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死去的生者 第三章 墓碑村的殯儀館家族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男人住在墳墓旁邊。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冬天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場

1

Tombsville——墓碑村。

連在特蘭西瓦尼亞 的深山裡都很難見到這樣奇怪的地名了。若想知道地名的由來的話,直接到當地走一趟是最好的辦法。畢竟,這個坐落於新英格蘭西北部的偏遠鄉下、人口只有幾千人的小鎮,是不可能登上美國歷史的舞台的;而除了引發好事者無限遐思的地名,可供考察的資料是少之又少。

大理石鎮是距離墓碑村最近的市鎮,一天有六趟巴士往返兩地。從巴士車總站一走出來,就能看到廣場對面仿照英國莊園府邸建造的哥特復興式垂直屋頂。這幢外觀為綠色、古色古香的建築原是自稱「鎮詩人」的格拉罕·卡朋特的私人宅邸,如今已成為鎮上唯一的圖書館兼鄉土資料館。

在這裡的書架角落,有幾本連本鎮居民都很少去翻閱的冷門書籍。其中有一本,是墓碑村的不動產商人兼篤學之士弗蘭克·奧布萊恩自費出版的《墓碑村、大理石鎮及周邊的歷史與民間傳說》。事實上,要了解這奇怪地名的由來,這本書是最方便查閱的資料。

奧布萊恩的書中這樣記載道:

……關於墓碑村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不過依我之見,還是記錄於十八世紀中期、法印戰爭前後的「羅傑·威廉姆斯的鬧劇」這種說法比較可信。

墓碑村、大理石鎮周邊的第一批殖民者,是一六三四年渡海前來的移民,他們建立了所謂的「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前面也提到過,這批新移民並不像他們的前輩移民那樣,是十分嚴格的清教徒。身為「非分離派」的中產階級,他們一方面懷有建設「山丘村落」的宗教信念,同時也對世俗的「買賣業務」展現出強烈的熱情。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介紹當時新移民的領袖——羅傑·威廉姆斯了。威廉姆斯一邊養殖牲畜、種植玉米,一邊又製造朗姆酒,還和遠在倫敦的商人做貿易,是一個非常有生意手腕的人。這位羅傑·威廉姆斯看中了現在大理石鎮周邊的土地。除了看中這一帶地勢平緩,很適合放牧之外,對礦物學略有涉獵的威廉姆斯還知道,山裡藏有質量優良的花崗岩。後來,大理石和乳酪畜牧業共同成為此地的經濟命脈,美國東岸大部分住宅的建材幾乎都來自於這片豐富的礦脈——精明的威廉姆斯可不會看走眼。

然而,當時這一帶的支配權在阿爾岡昆語族的納拉干西印第安人手中。就算他再怎麼擅長做生意,遇到這些以驍勇善戰著稱的對手,也是做不成買賣的。歷經再三交涉,酋長還是堅持不肯把土地讓給他。於是,威廉姆斯心生一計,他利用納拉干西族迷信傳說的心理,布置了一場騙局。

現在由巴里科恩家族經營的知名墓園「微笑墓園」所在的丘陵,在當時有一塊巨大的花崗岩。花崗岩的形狀很像印第安聖者的側臉,因此被納拉干西族視為全族英靈集合的「墓碑」,對其十分敬畏。得知這件事之後,威廉姆斯便利用這塊石頭作為道具,搭建了一個華麗的舞台。他指定跟酋長的第七次談判要在「聖者之墓」進行,並安排已經被他收買的翻譯躲在岩石後面,說出這番話:

「納拉干西的偉大勇士啊,都聽清楚了,這塊土地已經被詛咒了,你最好把它讓給從南方來的白人,帶領族人趕快往北遷移。否則災難將席捲全族,黑色的死者會從墳墓里爬出來,尋找生者並啃咬他們的肉。全族將會滅亡……」

聽到這番話,酋長臉色變得比死人還要蒼白,當場就答應了威廉姆斯的要求。

就這樣,威廉姆斯沒花一絲氣力,僅以兩桶朗姆酒和一皮袋香料的代價,就把大理石鎮和墓碑村周邊的廣闊土地買了下來。

那時墓碑村及周圍的土地一直是無法使用的荒地,他真正想要的是現在大理石鎮周邊那塊。不過因為他自導自演的「被詛咒的土地」的鬧劇,就算不樂意,他也得好壞一併接收了。

從上述的故事我們可以得知,墓碑村之所以取「墓碑」為名,應該是跟印第安聖者的「墓碑」有關。

這樣一來,以部分人士所謂的「黑心詭計」(筆者倒認為比起那些不付任何代價、強取豪奪印第安人土地的馬薩諸塞州開發者來說,威廉姆斯的罪算是輕的了)取得土地一事,應該多少也觸犯了本地的神明。自那之後,墓碑村成了一塊被人遺忘的土地。相比之下,大理石鎮卻在一七八四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座大理石採石場,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

