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式救市和美國式救市 第四節 美國救市三部曲(下):轉嫁危機和尋找新增長點

在自保、轉嫁危機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三大組成部分中,美國必然要向世界轉嫁危機。轉嫁危機又包括幾項:增發美元、打貿易戰、打貨幣戰(匯率戰)、發行國債等債券等。

實際上,在次貸危機剛剛發生後,美國政府最大限度地遮掩了真相,導致歐洲國家、日本、中國等,攜大量資金前往美國抄底,這些資金基本被套牢,但它有效減緩了美國危機的蔓延和惡化。有關這些細節,我在《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一書中,已經詳細介紹過。

美國經濟刺激計畫的核心內容是龐大的減稅計畫,這對處於危機中的美國而言,如何實現?

增發美元是必然的。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宣布,將收購至多3000億美元長期美國國債,並將另購入至多75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美聯儲開動了印鈔機。2010年11月4日,美聯儲宣布推出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甦。

美國還大打貿易戰。

我們知道,美國次貸危機源於房地產泡沫和金融衍生品泡沫的破滅,虛擬經濟的失業率只要不大幅下降,奧巴馬就已經謝天謝地了,不可能再增加新的就業,要增加就業,要完成就業目標,唯一靠得住的就是傳統行業尤其是製造業的發展,來提供新的就業機會,並強化美國實體經濟的基礎,提高抗風險能力。只有等實體經濟轉好,美國的金融業才能真正走向復甦。

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

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對於修復美國因虛擬經濟破滅而變得脆弱的經濟基礎,促使美國經濟的良性復甦是極其重要的。在全球經濟大範圍內受次貸危機影響而呈現出極其分明的衰退特徵的時候,誰能率先為自己的復甦爭取到足額的資金、時間支持,誰就能得到更多的資源,從而使復甦延續下去。這是美國不惜打貿易戰的目的所在,當然,也是中國不惜冒險一定要爭取率先實現經濟復甦的根源。

二者殊途同歸。

而且,美國是全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其消費能力的提升決定著世界經濟的復甦,換句話說,全世界都需要美國的消費把他們從危機的泥潭中拉出來。而這則是美國打貿易戰的底氣所在。

2009年2月,美國國會擬定的"購買美國貨"條款,一度讓加拿大、歐盟等國義憤填膺。在被譽為奧巴馬"新政"的"美國復興和再投資方案"中,與"購買美國貨"有關的,是第1640條款。根據該條款,使用"新政"資金的公共工程,在"不違背美國的國際承諾"前提下,必須使用"國產"鋼鐵和其他製成品。而之前美國已有"購買美國貨法案",該法案明確規定,政府投資主導的高速公路、橋樑、隧道、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所用鋼鐵必須為"國產"。

而根據"參議院版"經濟刺激計畫,有關"購買美國貨"的附加條款更加"激進",規定除鋼鐵產品以外,水泥等項目所需一切製成品也須由美國生產。方案還規定,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所使用的任何制服和紡織品必須為百分之百"美國製造"。

後來,連美國國內都認為"購買美國貨"條款過於嚴厲。在這方面,不是沒有教訓,美國國會在1930年通過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將2萬多種進口產品的關稅大幅提高,引發各國跟風效應。到1932年,世界貿易比1929年下降了25%,世界工業生產降幅達30%。每個國家都試圖將自己與外部危機隔絕開來,結果反而加劇了危機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

但是,這種豪賭雖然是以世界經濟的風險加大為前提,卻是以自身經濟的復甦為目標的。對於美國而言,這種險值得冒--而這也正是美國為什麼那樣一意孤行的原因,把美國看成傻子絕對不是一種理性的假設,儘管它有時候也的確做傻事。

美國的做法激起了世界反對。歐盟貿易委員發言人彼得·鮑爾就此表示:"如果一項禁止在美國領土上銷售或購買歐洲產品的法案獲得通過,我們絕不會袖手旁觀。"

最終,美國選擇了對歐盟等大經濟體妥協,但強化了對中國的貿易壁壘。

為什麼要旗幟鮮明地對中國打貿易戰?

