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貨幣兇猛與房價股市之謎 第六節 解密中國製造國內貴於國外

之所以單獨寫下這一節,因為這個問題實在太重要,它是畸形環境造成的一種畸形的現象。通過對這個現象的解剖,很多問題就能浮出水面。

而相關問題,無不讓人觸目驚心。

中國的"十二五"規劃把消費放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上,提出"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在中國千方百計拉內需而效果並不明顯的情況下,很多國人一到國外卻瘋狂搶購,甚至把一些商場給清空,如此消費能力,令西方國家感嘆不已。以至於法國的很多知名商店,都開始僱用會講中文的店員,因為他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商場效益如何,與能否吸引中國人光臨息息相關。

顯然,這種消費慾望是不需要鼓勵的。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常識。

中國之所以消費低迷,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物價太貴,同樣的商品,不僅進口商品價格遠遠高於國外,"中國製造"的商品價格也遠遠高於國外。

凡是去過國外購物的朋友大都有這種感受。2009年,我到美國時,曾經對幾十種商品的價格與國內進行比較,發現美國除圖書、音像之外的絕大部分商品的價格,折算成人民幣以後,都比中國便宜,最多的便宜70%以上。更離奇的是,連"中國製造"的商品,都能比國內便宜一半左右。也難怪國人為何在國外一擲千金,大包小包往回拎了。

2011年2月17日,中央電視台《新聞1+1》欄目播出了一則名為《出門去搶購!》的專題節目,對中國人在境外瘋狂搶購的場景進行報道。

問題是,"MADE IN A"(中國製造)的商品,漂洋過海,何以比國內還便宜呢?必須強調的是,一般而言,國外銷售的"MADE IN A"的商品質量優於國內,服務也更好。

這是一個奇怪但並不有趣的現象。這一經濟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的是重重危機--是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達到臨界點的必然反映。

商品在出廠以前,並沒有明顯區別。區別在於出廠後。

首要原因就是稅收太多太重了。

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培勇曾經做了個比較,從整體稅負來看,中國的稅負水平介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並不屬於最高。關鍵是稅制增加了很多隱性的負擔。

中國的很多稅收是"隱身"的,你看不到,但卻"逃"不掉。譬如本該由企業承擔的產品稅和營業稅等稅項,出廠前就被列為產品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由於我們的購物小票上通常只有價格,而沒有稅的蹤跡,這些"隱蔽"稅種通常輕易就被消費者們忽視掉了,但由於計入了價格當中,商品的價格自然就高。

高培勇介紹說,在中國現行的稅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稅收來自於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環節的稅種。剩下的不足30%的稅收,則來自於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收入環節的稅種。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政府財政統計年鑒(2007)》公布的2006年數據:"按人民幣計算,倘若上述國家徵稅的總量均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響不論,那麼,作為價格構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種商品售價之中的稅收數額分別為:中國700元,美國168元,日本186元,歐盟15國300元。"

也就是說,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這導致中國的商品價格普遍比國外高,即使是"中國製造"的產品,國內的售價也遠遠高於國外。

除了每月工資單上標明了上繳的個人所得稅稅額以外,每天的衣食住行,自己的每一次日常消費,都包含了納稅行為。據了解,2010年的個人所得稅數額,僅佔了中國稅收總收入的7%左右。而僅增值稅和營業稅兩項,就佔據了稅收總額的44.2%。大部分個人承擔的"間接稅",都隱藏在不易察覺的經濟行為之中。

"中國製造"高於國外價格自然就不奇怪了。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靳東升在2010年年底的一次演講中也表示,中國的流轉稅類比重偏高。有很多國家和地區並沒有"營業稅"的定義,在美國,一般而言,消費者需要繳納的就是消費稅,但是這個稅費在各州都不相同,最高只有10%,有些州甚至還減免了消費稅。在中國香港,人工、地租都比內地貴,但很多商品反而便宜,這正是因為香港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

