直在向你們請求這份幫助。因為正如你們大多數人已經知曉的,突厥人——波斯人的一支——正在襲擊他們,且已經進犯到被稱為『聖喬治之臂』的那片地中海海域周邊的羅馬領土。他們侵佔了越來越多基督徒的土地,七次交鋒,七次取勝,屠殺或俘虜了大批民眾,摧毀了教堂,蹂躪著上帝的王國。」 東方衰頹消息的廣泛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阿萊克修斯11世紀90年代發出的一批批信件,以及做出的種種為自己的帝國爭取支持的努力。

但消息也不僅通過官方渠道傳到西方。有些關於小亞細亞的消息是旅行者和朝聖者們帶回來的,他們在11世紀末前往君士坦丁堡或耶路撒冷。比如佛蘭德斯的羅貝爾,就在1089年從聖地返鄉的途中,目睹了拜占庭帝國的狀況。還有阿普利亞的威廉(William of Apulia),他於11世紀末在義大利南部寫下了自己的記錄,他也聽說突厥人在襲擊教堂,迫害基督徒,但他卻認為,這場危機的原因在於拜占庭皇帝與突厥人走得太近,企圖利用他們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想到阿萊克修斯確實和蘇萊曼以及他更重視的馬利克沙結盟過,那麼這類觀點也不屬於空穴來風。不過,既然會出現皇帝應該對這種嚴峻形勢負責的論斷,那就說明,從東方傳來的消息是無法完全由拜占庭帝國朝廷來操控。

可是,雖然前往君士坦丁堡和聖地的訪客們帶回了自己的經歷和看法,但他們的說法大都比較一致,這也表明總體而言,由帝國中心組織的信息傳播是非常有效的。它們的內容、語氣和傳遞的信息幾乎完全一致:東方的教堂遭毀;基督徒們,尤其是神職人員,遭嚴重迫害;小亞細亞全面崩潰,突厥人長驅直入竟已深入到「聖喬治之臂」;拜占庭急需軍事援助。對消息的敘述如此一致,正是因為大多數細節都是由皇帝示意散播出去的。

這些報道中大都包含一個最重要的信息:耶路撒冷自身的狀況在惡化。到11世紀末時,巴勒斯坦和聖城的情況似乎正變得越來越危急。儘管突厥人起初對這個地區的非穆斯林社群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寬容,但11世紀70年代,開羅法蒂瑪王朝奪取了耶路撒冷,這讓遜尼派突厥人與什葉派法蒂瑪王朝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1089年,法蒂瑪王朝對沿海地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征伐,斬獲頗豐。1091年,一名突厥主要軍事領導人戰死沙場,讓緊張情緒更甚,而這些壓力都被轉嫁到了當地居民身上。 有確切消息稱,安條克有強迫希臘和亞美尼亞基督徒改宗的情況,耶路撒冷的基督徒要承擔的稅賦也大大增加,各種迫害伴隨而來。 猶太人同樣成了迫害對象。1077年,耶路撒冷的一座重要猶太會堂被燒毀,這是當時留下記錄的迫害案例之一。

儘管最近有些研究開始質疑11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這個地區非穆斯林居民生存的艱難程度,但阿拉伯文獻也記載了耶路撒冷、安條克和聖地在十字軍東征即將開始前那段時間裡的緊張態勢。 一位12世紀來自阿勒頗的阿拉伯評論者指出:「敘利亞各港口的人們都在阻止法蘭克和拜占庭的朝聖者經由本地前往耶路撒冷。倖存下來的人把這個消息帶回了家鄉,於是朝聖者們打算武裝突進。」 另一位作者認為,安條克新任總督亞吉-西延對基督徒的虐待肯定會引發反抗。

因此,西方的朝聖者要到訪聖城變得越來越困難。耶路撒冷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迎來了大幅增加的朝聖人流。這是因為物質財富增加、學術探索精神以及更加開放的流動環境交織在一起,讓人們覺得中世紀早期的世界似乎變小了,這推動著人們外出朝聖。 但到了11世紀末,隨著小亞細亞和黎凡特的暴力活動頻繁發生,朝聖人流開始大幅萎縮。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