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棋局·大狙擊 第一節 狙擊點

00整個世界是一盤大棋局,中國也是這個棋盤中的一部分。只有明白大棋局的走向,才能真正洞悉這個世界的變化,明白中國趨勢的演變。因此,我們需要對國際大棋局一點點地進行剖析--當走進去,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站在其內看中國的大趨勢,看中國的樓市、股市,看中國的未來,一切都那麼清楚明了。

作為大棋局的主導者,美國的影響獨一無二。這一點幾乎是舉世公認。

美國拯救經濟是"三部曲"上下銜接,左右協調,當所有的這一切完成,美國經濟真正實現了復甦,就意味著美國必須重設大棋局。美國必須遮掩自己將來可能爆發的債務危機,以確保全球資源流向美國,為美國贏得實現經濟復甦的時機。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策的對外攻擊性就會顯現出來。為什麼會這樣?眾所周知,美國政府是一個民選政府,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都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選民的利益訴求,以維持自己的群眾基礎和政治生命。2010年11月3日,美國國會中期選舉落幕,民主黨創下60多年來最大的慘敗:痛失對眾議院的控制權,僅以微弱優勢保住參議院多數。兩黨各控一院意味著,他們更難以在對內諸如增加稅收以擺脫危機等方面達成一致,只能在對外轉嫁危機為美國爭取利益方面趨於一致。這必然強化它的對外狙擊性,而非中國很多專家一相情願認為的,這將有利於美國兩黨在互相制衡中,達到某種妥協,有利於中國云云。

同時,美國民眾心目中有著根深蒂固的人權意識,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在海外為美國人爭取利益的同時,不能做太出格的事情(在虐囚醜聞公布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民眾的抗議一點不比海外弱),必須遵循他們所能承受的底線。這兩個因素,決定了美國政府必須保持一種平衡,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民眾的抗議。

這一點與非民主政體有本質不同。一些****國家(比如非洲的一些國家)通過對內掠奪民眾,就能斂取巨額財富,做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他們要做的是維護國內的統治地位不動搖,為此甚至不惜在某些方面向外出賣民族利益,哪裡敢對外掠奪?畢竟,一旦引來外敵,遭受內外夾擊,其統治基礎將在瞬間走向崩潰。

民主政體給人類帶來的最寶貴財富是,它搭建了一個使各個利益主體公平表達利益訴求,使各方利益逐漸趨於一種平衡點,從而,實現民富國強、政權和平交接和過渡的制度體系。這就從根本上避免了通過流血衝突實現政權更迭的弊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累積了財富。

試想,假如中國明朝開始建立起類似西方的文明制度,步入民主軌道,當今世界有哪個國家敢與中國比肩?中國一直到明朝,在科技發明方面還位居世界前列,僅鄭和船隊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就足以令世界驚嘆不已。直到清朝才徹底衰落。美國人Robert K. G. Temple所著的《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一書中,列出中國100個世界第一的發明,基本上都在明朝和明朝以前,清朝幾乎沒有。1820年,中國的GDP約為英國的7倍,卻在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因為清朝GDP中有相當高的份額是皇家園林及貯藏其中的價值連城的藝術品。1895年,慈禧太后沒能把對日戰爭堅持到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日寇打進北京城,讓她心愛的頤和園重蹈圓明園毀於一炬的覆轍。①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我們重回主題。

美國的經濟復甦之路儘管走得非常謹慎和紮實,但它有一個巨大的軟肋,那就是它同樣存在著嚴重的債務危機。說輕一點,只要美國的國債發行遇阻,就將成為美國經濟的不堪承受之重。說重一點,一旦美國債務的軟肋亮出來,就必然引發資金的外逃,甚至引爆世界上最慘烈、最嚴重、最難以挽回的債務危機。

因此,美國一方面大張旗鼓地通過減稅等措施拯救本國經濟,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的債務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要做到這一點,讓其他經濟體的債務問題顯得更加突出無疑是一條捷徑。華爾街的大鱷們,在自身處於深度危機的情況下,為了把人們的目光轉移開,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也為了減少政府在救助自己方面的干擾和顧慮,在歐元的缺陷暴露出來後,展開了狙擊行動,這種狙擊使得歐元國的債務問題更徹底地暴露出來,吸引走全球關注的目光,間接為美國整體經濟復甦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這其實也是美國的慣用之招。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增大,國際社會開始對美元的價值產生疑懼之心,令美元的權威蒙塵之時,美國等發達國家逼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最終摧毀日元的影響力,即為經典案例。

