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貨幣兇猛與房價股市之謎 第一節 昔日"萬元戶"今日255萬

通貨膨脹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心的問題。這種現象頑強地闖入我們的生活當中,讓人感到緊張,又讓人覺得無路可逃。

沒有人不想應對通脹,但發現難度越來越大,可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小。

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最佳決策的,是對未來趨勢的了解和把握。只有當趨勢瞭然於心,人們才能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才能冷靜地找到應對之路。

這條路並不複雜。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了解一個又一個此前被忽略的現象和細節,一步步地找到問題的源頭。而答案,都包含在這個過程中:通貨膨脹究竟怎麼發生的?除了已知的原因,它背後還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

是的,這些看起來很平常的問題,如果走進去,就會發現一個令人驚訝的世界。這個世界潛伏在深處,將所有的經濟現象、金融現象、國際關係等串聯起來,猶如一座構造完美的宮殿。

只有當您走進去才知道,當今世界原來是這樣的,我們面對的問題原來是那樣的。當一個個謎團解開後,這個世界在你面前突然變得透明而清澈。您俯身看著這個世界,或者悲憫或者難過或者喜悅或者興奮……

是的,經濟學並不神秘,讓我們一點點地把一個個謎團解開。

人們對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和物價的上漲一直是深有感觸。但貨幣到底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應該說,全球貨幣的泛濫,已經達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就全球範圍而言,絕大部分國家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貨幣超發問題。

2011年2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長向松祚撰文指出: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基礎貨幣或者說國際儲備貨幣從380億美元激增到今天超過9萬億美元,增速超過200倍,而真實經濟增長還不到5倍。全球貨幣或流動性泛濫是今日世界金融和經濟最致命的痼疾。①

貨幣超發,購買力必然下降,這是一個規律。

有專家測算,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月平均值為4.81%。如果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時擁有100萬元,到現在只值當年的15萬元。②

其實,如果根據貨幣購買力與日常消費品的價格進行比較,1978年的100萬元的實際貶值程度要超過85萬元。一個最簡單的對比是,現在的百萬富翁與20世紀80年代的萬元戶相比,哪一個購買力更強?

中國金融40人論壇學術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鍾偉,曾經從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人均儲蓄兩種方法,分別選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07年四個時點,對"萬元戶"財富的變遷進行測算。從居民人均儲蓄看,上述四個時點居民儲蓄總額分別為523億元、9200億元、7.4萬億元和17.3萬億元,考慮人口變化之後的人均儲蓄為52元、800元、5900元和1.3萬元。這樣算來,1981年的"萬元財富"相當於當時人均儲蓄的200倍,折算到現在差不多是255萬元。結論顯而易見:過去30年,錢本身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不值錢"了!③

在貨幣超發洪流中,中國也已經成長為世界巨人。

為了讓讀者都能看懂相關數據,在這裡簡單介紹一點貨幣常識。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要求,現階段我國貨幣供應量劃分為如下三個層次:

M0=流通中的現金,即我們通常所稱的現金。

M1(狹義貨幣量)=M0+活期存款

M2(廣義貨幣量)=M1+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④

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接受的廣義貨幣定義,是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貨幣定義,即貨幣是指公眾持有的通貨加上公眾在商業銀行的所有存款。弗里德曼的貨幣定義一般用符號M2表示,有時也稱為廣義貨幣。⑤

人們通常用廣義貨幣供應量/國內生產總值(M2/GDP)的比例來說明貨幣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量化比例關係,反映一個經濟體金融深化的程度。促使M2/GDP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比例,對一個經濟體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一般而言,M2/GDP越大,貨幣超發越嚴重。

那麼,我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多少呢?

據2010年11月2日的《中國經濟周刊》報道: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GDP之間的比例正在加大。到2009年年底,中國GDP總額為33.54萬億元,是1978年的92倍。而同期的M2從1978年到2009年年底,增加了705倍,達到60.62萬億元。截至2010年9月末,M2餘額比GDP多出了42.774萬億元。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表示,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央行存在貨幣超發的問題,特別是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採用了"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也坦承:"在抗擊危機期間,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擴張型的,國家有意地擴大了貨幣供應量,這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有針對性的舉措,它幫助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企穩回升,如果不這樣做,經濟一定會出現很嚴重的下滑局面。"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問題,我們不妨把中美兩國的M2對比一下:

1990年,中國的M2餘額為1.53萬億元,2010年年末已經達到72.58萬億元,20年間,M2增長了46.44倍。

美國1990年M2為3.28萬億美元,2010年年末為8.848萬億美元,20年間,M2增長了1.69倍。

如果僅從廣義貨幣供應量上看,中國的貨幣供應量顯然已經遠遠超過美國。當然,中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速更是快於美國,這有中國貨幣化程度基數較低的緣故,但即使剔除這個因素,就兩國經濟體的規模而言,中國的貨幣顯然是太多了。⑥

吳曉靈直言:"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通貨膨脹來了!

超發貨幣的後果是非常直觀的,那就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和物價的上漲。

實際上,對於這一點,民眾無不有切膚之痛。隨便去菜市場轉轉,就會感知到食品類價格的上漲之快,是那麼的令人擔憂。因為在很短的時間裡,綠豆、大蒜和一些青菜等價格就已翻倍。

儘管如此,國內糧價仍然是被壓抑著的--國外的糧食價格比國內更高,有的品種比國內價格要高出1~2倍,甚至更多。這意味著,中國的糧食價格上漲動力依然強勁。

國內的糧價、菜價、食用油價格的上漲,乃是內因和外因合力推動的必然結果,尤其在國內外價差壓力之下,食品低價時代已經過去。

如果您希望過一段時間物價能夠回到從前,那麼,時間的無情流逝帶來的恐怕是一個更無情的結果。貨幣的貶值趨勢將頑強地延續,最後覺醒的人,只會在財富的流逝中,承受痛苦和無奈。

貨幣貶值,資源品價格必然上漲,而這種上漲並不僅僅體現在商品領域。

不妨對照一下中國A股2005年年底到2007年年底,2008年年底到2009年7月,以及2010年6月到11月中旬的走勢,無不是以黃金等貴金屬、稀土等稀有有色金屬和煤炭等傳統能源為代表的資源品(包含提升資源價值的技術加工相關品種)的價格走強為基石的。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嗎?

這隻能說,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在資源類趨勢方面達成了某種"默契"。

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原理,在通貨膨脹方面體現得非常直接和分明。通貨膨脹從來都是從量變向質變悄然演化的。

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通貨膨脹,比起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有時通貨膨脹率甚至超過了1000%。1923年那次通貨膨脹末期,物價水平較兩年前上漲了300億倍。即使是購買最基本的物品,也需要數量驚人的貨幣,買一片麵包就得要一手推車的現金。貨幣貶值得如此迅速,以至於在一天之中,要分好幾次向工人支付薪水,而工人也要趕回家將領到的薪水花出去,以免它變得一文不值。沒有人願意持有貨幣,通過貨幣的交易越來越少,物物交換重新出現並盛行起來。⑦

德國一則舊時的報道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荒誕:一個家庭主婦裝了滿滿一手推車錢(僅夠買一點食品)去買點吃的,一個小偷趁她不注意,把一車錢倒在地上,推著車子飛快地跑了。車子比錢價值高得多、穩定得多也可靠得多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時,流通貨幣每月平均增加12000%以上,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年,價格上漲更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