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方的穩固

阿萊克修斯剛登基的時候,拜占庭帝國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咄咄逼人的鄰人們屢屢入侵造成了威脅,經濟崩潰削弱了國力,政治鬥爭催生出內部的裂痕。但如果透過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來曲折回望的話,就會自然而然地認定,帝國面臨的最嚴重威脅是突厥人在東方氣勢洶洶的擴張。這當然正是安娜·科穆寧娜想要製造的印象。她留下的記述甚至提出,在阿萊克修斯奪權之前,小亞細亞事實上已經落入突厥人之手。可實際上,小亞細亞的局勢在11世紀80年代相對來說還是穩定的。在阿萊克修斯統治期的第一個階段,拜占庭與突厥人之間的關係總體還是穩固、積極向好的。直到11世紀90年代初,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夕,拜占庭在東方的地位才出現了急劇的惡化。換句話說,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並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11世紀時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關係的破裂,似乎是一個曲折迂迴的政治和軍事過程,而不是兩種相抗衡的文化之間必然發生的衝撞。但是,安娜·科穆寧娜有充分的理由來創造這種衝突對立的印象,而這種印象一直持續了數個世紀之久。

統治伊始,新皇帝阿萊克修斯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諾曼人和佩切涅格人身上。而另一方面,拜占庭在小亞細亞面臨的形勢還是比較有彈性的:在曼齊科爾特戰役發生後的十年間,仍有不少地方在頑強抵抗著突厥人,而且一直堅持到了阿萊克修斯登基之後。這些抵抗大多是當地領導人有效組織的結果,而不是出於君士坦丁堡的組織籌劃。比如,小亞細亞北部沿海一帶的特拉比宗就是由城中一家大望族的子嗣特奧多爾·加布拉斯(Theabras)組織守衛的。由於加布拉斯對鄰近區域的防護非常英勇得力,一百年後的一首追溯征服小亞細亞歷程的突厥歌謠中還銘記了他的事迹和勇氣。 與此同時,在11世紀70年代,阿瑪西亞周圍相當大的一片區域都得到了魯塞爾·巴里奧爾的有力守護。他本是一名為帝國服務的諾曼人,後來惱恨於拜占庭帝國沒有給他足夠的支持,加之當地民眾對他一直以來提供的保護感恩戴德,他也就自立為王了。

這些地方長官在各地奮戰著,遠至安納托利亞最東端,甚至在高加索一帶都是如此。曼戴爾(Mandale,一名高加索編年史家稱他是「羅馬士紳」)家的三個兒子,在1080—1081年間佔據了凱撒利亞地區的一些重要據點,他們可能是以帝國的名義這麼做的,而不是為了自己冒險投機。 巴西爾·阿波卡佩斯(Basil Apokapes)在阿萊克修斯奪位之前佔據著重鎮埃德薩,而根據他鉛印上的稱號判斷,阿萊克修斯登基後也仍然如此。 阿萊克修斯的前任在1078年任命了一名新的美索不達米亞總督,這也暗示著,在君士坦丁堡以東數百英里遠的地方,拜占庭帝國仍然有著需要保護的重要領地。

事實上,有些拜占庭的地方長官還發跡於東部諸行省,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菲拉雷托斯·布拉卡米奧斯(Philaretos Braakhamios)。他是一名頗有才華的將軍,但因1071年時拒絕支持羅曼努斯四世的繼任者邁克爾七世·杜卡斯,事業受到了打擊。11世紀70年代,帝國內叛亂蜂起,菲拉雷托斯趁機控制了多座城鎮和要塞,攫取了大片領土,變得相當有實力。阿萊克修斯登上帝位後,菲拉雷托斯的勢力仍然在擴展,到11世紀80年代初時,他已控制了重鎮馬拉什和梅里特那,以及西里西亞的大片區域。1083年,他又成為埃德薩的主人。

《阿萊克修斯紀》里對東方形勢千篇一律的悲觀描述,塑造了現代對阿萊克修斯奪權時期小亞細亞形勢的看法。人們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11世紀80年代時,東部各行省都在被突厥人蹂躪。同樣也是基於安娜·科穆寧娜的描述,人們還形成了另一種廣泛的共識:拜占庭帝國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前夕收復了大批失地,這與1092年巴格達蘇丹的去世一道,為帝國提供了絕佳的時機來征戰小亞細亞。 可是《阿萊克修斯紀》里的敘述是需要謹慎分析的,因為作者的目的是要強調1081年時帝國的兇險處境,從而凸顯阿萊克修斯的功績,強調是他把拜占庭從崩潰的邊緣挽救了回來。而且她還有更隱晦的一層私心:想要為阿萊克修斯皇帝洗清罪責,不必對他登基後(而不是登基前)發生的一系列禍事負責——這些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在安娜講述的歷史中被聰明地掩蓋了起來。

