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式救市和美國式救市 第三節 美國救市三部曲(上):自保

上面兩節,對中國的政策邏輯思路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現在,我們以美國為例,看其引領經濟復甦的思路和邏輯關係是什麼--這些非常重要,只有了解這一大前提,才能更清晰地理解本人所闡述的趨勢的因果關係。

人生病醫治,有中西醫的區別。中醫一般療效慢,但副作用小、除根。西醫中的一些療法,比如打抗生素,療效快,但很多時候治標不治本,而且,副作用大。因此,在西方不少國家,對抗生素的管理比槍支彈藥都嚴,而在中國,抗生素是醫生最喜歡用的,效果立竿見影,特容易顯出醫生的"水平"。但抗生素使用的泛濫,不僅導致很多人的免疫力、抵抗力下降,而且埋下了一系列損害人類健康的禍端。

做經濟,與此對比何其相像!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中國在次貸危機中率先復甦,是冒著巨大風險的,因為,中國未能在危機中儘快建立起社會保障機制,而且,中國的增長力量很大程度上源於對現有財富的集中消耗。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因為,中國要破解的是一盤死局:三駕馬車同時停滯的死局。

中國的軟肋依然非常明顯。

那麼,美國是如何拯救其經濟的呢?

認清這一點,不僅可以讓我們清楚地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也能明白未來棋局安排中的一些必然性。

一個國家在面對經濟危機時,無外乎三種選擇:自保、轉嫁危機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應該是內生性的,是創造新的財富的。

在經濟危機發生時,自保是第一重要的。縱觀歷次戰爭、博弈或者危機,美國人無不把自我保護放在第一位。善於保全自己者,才是真正的智者、強者。無論是小布希還是奧巴馬執政,美國的大戰略思維始終是延續的。

在歷次貨幣戰爭中,美國之所以屢戰屢勝,與其縝密、嚴謹、周全、系統的自我保護機制不無關係。

我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大戰略與小陰謀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成為強國,絕對不在於它是否會耍陰謀,小的伎倆只能在某一小的階段有用。強國的建立絕對靠的不是陰謀,而是在共同價值觀、信仰、道德、倫理等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凝聚力、創新力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在這一前提下,它所有的規劃、策略都是公開的。這是必須要強調的。在大國博弈中,立場和大策略是公開的,任何一方都有取勝的可能。

我還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對對手報以仇恨。仇恨是對自我的一種貶低,是一種低姿態。人往往在戰勝不了對手的時候充滿仇恨,通過仇恨進行自我逃避。仇恨沒有任何意義,只會掩蓋真正的敵人。只有向強者學習,才能提高博弈中的勝率,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者。更進一步,只有懂得欣賞和學習敵人優點的人,才能真正完勝敵人!誠如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所說:"我不在乎敵人的意圖,我只在乎他們的實力。"在中國這種逢美必反的狀態下,我們連對方的優點都看不到,遑論虛心向它學習啊!倒是對手通過向世界各國(包括中國)的學習,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不斷增強自身實力,成為獨一無二的超級強國。

自保的核心就是首先強化社會保障。事實上,現在比較成熟的社會機制就起源於危機。1878~187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麥建議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頒布了《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險的皇帝詔書》:工人在患病、發生事故、傷殘和老年經濟困難時應該受到保障,他們有權要求救濟,工人保障應由工人自行管理。

1929~1932年,世界範圍內經濟危機成為發達國家建立社保制度的第一個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成為第二個高峰。

次貸危機發生後,美國首先就是自保,擴大救濟範圍,延長救濟時間。

2008年11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延長失業救濟領取期限的議案,將把失業保險領取期限延長7周,而對於失業率超過6%的州,將把失業保險領取期限延長13周。過去,美國失業者可領取為期26周、人均每周300美元的失業救濟。新法案這一措施令數百萬人受益,但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化,聯邦和州政府的財政負擔也越來越重。

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了更好地做好社會保障,美國在這方面的開支之大,令人感嘆!在2009年美國聯邦和州及地方政府開支中,退休金和社會福利及醫療保障的開支在總支出中的佔比高達56%!