其實,從美國、歐盟的思路來看,貿易戰的主打對象幾乎都是發展中國家,尤其中國,總是首當其衝成為貿易戰的犧牲品。原因是:由於民窮,中國是一個出口大國而非消費大國,在經濟危機發生後,消費的重要性大於生產,但當時面臨的問題是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只有啟動消費才能消化產能。而中國貿易的對外依存度過高,但內需不足,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被削弱。

可見,中國民窮與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所引發的內需不足,不僅使中國的經濟發展缺少了一個重要的支撐,也成為削弱中國在世界經濟體中話語權發揮的重要拖累。這同時也是為什麼一打貿易戰中國就去國外大採購的原因之一--通過集中採購彌補我們的短板!

因此,美國敢於和中國打貿易戰而不敢和歐盟打貿易戰。

與歐盟打貿易戰是兩敗俱傷,與中國打貿易戰,能夠逼迫中國大規模採購美國的產品,或逼中國買美國的國債,並且,美國的確屢屢得手。它能不那樣做嗎?

2009年9月9日,美國商務部表示,已經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價值達26億美元用於輸送石油的鋼管施加初步關稅,稅率從10.90%到30.69%。2009年9月11日,奧巴馬政府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3年的懲罰性關稅。11月5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華輸美油井管反傾銷反補貼案的傾銷調查初裁,決定對從我國進口的油井管徵收最高達99.14%的反傾銷稅。11月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步裁定,對從中國和印度尼西亞進口的銅版紙、從中國進口的焦磷酸鉀、磷酸二氫鉀和磷酸氫二鉀徵收"雙反"關稅。這一切距離中美互相承諾不再出台新的貿易保護措施才一周時間,距離奧巴馬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日期11月15日只有不到10天。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分析,美國政府認為,全球經濟的不平衡(特別是美中貿易的不平衡)與危機的發生有一定的因果關係,這種不平衡必須打破,而美國將不惜採用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來表達實現這種再平衡的政治決心。

舉出的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歐洲在與中國打貿易戰方面,甚至比美國更強硬,原因跟美國相同,結果也跟美國相同--每次中國都去歐洲大規模採購,比如空客。

2009年2月,歐盟開始對產自中國的鋼線材徵收24%的臨時反傾銷稅。通常,臨時反傾銷稅實施期限為半年。7月27日,歐盟外長會議在沒有舉行討論的情況下通過建議,決定對產自中國的鋼線材徵收高達24%的反傾銷稅,期限為5年。8月11日,歐盟委員會在布魯塞爾宣布,歐盟已對從中國進口的葡萄糖酸鈉發起了反傾銷調查。8月15日前,歐盟委員會擬對中國鋁合金輪轂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2010年9月16日,歐盟委員會對中國數據卡發起反補貼調查,涉案金額高達41億美元,不僅成為迄今為止中國遭遇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救濟調查,也是歐盟首次對中國同一產品同時進行3種貿易救濟調查。反傾銷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蔓延……

列出的這些貿易戰同樣只是九牛一毛。

不僅美國、歐盟這樣的發達經濟體把反傾銷的重心對準中國,就連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效法歐美的做法,把矛頭對準中國。原因同美國、歐盟差不多,結果也差不多,後來,中國又在印度等國大規模採購。比如,2010年12月15日,中國和印度公司簽訂45個合作協議,價值200億美元,讓印度人歡天喜地。

自1995年世貿組織(WTO)成立到2010年,中國已經連續16年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根據WTO在2010年12月6日公布的反傾銷調查報告,2010年上半年,有19個WTO成員共發起了69起反傾銷調查,中國是遭遇反傾銷調查的"重災區",29次成為反傾銷調查的"關照對象"。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是金屬、化學品及塑料)也是被調查最多的商品,占反傾銷調查總量的1/3。

除了抬高貿易壁壘,美國向全世界舉債,再以弱勢美元政策稀釋這些債務。

大規模的減稅政策,一定要有埋單者,美國政府連年赤字,根本無力承擔。

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在2009年財年達到了驚人的1.416萬億美元,2010財年為1.294萬億美元。2011年1月26日,美國國會預算局發布預測稱,2011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將達到約1.5萬億美元。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已成為美國經濟未來的一大隱患。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唯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