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統一之路 第七十四章 無奈中的妥協

相比家用汽車,實際上卡車和拖拉機,在市場上更容易受到消費者們的青睞。

前者是奢侈品,只能夠消耗財富;後者是生產資料,能夠創造更多的財富。

有錢人不是傻子,分的清楚孰輕孰重。在做選擇題的時候,當然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了。

一般來說,城市中資本家更傾向於小汽車。因為小汽車可以彰顯他們的尊貴地位,能夠在生意場上給他們帶來方便。

好吧,這只是一種心裡上的錯覺。除非是出去做騙子,故意炫富忽悠人,大概能有點兒作用。

正常的生意場上,還是該怎麼談,就怎麼談。在利益面前,沒有誰會輕易讓步。

小汽車的真正作用,大概是能夠忽悠手下的員工。用無形中炫富的方式操作,告訴大家:老闆有錢,不用擔心。

卡車和拖拉機的購買者,除了交通運輸公司外,大部分客戶都來自於鄉下的農場主,以及部分貴族。

農場主是切實需要,不同於價格高昂的小汽車,拖拉機從誕生開始,就被定義成了廉價車。

這不關弗朗茨的事,在奧地利這樣的農業大國,發現了拖拉機這種神器後,維也納政府要是不介入才有問題。

從1883年開始,維也納政府就頒布了法令,對拖拉機生產企業免稅,鼓勵企業低價向農民銷售。

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多家國企介入拖拉機生產行業,直接將銷售價格打了下去。

對比小汽車那高額的利潤,拖拉機真的是白菜價。

拉貨、耕田兩用的拖拉機,市場售價也不過200~300神盾,單一用途的150神盾都能夠買得到。

當然,這也是一分錢一分貨。實用價值不低,舒適性就不要指望了。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有的廠家甚至連座椅都懶得配備了,還要消費者買回家後,自己往上安裝。