我國共有19個稅種,這些稅最終會通過商品價格體現出來。因此,中國製造比海外貴,至於進口產品,更是比國外高出一大截。如果你在中國內地購買一塊售價2700元的瑞士進口手錶,其中將包含17%的增值稅392元,30%的消費稅623元,城市維護建設稅71元,11%的關稅267元,賦稅總額是1353元。稅在價格中的佔比超過了50%。

關卡太多,必然導致交通運輸成本上升。

國內的商品雖然沒有遠渡重洋,但是,歷經重重運輸關卡,運輸成本外加各種亂罰款、亂收費,累加起來,比國際運輸路線更昂貴。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是:1千克貨物從上海運到紐約只需1.5元人民幣,而從上海運到貴州卻需要6~8元人民幣。

流通環節成本過高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商品要進入超市、商場,往往面臨著高昂的進場費:上架費、月返費、廣告費、促銷費、年節費、毛利補差、條碼費、端頭費等,另外還有促銷活動中的條幅、花籃、空飄、地貼、牆貼、燈箱、DM特別廣告、人員管理等費用。除此,還有各種暗箱操作的費用,否則,自己的商品就可能被擺放在極偏僻的位置。無孔不入的腐敗,加大了中國整個經濟體的運行成本。由於商場、超市收取了遠高於國外同業者的費用,獲取了更高的利潤,根據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理,這些都被納入到價格當中,轉嫁給了消費者。

貨幣是導致"中國製造"國內貴於國外的更重要的因素。由於目前國內的廣義貨幣供應量餘額已經超過美國20%多,導致同樣的商品在中國所對應的貨幣量,遠遠大於在美國所對應的貨幣量,而人民幣並非國際貨幣,基本上都在國內流通!或者說,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其實是被嚴重高估的,當高估的人民幣兌換成相對低估的美元等外幣去購物,就會感覺到物價極其便宜。正是匯率的扭曲,使得出國後,以人民幣兌換成美元購買的商品價格反而更便宜。由此可見,人民幣並無任何升值的空間。或者說,人民幣升值,只是一個暫時的虛幻的假象而已。

中國商品出口到國外,價格變得比國內便宜,與中國較高的出口退稅率不無關係。當然,由於中國的製造業稅費壓力過重(次貸危機後,各級政府為了落實龐大的投資計畫,進一步加強了對企業的稅費徵收力度),很多出口企業只能靠出口退稅維持生存。

出口退稅減少了我們的財政收入,而使國外的消費者得到了實惠,或者說,對國外的消費者給予了補貼。這裡面其實還隱含著一個邏輯:為了補貼外國消費者,中國消費者需要承擔更高的稅費。因此,美國對國民一再減稅,而且,出手大方,而中國不敢如此做。2010年12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人達成的減稅法案獲得了美國國會參議院的投票通過,該項法案耗資8580億美元,將延長數百萬美國民眾的稅收減免措施,並將通過拉動消費來刺激美國的經濟增長。中國的消費者除了看著眼饞,只能嘆息了。

外國進口商對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了如指掌,他們會想法切分國內企業的這塊蛋糕,使得我們的企業享受到的出口退稅好處其實很有限,倒是外國人拿走了大頭。

在出口退稅政策下,國內一些企業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口商品。國內商品價格高於國外,就變得順理成章。

而且,由於我國常年實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戰略,每當外部發生危機,中國都會提高出口退稅標準。出口退稅率提高了,財政收入減少了。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2009年全國共辦理出口退稅6487億元。這意味著財政收入相應地減收6487億元(已超過當年稅收新增的收入),給本來嚴峻的稅收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為了應對龐大的投資計畫,我國不得不增發貨幣和信貸。流動性多了,就必然引發國內的物價上漲。

其實,中國應該給所有企業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這種環境本身比出口退稅更重要。

"MADE IN A"的商品甚至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口,大大提升了我國商品的競爭力,導致貿易順差加大。而在現行的貨幣發行制度下,貿易順差又使得國內基礎貨幣的投放被動地加大。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基礎貨幣的增加,一直與此密切相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