可是就連《阿萊克修斯紀》也會不經意地揭示出1081年時,帝國在小亞細亞的地位仍然是穩固的。新皇準備應對諾曼人對伊庇魯斯的入侵時,盡全力組織了一支規模較大的軍隊。他從帝國各地召回一些軍隊到君士坦丁堡集結,其中就包括撤回在小亞細亞多地的駐軍。阿萊克修斯「意識到,他必須馬上召回東方的所有高級官員(toparkhe),那些作為要塞或城鎮的總督英勇抵抗著突厥人的人」。阿萊克修斯馬上下令,帕普拉格尼亞和卡帕多契亞等行省的地方長官,為確保各自轄區的安全,「要留下足夠的士兵,而其他人則要速速返回君士坦丁堡,儘可能帶來身體強健的招募兵士」。 小亞細亞其他地方也有正與突厥人對抗的地方長官,他們也接到了同樣的命令,要分兵回國都,幫助新皇集結起一支大軍抵禦諾曼人的進攻。 小亞細亞的人力能夠抽調出來,實際上就說明拜占庭對這個地區的掌控還是比較牢靠的。

事實上,很難找到證據證明當時突厥人造成了很大的問題。確實有一些劫掠的匪幫為禍一方,攻擊像凱基科斯這樣疏於防守、抵抗不力的地方。 但就連這種劫掠游擊的群體也並不一定就沒有用處:一名貴族曾在阿萊克修斯和艾薩克兵變時期從小亞細亞前往相助,途中遇到一群這樣的突厥人,但他沒有與之交戰,而是說服他們作為僱傭兵與他一道前往。

其他一些證據也勾勒出了這樣一幅畫面,與拜占庭東部諸行省在阿萊克修斯兵變之時已經土崩瓦解的觀念截然相反。例如,11世紀80年代早期,商業重鎮和小亞細亞南部沿海的海軍基地安塔雷亞(Attaleia)升格為大主教區,這表明該城不僅還在拜占庭手中,而且發展得越加重要了。 考古發現揭示出,在阿萊克修斯繼位前後那段時期里,小亞細亞的很多行省和城鎮里設有大量的主教、法官和官員職位,說明突厥人此時對行省管理造成的破壞並不算很廣泛。

事實是,在阿萊克修斯掌權後,東方的局勢有了極大的改觀。11世紀80年代前半段,小亞細亞的大部分地區就已經恢複了穩定。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尤其考慮到阿萊克修斯的統治最開始時是那麼脆弱:1081年,他在進入君士坦丁堡時,對自己手下軍隊究竟忠誠幾何都心存疑慮,而在政變之後沒多久,一些最重要的支持者就已經打算要拋棄他了。他沒讓自己的妻子艾蓮娜(Eirene)與他一道加冕為女皇,這讓她實力強大的家族反應強烈,他們非常憤怒,並對他企圖獨立自為的舉動表示鄙夷。他們惡狠狠的警告很快就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一星期後,艾蓮娜加冕為女皇。 此外,君士坦丁堡的高層教士們一直在要求他公開道歉並贖罪,因為阿萊克修斯在兵變期間放任手下洗劫了帝都。 而且,我們也已經看到,拜占庭帝國的西部邊陲在11世紀80年代早期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諾曼人正在大舉進攻伊庇魯斯,而佩切涅格人的劫掠正在蹂躪著巴爾幹。

至於小亞細亞,阿萊克修斯皇帝擔心的不是突厥人,而是前十年間這個地方浮現的另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拜占庭貴族的反叛。東部諸行省是拜占庭國內大多數大地主的家園,自曼齊科爾特戰役以來,始終叛亂不斷。新皇非常擔心在他離開君士坦丁堡出征討伐諾曼人和佩切涅格人期間,這裡會再次發生叛亂。因此,就在掌權後的最初幾個星期里,阿萊克修斯集中關注了東方。據《阿萊克修斯紀》所言,他派遣了一支遠征軍進入比斯尼亞(Bithynia)驅趕突厥人,並親自給出了十分詳細的指導,包括如何悄無聲息地划槳前行,如何保持神秘的突襲效果,如何判斷敵人可能藏在哪塊岩石峭壁後準備伏擊。

為了確保這個地區的安全,阿萊克修斯把目光投向了一個他之前就打過交道的人。皇帝本人對賦予某個拜占庭貴族太多的兵權心存顧慮,畢竟他自己就是利用類似機會,命令所率帝國軍隊回師帝都而成功奪權的。而阿萊克修斯尋找到的盟友擁有截然不同的背景。蘇萊曼是一位突厥部落首領,他在11世紀70年代率部進入小亞細亞尋找機會和財富。很快他就兩者兼收,受雇於君士坦丁堡,屢次對抗反叛的貴族,並因此獲得了豐厚的獎賞。 阿萊克修斯和他的首次合作,是在自己奪權後不久,請他派人鎮壓了巴爾幹西部蓄謀中的一次叛亂。這些突厥外援證明了自己的忠誠、勇敢和高效,為鎮壓這次針對皇帝的叛亂起了關鍵作用,甚至還抓住了叛亂的幾名頭目。

對於阿萊克修斯這樣一個地位還不穩固的新任皇帝來說,重用、依賴一名突厥人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蘇萊曼不是拜占庭精英階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