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霸主之路 第八十一章 坎貝爾改革

國際局勢暗流涌動,弗朗茨卻窩在家中怡兒弄孫,彷彿是毫無所覺。

不知道顯然是不可能的,英國人想要拉攏的國家那麼多,總會有幾個二五仔。

在國際政治中,一條道走到黑的始終都是少數,蛇鼠兩端才是正常操作。

不列顛和神羅的爭鋒又不是一邊倒,在局勢未明朗前,大部分國家都不會把自己捆死在一家身上。

神羅可以靠陸權優勢,挾裹歐陸各國上船;英國人同樣仗著海權優勢,在全世界範圍內拉盟友。

阻止是不可能的,牆頭草只會隨風倒,也只能隨風倒,這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維也納政府不是不能出手,主要問題在於力量投放有限,在海外競爭不過英國人。

英國人在海外經營了幾百年,神羅邁入大航海時代還不到四十年,在海外的影響力遠遠落後於英國人。

何況,小弟也不是好收的。海外各國也不是鐵板一塊,鄰國之間擁有深仇大恨的同樣不在少數,拉攏了這家勢必就要得罪那家。

拉人上船容易,麻煩的是在拉人的同時,還被牽扯到了區域矛盾紛爭之中。

過度介入區域矛盾,除了能夠拉仇恨之外,對神羅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別扯什麼盟友感激的問題。在國際政治中,只有拿到手的利益是實實在在的,「感激」是最不值錢的。

在這種背景下,與其主動出擊、自討苦吃,還不如先看英國人表演,跟著後發制人就行了。

誰要是跟著英國人混,那就資助他們的仇人,反正神羅不會缺盟友。

平靜的日子,總是一晃而過。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神羅和不列顛之間的矛盾衝突,也越發尖銳了起來。

在不知不覺中,「貿易摩擦」這個詞突然火了起來,一度成為了媒體的寵兒。

憑藉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紅利,加上工業原材料的成本優勢,神羅的工商業製品在國際競爭中日益佔據了優勢。

在日益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昔日的世界工廠,此刻已經有多個行業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地步。

曾經不列顛引以為傲的「自由貿易」,在神羅工商業製品的衝擊下,此刻已經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笑話。

沒有任何意外,主張自由貿易的保守黨,在1902年的大選中失利。自由黨候選人亨利·坎貝爾·班納文,成功入主唐寧街。

作為勝利者的坎貝爾,還沒來及高興幾天,就被手中的爛攤子給驚呆了。

不列顛還是世界霸主,只不過是一個千瘡百孔、四處漏風的霸主。

坦率的說,前任的羅伯特·塞西爾政府幹得也非常不錯,在政治外交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果。

比如說:吃下了法屬中南半島,擴張了不列顛的殖民版圖;禍水東引戰略成功,俄國人被引入遠東,俄奧同盟出現裂痕;建立了英日同盟,修復了和美洲各國的關係,和多個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

再多的外交成果,也掩蓋不了不列顛在經濟上遇到的困境。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發威了,沒有跟上時代的不列顛,此刻正在付出代價。

不僅海外市場受到了神羅商品擠壓,就連本土市場也受到了衝擊,就連不列顛的拳頭紡織業也沒有能夠獨善其身。

沒有辦法,誰讓倫敦政府選擇拉攏合眾國呢?

覺察到了危險的聯盟國,情不自禁的向神羅靠攏。然後,在神羅的支持下,聯盟國也掀起了工業革命。

和絕大多數國家一樣,聯盟國工業革命的開端也是紡織業。原材料產地自己玩兒織布了,這讓以紡織業立國的不列顛情何以堪?

要知道紡織業可是不列顛的第一大產業鏈,超過三分一的英國民眾,都能夠和這條產業鏈扯上關係。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棉花產地,聯盟國發展紡織業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在成本上那是輕鬆吊打英國紡織企業。

一旦紡織業出現問題,不列顛的經濟分分鐘就會崩潰,英國人自然坐不住了。

因為拉攏合眾國的緣故,致使聯盟國倒向神羅,被公眾認為這是羅伯特·塞西爾政府的最大外交失誤,同時也是保守黨大選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野的時候,坎貝爾也沒少拿這個問題抨擊政府,現在換自己上台了,他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