在不能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的情況下,讓對手做得比自己更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理解了這個思路,就不難理解在次貸危機之後發生的種種反常的情形:那些受次貸危機影響的國家,反而比次貸危機的發源地美國顯得更加糟糕--當然,很多做得更差的國家更多是由於自身的原因。華爾街出於逐利和遮醜(避免危機更深、更廣地蔓延)的需要,利用相關國家的缺陷,展開狙擊行動。

做到這一點很難,需要具有強大的金融實力、充裕的尖端人才儲備和豐富的經驗。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華爾街,在這方面,在當今世界,沒有可出其右者,因此,它們得以在貨幣戰爭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而主權債務的擴張,留下了一個天然的缺陷:

評級機構穆迪公司認為,從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初到2010年年底,全球主權債務總量將增加50%以上,達到15.3萬億美元。而迪拜事件只是個開始,即使各國政府採取補救措施,全球主權債務總量至少還會再增加50%,在4~5年後達到峰值。②

而這個缺陷被華爾街利用到了極致。

我在《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一書中已經做了分析,當時我認為,冰島危機只是一個小白鼠,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美國的最終目的是能夠與其相抗衡的歐元。並且,在書中,我寫道,美元與歐元的首次決戰之年,就是2010年:"2000年,歐洲議會制訂了''里斯本議程'',確定到2010年把歐盟建成''世界上最有競爭力、最有活力的知識經濟體''。這一目標,何嘗不是亮出了美歐決戰的日期?"③

對歐元的狙擊,策劃之縝密,令人心生寒氣。

我在試圖找到這個脈絡的時候,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們不妨列一個時間表:

歐洲危機惡化:2008年3~7月,已經蔓延到歐洲的次貸危機在歐洲惡化。由於美國在次貸危機初始階段一直淡化危機掩蓋真相,由此,引發大量資金前往美國抄底--截至2007年年底,僅歐洲各國為挽救次貸危機,就注入1萬多億美元。直到2008年2月11日,布希在簽署的年度《總統經濟報告》中還認為,2008年美國經濟將繼續增長,不會陷入衰退。等歐洲真正認識到,這場危機的嚴重性超乎想像時,危機已經迅速蔓延到了歐洲。更關鍵的問題是:第一,歐洲向美國"輸血"之後,缺少救市資金;第二,歐洲國家受到政體的限制,無法像美國那樣,擴大政府赤字,反而必須縮減財政赤字。

冰島危機: 始於2008年3、4月份,惡化於當年10月份。2008年3月,冰島中央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達成的5億美元貸款協議到期,後來,冰島就續約一事接觸國際清算銀行,遭到拒絕。2008年4月,冰島央行向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尋求籤署貨幣互換協議,遭到拒絕。④從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一年中,冰島克朗貶值45.9%,居民購買力隨之下降。

迪拜危機:2009年11月25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負債纍纍的迪拜酋長國傳出驚人消息:迪拜宣布,將重組其最大的企業實體"迪拜世界"(業務橫跨房地產和港口的企業集團),同時宣布,將把迪拜世界的債務償還暫停6個月。

2009年11月26日,美元指數在到達74.18的低點後,開始反彈。

迪拜之後,希臘第一個遭到了攻擊,因為它最脆弱。歐盟委員會曾預測:到2011年,希臘公共債務在該國GDP總額中所佔比例將從113%上升至135%。

希臘債務危機:2009年12月8日,惠譽國際信用評級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貸評級下調一檔,從"A-"降為"BBB+"。12月16日,標準普爾宣布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貸評級也下調一檔,從"A-"降為"BBB+"。這是希臘主權信用級別在過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級以下。希臘股市隨即大跌,歐元對美元比價也大幅下滑。2009年12月22日,穆迪宣布將希臘主權評級從A1下調到A2,評級展望為負面。三大評級巨頭同時出手,希臘深陷困境。

縱觀以上危機惡化的時候,都是華爾街因次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