刺鼻的濃煙,跑起來還有刺耳的「突、突、突……」聲,要是有用戶體驗感的話,估計不少人都會打零分。

相比之下,卡車就可以看成是小汽車的改裝版。無非是在後方加了一節車廂,下面增加了幾個汽缸充當動力。

舒適性要比拖拉機強得多,又比不上小汽車。價格嘛,也介於兩者之間。

畢竟是大塊頭,生產的技術難度要低得多,成本也要略低一點兒。

如果不是受限於交通,估計卡車的推廣速度,要比只在城市內部、或者是周邊地區活動的小汽車要快得多。

反正剛推出市場,就受到了貴族們的青睞。無論是從家中拉糧食、蔬菜進城售賣,還是帶著家當出去打獵,卡車都比馬車要省心。

彰顯身份地位,那是暴發戶們才需要的。自從經歷了1848年的大革命過後,奧地利的貴族們就低調了起來。

新興的資本家頂替了他們拉仇恨角色,這一點從日常的報紙上就可以看出來。

大多數揭露社會現實的新聞,反派主角大都是爆發戶資本家,或者二代。

相比之下,貴族中的紈絝子弟比例要低得多。當然這可能是社會環境,限制了他們發揮空間。

貴族子弟的課比較多,成年過後有一個算一個,都會進入了軍隊打磨幾年。

等他們退伍回家的時候,年齡都不小了,已經不再是中二少年,做事知道用腦子了。

事實上,貴族中的爛事一點兒也不少,各種奇葩怪胎也是層出不窮。

只不過這些人要顧忌家族聲譽,除了個別蠢貨外,大部分人都知道把事情隱藏起來,沒有暴露在聚光燈之下。

相比老牌貴族來說,新崛起的軍功貴族,因為沒有處理這方面事情的經驗。

很多人在掌權過後,沉迷於權利之中無法自拔,鬧出來的亂子反而要更多一些。

對弗朗茨來說,這些都是小問題。

事情沒有暴露出來,那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反正他這個皇帝也不會知道。

要是事情暴露出來了,那就有一個算一個,按照奧地利的法律處理就行了。

在看著一隻又一隻雞被殺掉後,還是起到了作用的。有沒有嚇倒猴子不知道,反正剩下的雞是被嚇壞了。

隨著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圍繞著這條新產業鏈,很多周邊產業也跟著受益。

鋼鐵、機械製造、石油化工……等一系列產業,這幾年的發展速度,就明顯提高。

以鋼鐵工業為例,看似現在汽車產能不高,每年都消耗不了多少鋼鐵。

可是現在汽車產業需要的都是精鋼,或者是軍事上廣為運用的特種鋼,而不是一堆需要回爐重造的廢鐵。

顧客就是上帝,市場有需求就會有服務。只要錢到位了,什麼都好商量。

奧地利沒有哪條法律規定,軍用特種鋼不能民用。在此之前,沒有人使用那是因為價格太高。

現在不一樣了,低端車用不起這些高科技,但是豪華版的必須要給安排上。

受這個利好的消息影響,僅1885上半年,奧地利的特種鋼產量直接突破五萬噸,而1880年全年的特種鋼產能都只有可憐兮兮的三萬多噸。

……

經濟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時光匆匆而過,到了1885年末麻煩就找上門了。

弗朗茨詫異的問:「交通出現問題,什麼問題?」

不是吹牛,這年頭奧地利本土的交通號稱世界第二,還真沒有人敢稱第一。

四通八達的鐵路,將大大小小的奧地利城市連在了一起,在地圖上看,就如同一張密集的蜘蛛網。

奧地利經濟能夠高速增長,這張「鐵路蜘蛛網」也是居功甚偉的。可以說沒有便捷的交通,就沒有今天的奧地利帝國。

交通大臣施泰倫斯解釋道:「從帝國整體上來看,我們的交通情況仍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局部地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擁堵現象。

主要是帝國的幾大工業城市,這些年隨著人口不斷的湧入,交通壓力也在與日俱增。

尤其是汽車誕生後,原來的城市規劃,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

目前問題主要集中在:布拉格、比爾森、布爾諾、俄斯特拉發、慕尼黑、斯圖加特、開娒尼茨、林茨、米蘭等老牌工業城市。

因為人口太多的關係,上下班高峰期經常發生擁堵,很多人上下班擠公交都要浪費大半個小時。

相比之下,帝國南部的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薩格拉布、布加勒斯特等新興工業城市,情況就要好上很多。

除了城市之外,還有就是我們之前的馬路建設寬度不夠,很多路段太過狹窄,兩輛大卡車相遇很難錯開。」

這些問題,都是必然的結果。老牌工業城市就算是進行了升級改造,那也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並沒有對城市建築大動干戈。

在三十年前看,當時的改動,已經足夠滿足需求了。設計者們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根本就想不到奧地利的發展會有這麼快。

弗朗茨也不是專業城市設計的,想插手也無從下手。再加上到時候維也納政府,已經是債台高築,乾癟的錢包直接打消了弗朗茨大拆大建的想法。

一晃三十年過後,問題就暴露了出來,需要政府想辦法解決了。

南部的工業城市都是後期才建立起來的,開發這些地區的時候,維也納政府的財政已經逐漸好轉。

加上本來就底子薄,沒有那麼多歷史包袱,直接拆除了也不可惜。所以南部的城市都比較現代化,交通承載力也要高得多。

「擁堵」也是相對而言的,和後世哪些擁堵城市相比,擠半個小時公交根本就不算啥。

總比上班途中在公交車站了大半個小時,才向前挪動了幾百米,還沒有步行的速度快要好得多。

城市交通需要改善,城外的交通更是問題。汽車問世前,奧地利的馬路那也是歐洲頂尖水平。

然而,馬路和公路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跑馬的,最多也就考慮一下馬車通行。

三十年前的汽車,都是大塊頭蒸汽汽車,在礦山裡拉拉礦還行,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汽車通行的問題。

土路的使用壽命是非常漫長的,修修補補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馬路依舊在正常運行。

在這裡不存在提前建造公路的問題,因為公路也是有使用壽命的,提前建設估計還等不到汽車出現,前面修得路就已經退休了。

這些問題想要解決,又少不了一輪大基建。

首相卡爾反對道:「短期內,我們不適合再發起新的一輪大基建。至少在近東開發計畫第一階段完成前,政府不宜再分心。

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可以讓交通部門加強管理,或者是增加公交車數量,儘可能的釋放出更大的運輸力。

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問題往後拖延一段時間,還是可行的。

城外的馬路本來就不是為汽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