看似拉攏合眾國是外交失誤,實則英國政府根本就沒得選擇。無論有沒有這檔子事,聯盟國都會發展自己的棉紡織業,這是利益決定的。

早在十年前,聯盟國就計畫發展自己的棉紡織工業,只不過在不列顛的壓力下,被迫選擇放棄。

最近幾年,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強勢崛起,不列顛的霸主之位搖搖欲墜,被壓制的聯盟國再次生出了發展紡織工業的野心。

不同於以往,有了神聖羅馬帝國在其中搗亂,不列顛已經沒有阻攔聯盟國發展紡織業的能力。

到了這一步,雙方的間隙已生。再怎麼重視兩國關係,也抵不住利益上的衝突。

維也納政府可以幫助聯盟國發展紡織業,倫敦政府卻是萬萬不可能幹的,要不然國內的利益集團非得政變不可。

拉攏一個存在核心利益衝突的國家做盟友,遠不如拉上一個利益衝突相對較小、實力更強的國家做沒有合算。

畢竟,接下來要和神聖羅馬帝國爭霸,搞不好還要打上一仗,盟友不給力可不行。

「嘴炮一時爽,事後火葬場」。

現在的坎貝爾,就有幾分這種感覺。前面噴得爽了,到了自己上位後,居然還要延續前任的外交政策。

如果說只是外交上的麻煩,坎貝爾首相倒也應付得過來。政客嘛,臉皮厚只是標配。「說一套,做一套」,完全是常規操作。

最令坎貝爾揪心的還是穩步下滑的國內經濟,以及日漸加劇的社會矛盾。

當然,這些問題坎貝爾也不是完全沒有準備。作為改革派的領袖,坎貝爾早在數年前就提出了改革意見。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喊口號容易,想要辦實事難。

「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自古以來的改革都是成功者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是以悲劇收場。

上了位,坎貝爾才真切的體會到了時局艱難。現實的一切告訴他,不是前任政府不想改革,完全是碰觸到的利益太大,不敢輕易下手。

……

貿易部長勞合·喬治:「這是我們統計出來的上半年進出口貿易報告,情況非常的糟糕。

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0.46%,進口總額同比上升2.67%,貿易逆差增長了3個百分點。

這已經我們連續第三年出口貿易萎縮,和第十年貿易逆差增長。確切的說,從歐陸戰爭結束開始,帝國的貿易逆差就在一直增加中。

受出口萎縮和貿易逆差的影響,英鎊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受到了衝擊。

尤其是在歐洲世界,各國紛紛採用神盾和黃金進行貿易結算,英鎊已經被邊緣化。

導致這一切發生的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國內的工商業製品,在國際市場上喪失了競爭力。

機械製造、電力設備、內燃機汽車工業等等,一系列的新興產業中,幾乎找不到帝國商品的影子。

即便是我們的本土,現在也充斥著神羅製造。如果長此以往下去,帝國的經濟早晚都會出問題。」

貿易逆差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法奧完成工業化開始,不列顛就漸漸在國際貿易中處於逆差地位。

憑藉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佔據的先手優勢,這種逆差並沒有給英國人帶來災難,反而將英鎊推向了國際。

只是好景不長,伴隨著貿易逆差的不斷增長,問題就慢慢出現了。逆差過大,直接導致了財富外流。

畢竟,不是所有國家都願意接受英鎊結算的,想要靠印票子收割世界,不列顛還沒有那份兒實力。

伴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崛起,神盾開始搶奪英鎊的市場,這種情況變得越發明顯。

大家都不是傻子,眼瞅著不列顛的貿易逆差越來越大,誰也不願意大規模持有英鎊,替英國人的消費買單。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已經不願意接受英鎊結算了。

英鎊在國際貨幣市場的份額減小,要平息貿易逆差,那就只能拿真金白銀去填這個坑。

儘管有殖民地可以掠奪,但是金銀不斷外流,仍然成為了困擾英國政府的一個難題。

想要改變這一切非常簡單,要麼把失去的市場搶回來,要麼搞新產品開闢新市場。

可惜這次的競爭對手是神聖羅馬帝國,武力威懾沒有任何作用,靠正常商業手段競爭根本就搶不回來市場。

開發新產品更加不現實,英國企業有那麼牛逼,也不會有出口貿易量萎縮。

勞工部長伯恩斯:「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國內的勞資衝突、就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