有必要提及的是,在美國,社會醫療保障開支和醫療開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僅僅是指醫療救濟保障支出,近年來一般佔美國財政支出的16%左右,而後者則是指整個社會為醫療而付出的費用,每年高達2萬億美元,一般佔美國GDP的17%上下。

隨後,奧巴馬又提出了醫療改革方案。目標是,不僅要擴大保險所覆蓋的人群,而且要擴大保險所覆蓋的醫療項目,同時,還要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控制美國整體醫療系統螺旋式上升的成本。奧巴馬指出,改革將要建立一個全新的醫療系統,為醫生提供良好的專業環境,並以最低的成本為所有美國人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這樣的系統能夠減輕企業壓力,釋放經濟活力,創造就業崗位,增加實際工資,並每年為美國經濟帶來多達數百億美元的額外增長,讓醫療系統和整體經濟更為強健。

美國自保的另一大重要舉措是減稅。

大規模的減稅,是自保階段必須要做的。凱恩斯認為,確保就業的增長是應對經濟危機首要的環節,而減稅無疑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最好選擇:給企業減稅,提高其生存能力,使其有繼續投資、提供就業崗位的動力;而對個人減稅,則可以挽救消費日漸滑落的頹勢,提高民眾的抗危機能力。

而且,減稅還有一個重要好處:它對在海外投資的企業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這些企業會把利潤轉移到美國,而不是留在企業所在國。這實際上會增加美國的收入。在中國的很多外資企業,交易額非常大,繳納的稅款卻寥寥無幾,就是因為他們通過會計手法,把原本應該交給中國的稅收,轉移走了--這也是美國每逢遇到危機必先減稅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國家統計局一個課題組完成的一份關於外資的研究報告稱,在所調查的虧損外商投資企業中,通過"轉讓定價"避稅給我國造成的稅款損失達300億元。外企逃稅花招並不神秘,他們逃避的主要手段是利用關聯交易,採取轉讓定價的形式。據統計,這種手段佔到逃稅金額的60%以上。採取"轉讓定價"就是通常說的"高進低出",這樣外企很容易形成賬面上的虧損,利潤則轉移到稅負低的國家、地區。而對與外商進行合資或合作的中方來說,轉讓定價將直接侵犯自己的利益。例如山東一家製藥公司通過境外母公司直接定價的方式,將出口產品單價定為比國內同類產品平均價格低40元,以此來減少銷售收入,變相將實際利潤轉移出境。企業的上述行為不僅會成為資金外逃的通道,造成國家稅收的流失,還會成為外國指責我國低價傾銷的口實之一。

美國的減稅規模是非常龐大而且慷慨的。

通過減稅的方式應對危機,是美國政府近年來必然的選擇。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美國高科技產業和網路業泡沫破滅,美國經濟出現了衰退信號。剛剛於2001年1月上任的美國總統布希,馬上力主通過了《2001年經濟增長與稅收減免協調法》,鼓勵人們為獲得更多勞動成果而努力工作。

布希的減稅政策避免了經濟陷入更大規模的衰退,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9·11"事件的不良影響。2002年,布希政府推出了《2002年就業增加與職工援助法》,2003年推出了《2003年就業增長與稅收減免協調法》,把在2006年要實現的減稅目標提前到2003年實行,減稅措施使得美國失業人數逐年降低。共和黨指出,自從布希於2003年8月推出減稅計畫,到2006年年初,共創造了520萬個就業機會。減稅法案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使得納稅人的口袋裡在過去5年間至少多了8800億美元。

遇危機先減稅,是美國政府(無論誰執政)一貫的思維模式。

2006年5月17日,布希再次簽署新減稅法案,決定今後5年內減稅700億美元。

美國前總統布希次貸危機發生後,布希再次祭出減稅法寶。2008年1月18日,布希要求實施金額達1450億美元的減稅方案,以刺激經濟增長,避免發生經濟衰退。布希當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為了保持經濟增長並創造就業機會,國會和政府需要儘快就減稅作出決定。減稅可以增加消費開支。布希說:"減稅必須有足夠大的數額,可以使經濟形勢發生變化;必須是建立在廣泛基礎上的減稅;必須立即生效,但是臨時性的;必須不包括任何增稅內容。"

2008年下半年,次貸危機有明顯的加速惡化跡象,10月4日,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