以上就是奧布萊恩所記載的,關於「墓碑村」命名的由來。

大理石鎮因出產優良的大理石和乳酪畜牧業的發展,成為地方經濟的基礎,從而繁榮了起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除了這些傳統產業外,還入駐了生產電子零件的工廠,給這座歷史古城帶來了新的風貌。

秋意正濃的時節,來到大理石鎮和墓碑村遊覽的人們還能夠看到美麗的丘陵和湖泊,以及被紅葉點綴得繽紛多彩的古老街道。遊客們會忍不住感嘆:這就是出現在《冷暖人間》 里的典型的新英格蘭風光啊!的確,就「外觀」而言,完全可以如此形容。不過,要是讓喜歡咬文嚼字的社會學學者來介紹的話,他們一定會說——這一帶其實是最不像新英格蘭的區域了。

「不像」的主要原因,是當地居民的人種和宗教構成上的特異性。也就是說,這一帶不像新英格蘭的其他區域,盎格魯撒克遜白人占絕對優勢。

這裡最早的居民來自十九世紀中葉,在紐約生活不下去的愛爾蘭裔移民開始往北遷移,因而初見端倪。不過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二〇年間,西維吉尼亞的義大利裔礦工的大量湧入。當時罷工運動失敗,因此丟了飯碗的煤礦工人,陸續被精明的職業介紹人送往大理石鎮的採石場。這可以說是他們人生中的重大轉折,因為大理石鎮的大理石開採場已經成為東部一帶住宅建材的主要供應源,再加上紐約的「摩天樓時代」正好從這時開始,為了開採出更多石料,勢必需要更多勞動力。

義大利裔移民忙著為摩天大樓和法院開採大理石的同時,也漸漸習慣了在這片新天地上的生活。然而,其中並不包括改變宗教信仰。他們希望擁有自己的教會。於是,也為了照顧愛爾蘭裔移民,許多羅馬天主教教堂應運而生。最古老的一所還能在墓碑村的微笑墓園裡看到。

面對天主教徒的這般行動,更早入駐的清教徒們反倒十分冷靜。原本這片土地就是由羅傑·威廉姆斯那樣的人開發出來的,因此即便身為清教徒,他們的尺度卻放寬了許多,也沒有過多的抗拒。

正因為有這麼一段經歷,使得清教徒佔壓倒性多數的新英格蘭地區中,大理石鎮和墓碑村一帶卻例外地成了羅馬天主教信徒比較多的區域。

2

既然提到了宗教,就讓我們把話題再次轉回墓碑村。

相比於大理石鎮的蓬勃發展,墓碑村似乎完全被人們所遺忘。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裡又重新登上了地方歷史的舞台——還是以和這個陰森的地名相符的方式。

一九四五年,一名英國人混在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歸來的士兵中來到了墓碑村。這個人名叫史邁利·巴里科恩,是一家殯儀館的小老闆。

史邁利在倫敦繼承了祖父托馬斯·巴里科恩一手創建的殯儀館。不過這位殯儀館老闆不光對死人感興趣,他對活人,尤其是那些漂亮的女人,也非常感興趣。他那「愛美人」的名聲在外。年紀輕輕的他會來到這個鳥不生蛋的地方,也是這個壞習慣害的——他跟某位退役上校的老婆傳出緋聞,在倫敦混不下去,只好關掉殯儀館,偷渡來到了美國。

只是,這位風流成性的殯儀館老闆一登上橫渡大西洋的船,就立刻後悔了。為什麼呢?因為他親手關掉的殯儀館,在倫敦可是排得上號的老店。為了讓諸位理解那時的史邁利有多後悔,我們必須先從他的祖父托馬斯·巴里科恩的偉大功績說起。

托馬斯在世的時候正值維多利亞王朝期間,機緣巧合之下,原本是窮記者的托馬斯加入了剛成立的倫敦墓地公司。這家公司算得上當時墓地開發行業的先驅,托馬斯的這次轉行也正合時宜。因惡劣的環境、傳染病以及貧困等原因,導致當時倫敦的死亡率達到頂峰,又趕上倫敦的墓地擴大政策,他經手的墓地都賣了好價錢。

就這樣,他賺到了一筆巨款,開始萌生自己創業的想法。下定決心的托馬斯以售賣墓地賺來的錢為本金,於一八四〇年在倫敦開了一家殯儀館兼殯葬用品公司。

這無疑又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殯儀館比普通人以為的要賺錢一倍;至於殯葬用品店,又比殯儀館賺錢多三倍。在當時,這是極為賺錢的買賣。

頗有生意頭腦的托馬斯從法國請來設計師,為華麗的喪服製作了商品目錄。與此舉相呼應的,是當時由於縫紉機的普及而在積極拓展市場的倫敦時尚界。至今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